Fri Jan 03 2025 23:59:59

中學

我與Compassionate Systems的相遇與實踐
作者:程詠詩2025-01-23
如要幫助年輕人安頓自己、與人連結及面對未來的急速變化與未知,在學校裏,我可以做什麼、怎樣做才能培養學生擁有書中所述的能力呢?
摒棄名譽和頭銜  推進人類文明發展──尋找火星叔叔馬丁
作者:編輯精選2025-01-22
「布達佩斯火星人」都是猶太人,有着類似的童年生活、相似的認知能力、教育和職業道路。仔細發掘這些火星人的成才之路,可以為我們在自己的社會中培養火星人有些啟發。
從「三創」到「三變」
作者:黃冬柏2025-01-21
不論「三創」還是「三變」,雖然原初是用在管治上的口號,結果都進入了教育制度,成為教育現場、校園中的日常。然而,我們還是可以借用或加以闡述,利用坊間傳媒報道的熟悉感,協助在實際教學上的推展。
陳美齡夥一本讀書會舉辦寫作比賽  促進學生寫作與培養閱讀氣氛
作者:編輯精選2025-01-17
第二屆全港中小學生中文寫作比賽「我為什麼喜歡這一本書」日前正式啟動。發起人陳美齡博士認為閱讀是擴展人認知視野的絕佳工具。
旅行中教養孩子
作者:翁港成2025-01-17
在教育的路上,沒有一種方式是絕對優越的。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社會應該尊重並支持他們的選擇。
2025年祝願世界和平
作者:李立中2025-01-16
如果我們眾人也努力在學生成長時期讓學生學習認識及尊重不同的文化,一點一滴地化解民族之間的誤解,會對世界和平有一點點的貢獻。
人工智能是重塑教學的契機
作者:編輯精選2025-01-15
當我們展望未來的教室,可能會發現它並不會看起來像科幻電影中的場景,一切的變化將是潛移默化的。AI並不是教育的終點,而是一個新的起點。
剖析GCSE:國際教育的選擇
作者:英智傑2025-01-14
香港教育體系以香港中學文憑試為主,但隨着國際化教育的普及,GCSE漸受關注。愈來愈多國際學校在Year 10至Year 11期間提供GCSE課程,讓學生有機會接觸這套學術資格。
從DSE中國文學的摘星策略談起
作者:梁振威2025-01-10
文學除了能滿足人們的精神需要外,更有一定的教育功能。外國文學如此,中國文學也是一樣。它能提升/建構學生智力、思想和品德。更高一級的,是它有振興民族的功能。
開展友善社區學校:由體驗開始
作者:何樹顯2025-01-09
我們相信友善社區學校在多變的人工智能時代仍能創造出有效的學習環境,且能為社區帶來正面效益。
抽刀不能斷水
作者:何漢權2025-01-09
在一國兩制下的香港,建構香港情、中國心、世界觀的共同體,是難得的歷史機遇,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要相輔相成,一起面對「記憶責任」,且要珍之重之行之。
21世紀孩子面對的挑戰
作者:鄧兆鴻2025-01-06
在資訊爆炸時代,孩子獲取資訊管道多元,視野更廣闊。相對上世紀50至60年代物質匱乏的兒童,現今孩子面對的挑戰更偏向心理層面,家庭和學校應共同努力,引導孩子建立自信,培養面對挑戰的韌性。
教育強國視野下的校長領導培養
作者:鄭家寶2024-12-31
VUCA(易變性、不確定性、複雜性、模糊性)世代需要充分考慮到當前和未來的變化因素,善用各方資源,靈活又有創意的教育者。
一部40年厚積薄發的作品
作者:郭一鳴2024-12-27
當今教學面臨兩個困境,一是時間加汗水的學習方法,學習時間不斷加長,學習地方不斷加多(從學校到校外);二是唯分數論的評價方法,一切為了成績、一切看成績。在當今,這條路顯然已經走進了死胡同。
RCTI:AI時代的持續發展模型
作者:何劍輝2024-12-27
在AI時代,創新更需要與時俱進,在保持人文關懷的同時,善用科技力量,創造更美好的未來。通過RCTI模型的實踐,我們能更系統地培養創新能力,在這個充滿機遇與挑戰的時代中開創新局。
中華傳統文化在學校教育中的承和傳
作者:編輯精選2024-12-25
在有限資源下,學校如何有效推動中華傳統文化?本文以皮影戲為例,闡述跨科協作,結合現代科技,並鼓勵學生參與創作和演出,深化學習體驗,讓傳統文化在校園落地生根,並藉由學生傳播至社會。
專業問責、權歸教師、重塑師德 回歸專業可行嗎?
作者:鄒秉恩2024-12-20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師德師風的建立也需要不斷累積經驗、集聚而成。教育改革之路漫長,唯願我們可以在不久的將來能看到更多具專業道德倫理的未來教育家加入教育的行列。
專業問責、權歸教師、重塑師德 回歸專業可行嗎?
作者:鄒秉恩2024-12-20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師德師風的建立也需要不斷累積經驗、集聚而成。教育改革之路漫長,唯願我們可以在不久的將來能看到更多具專業道德倫理的未來教育家加入教育的行列。
年終反思那些年這世界
作者:黃冬柏2024-12-19
不妨在年終前,問問身邊的年輕人:你會如何報效這世界和人類社會?
教育與可持續發展的雙贏:從一丹獎得獎者Wolfgang Lutz的研究看香港教育投資新方向
作者:張量童2024-12-18
在推動香港成為國際教育樞紐的進程中,決策者需要採取更全面的視角,將教育投資與可持續發展緊密結合,方能為香港甚至整個地區的未來帶來的長遠效益。
蔡世鴻校長x馮穎匡博士:什麼是數字教育 需要記住哪三大個關鍵字? 怎樣將AI元素加入教學?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12-16
什麼是數字教育,當中有哪三大關鍵字?怎樣將AI元素加入教學,推動AI教育?一起聽聽教育評議會主席蔡世鴻校長與香港大學博士後研究員馮穎匡博士對談。
教師們應該深入思考的事
作者:馮文正2024-12-16
以往讀歷史、地理,總說香港獨處一隅,現在大灣區(灣區經濟)的概念成熟了,政策上有鼓勵,是時候勇敢些,出外闖闖了。老師們、家長們同意嗎?
學校社區攜手推動4R精神健康  關懷學生心理福祉
作者:江浩民2024-12-13
社會與學校互相補足,相得益彰,能令生命與價值觀教育推行得更理想,筆者期望更多學校能仿傚,培育學生們成為有愛、有責任感的社會公民,也讓更廣泛的家庭,以至整個社會受惠。
談責任教育:如何讓孩子在真實情境中學會自我管理?
作者:編輯精選2024-12-11
要讓學生學會負責任和自我管理,我們未必一定需要懲罰孩子。
COP29的回顧:從三層框架構建香港可持續發展學校
作者:謝思熹2024-12-05
未來的教育發展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我們必須以創新的方式結合跨界資源,為兒童及青年未來帶來變革。
不可輕視的班主任課
作者:吳文軒2024-12-02
老師和學生都是獨一無二,老師和學生在每個學年的相遇既是一種緣分,也是一種有機結合。
耆樂學無窮
作者:陳月平2024-11-26
長幼共學,期望學生會見賢思齊,學習長者對學習的熱情和主動。人生的經驗之所以可貴是因為有累積,然而更可貴的是長者對學習機會的珍惜。
取代教師?AI的極限與紅線
作者:編輯精選2024-11-22
透過融合AI和教育專業的優勢,學生不僅能夠掌握知識技能,還能培養批判性思維、創新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等軟實力,為他們在日益複雜的世界中取得成功做好準備。
學習:學生本體與群體效果
作者:程介明2024-11-22
怎樣的教育改革才算是走對了方向,筆者會毫不猶豫地回答:把學習還給學生!其他都是次要的。因為,教育的最終目的,在於學生的未來;不一樣的未來,而未來已來。
香港中學生逆流而上 參與獨木舟遠征澳門
作者:張灼祥2024-11-21
炮台山循道衛理中學來到30周年校慶了。過去社會大眾對SEN有特殊的學生了解不足,近年某些偏差看法,因同學的良好表現而有所改觀。副校長馮偉健說「有特殊學習需要學生的才能在適當的位置都能發光發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