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 Jul 08 2025 13:04:33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中學

AI是魔鬼或天使 由教育變革做起
作者:黃錦輝2025-07-08
人工智能發展迅速,專家指出人工智能發展會走向影響人類的思想,更甚摧毀人類文明。香港教育局應積極參考國家和其他地方的人工智能及教育最新發展和經驗,優化使用指引,以維護人工智能和科技教育安全。
人工智能發展對教育現場的影響
作者:黃冬柏2025-07-08
AI來臨就似新一波的教學變革,必須關注教師專業才能的應用和主動積極性,避免單向一刀切式強制實施;同時政策落實時應更多考量教育公平和基層學生的困難。
浸大附屬學校合唱團揚威國際 以歌聲連結世界
作者:編輯精選2025-07-07
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合唱團於丹麥奧胡斯國家大獎賽奪獎;A-Singers獲青年組金獎,Chamber Singers獲伴奏聖樂組銀獎。
2025年IB放榜 港產逾30名狀元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5-07-07
2025年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IBDP)港區學生成績亮麗,取得滿分狀元總數超過30人,榜眼總數最少50人。
全港首創AI教育三部曲:小學實踐國家數位教育藍圖的啟示
作者:馮穎匡2025-07-07
當香港仍在爭論AI會否取代教師,香港仔的天主教小學用三部曲實踐給出答案:科技不會取代教育者,但善用科技的教師必將重塑教育。
絲路冠軍方案:中醫診室科創出海東盟
作者:來文2025-07-04
我們的決賽演示成功呈現了「AI 舌診 + 無人機採藥 + 跨境診療平台」的構想,將傳統中醫望、聞、問、切與現代技術結合,冀成為解決熱帶地區醫療資源匱乏的實用方案。
以愛成就生命──從特殊學校經驗 看生命及價值教育真諦
作者:江浩民2025-07-02
生命及價值教育在特殊學校不是奢談,透過生活化的體驗、多感官的學習,以及教職員的悉心陪伴和鼓勵,就能把生命教育和價值觀融滲在每個細節中。
研究:HKDSE有潛力成為全球主流華語升學試
作者:編輯精選2025-06-30
面對市場對HKDSE的多元解讀,耀中耀華行政總裁兼校監陳保琼博士呼籲借力中國香港智庫專業研究「追本溯源」,推動建設性討論以賦能學生把握全球升學機遇。
欺凌有癮霸侵成狂
作者:何漢權2025-06-26
家庭、學校必須以最大的共識並多元的教育途徑、斷然的行政力量,對任何形式的欺凌行為斷然說不,若然有欺凌行為出現,都得勇於面對,而非採用迴避的方式處理。
老師加你IG?朋友、偶像還是老師?
作者:陳章華2025-06-24
現在有些年輕老師非常關心學生,除了課堂指導,還會在課餘時間或重要時刻透過社交媒體與學生聯絡、關心近況。不過,這也帶來了潛在的危機。
AI世代學習革命:從知識傳遞到認知導航的教育範式轉移
作者:楊佩珊2025-06-23
在AI時代,教師的角色已轉變為培養學生提問、驗證與創新的能力。通過重塑教學模式,普通課堂正進化為培養AI素養的實驗場,説明學生在數位時代掌握學習能力。
建構民胞物與新世界觀
作者:何漢權2025-06-19
教育評議會以「植根香港、胸懷祖國、放眼世界」為願景,用「研究、評議、實踐」的三結合,走專業發展之路。在這條路上,我們永續追尋的是,能為一國兩制下的香港教育做些什麼?
說廉、說蓮、說教育的芬芳
作者:梁振威2025-06-19
人們希望從政者廉潔清正,有蓮的品格,這品格要求,今古相同。今時今日,人們視凡以公帑支薪的人,都屬從政者,都應有一品清廉的風骨,教師也包括在內。
學校教育承傳中華傳統文化
作者:編輯精選2025-06-19
推動文化在地化,不僅要讓學生認識及學習,更要於課堂中融入文化實踐,以學生為中心,從學科活動出發,讓學生從多角度接觸中華傳統、非遺文化。本文藉皮影戲,在此與業界分享在校深度推廣傳統文化的經驗。
數學建模鑄就新世代核心素養
作者:吳家豪2025-06-18
思維訓練法──數學建模,將數學從一門枯燥、抽象的學科,轉化為孩子們探索世界、理解世界、甚至改善世界的生動工具,更有助學生鑄造應對未來的五項核心能力。
PISA評估結果 反映香港教育弱點
作者:編輯精選2025-06-17
香港既要鞏固傳統學術的優勢,更須破解高階能力、創造力與教育公平的「不可能三角」。PISA數據警示我們,單純延長學習時間或加大資源投入並不一定提升競爭力。
釋放教師的幽默潛能
作者:吳文軒2025-06-17
有些人天生較為幽默,但更多的都是後天經過仔細的策略性培訓而修成幽默。以下四個小方法:從不協調的角度思考、玩弄概念、把握時機的幽默、幽默需要能稍放下面子,望助同工們找到自己釋放幽默的方法。
成為星光:在自然成長和勇闖情意自然教育別徑的清水
作者:黃顯華2025-06-14
人的快樂、幸福感其實不是物質的擁有,也非外在的成就,而是源於各種關係的平衡:人與人的、人與自然的、人與自我的、人與時空的。
公民科的長征之行
作者:陳奕偉2025-06-13
水,為大地帶來生命,為香港帶來繁榮,為長征帶來開始,也提醒同學何謂「飲水思源」。
為什麼還要學寫書法?
作者:陳家偉2025-06-11
身為中國人要懂得讀和寫中文,更要寫好中文字。不是要求每一個人做書法家、而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寫端正的文字。
辯論賽多元觀點交鋒 堪為人才搖籃
作者:何劍輝2025-06-11
香港正處於發展的關鍵階段,培育具備創新思維、社會責任感及國際視野的人才,是教育界的重要使命。
香港國家安全教育課程框架
作者:何漢權2025-06-05
教育局早於2021年已經制訂《香港國家安全教育課程框架》,上周更公布了更新版。筆者細看,更新版是與時俱進,當中涵蓋總體國家安全觀,由此帶出大安全的重要概念。
環境.空間.具穿透力的價值觀教育
作者:江浩民2025-06-02
單向、從上而下的知識灌輸無法有效建立學生的道德判斷與價值體系。為了讓學生真正活出正確價值,學校需要進行整體規劃,創設能培育情意的環境,使學生內化成個人信念與價值觀。
具名與匿名之爭
作者:翁港成2025-05-29
誰曾想,一個看似簡單的技術性問題 ── 問卷該具名還是匿名 ── 竟在校內引發了一場小風波。在填寫問卷的背後,凝聚人心才是最大的學問,是值得每個管理者終身學習的課題。
登山寶訓
作者:曾鈺成2025-05-27
我會在適當時候插嘴、提問,或者直接表示不同意,有時也會和他(傅華彪)辯論一番。但他對中國國情和近代史的認識,遠高於我的認知水平,我只能洗耳恭聽。他又講了許多中國和蘇聯的故事,講列寧、斯大林、赫魯曉夫、毛澤東;他講馬克思、恩格斯的哲學和政治理論,講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
第五屆腹有詩書比賽第二回合第四天 聖公會榮真、保良局錦泰、聖公會聖彼得、胡素貞博士紀念學校晉級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5-05-24
由灼見名家傳媒主辦的第五屆腹有詩書比賽,第二回合最後一日賽事於5月24日假法住機構舉行,並由灼見名家高級經理何瑞莉,聯同香港浸會大學語文中心高級講師熊志琴博士,以及嶺南大學中文系李雄溪博士擔任評判。
逾千港生參與 曉日春暉徵文及繪畫比賽
作者:編輯精選2025-05-23
曉日春暉徵文與繪畫比賽成果豐碩,共收到超過千份作品,學生圍繞主題,書寫心中所想,並透過繪畫表達對環境議題的關切與想像。
海南研學考察 善用學習資源
作者:蔡國光2025-05-23
研學不是單純的校外走走,研學是有目標、有設計、有組織的學習活動。學校條件如具備,宜將研學劃為正式課程教學,培養及促進學生多元學習的能力。
利用AI有效學習
作者:黃錦輝2025-05-20
如今,上課模式已大幅改變。老師會將講學內容製作成PPT,課後發給學生,學生毋須抄筆記,也毋須課後補充筆記。這種模式似乎缺少了熟習學習內容的關鍵歷程。
啟蒙導師
作者:曾鈺成2025-05-20
我遇上傅華彪, 是因為《青年樂園》。他是我的政治啟蒙導師,鼓勵我研讀中國近代史,不僅啟發我認識祖國、認識世界,更陪伴我踏上尋找人生意義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