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科技公司OpenAI發布其人工智能(AI)產品後,轉瞬成為科技熱潮,其後各地科技龍頭都推出自己的AI產品,內地多間公司亦短時間內有正面回應;直至令舉世震撼的AI產品DeepSeek現身後,AI對本地社會的影響可說是登上頂峰。
政府施政、廠商求機會、社會加強競爭力,以致普通人為了生活便利,AI都佔有主導位置;縱使大部分人對AI的理解仍是皮毛!究竟AI的來臨會怎樣影響到教育呢?兩年前筆者曾跟風就此作出初探(註),近期不少評論文章都有較深入的討論;部分專家更為業界提出了不少意見和方法。
AI新時代帶來好處之外
在初探文章中筆者指出AI會像互聯網出現時那樣,為教與學帶來正面衝撃;參考本欄多位同工都有發表AI在提升學習效能、輔助教學、開發新教材、推進教學法,甚至促進教研等多面向帶來的好處。其實可以簡單總結一句,AI為教育界帶來了一波教學改革的機會。
「改革」可能令不少教育界同工翻出十數年前的餘悸。但本地、內地或台灣的好些媒體所刊登的文章,不論用上了什麼說法:提升效能、教師角色轉變、重整教育的定義、未來教育,核心的想法就是再一次改革教育。簡單地說,引用AI於教育現場,就是當年資訊科技教育的進化版。
對於業界的種種創新和變革建議,筆者並無異議,甚至某程度上贊同;不過,推行者必須有底線放在心上。教育現場總有不少比例的同工,對於任何變革都是沉默的;可能是未有足夠能力、或者思想上未能充分理解、甚至根本上不認同新科技。
如何促進這一批人使用AI於前線教學工作上,不是一件容易事!
教育公平的考量
在普及教育的層面,我們更多關注學習;提及的好處如提升學習興趣、善用評估數據回饋學習、建立個人化學習平台等,都很吸引。
運用AI,自然引伸到資源的運用;假如官方對此抱着肯定的態度,投放公共資源應該沒有問題。不過當前公共資源正處於緊縮狀態中,當這方面有新投入,另一方面必然適度調整。被調整的範疇要削資或重整工作量,受影響的依然是學校、學生和前線老師。
另一個系統性的公平困難,未必十分外顯、但可以想像得到,本質就跟推行資訊科技教育時的數碼隔閡一樣。
這一點對於位處社會低下階層的學生尤為顯著,而他們剛巧都是極為需要個性化學習設置的一群;但離開校園就可能接觸不到AI。除非確保一部普通手提電話就可處理到,否則依然是個不易解決的障礙。縱使手機解決得了,但需要兼職掙生活費的高中生,始終存在時間資源匱乏的不公平。
促進學生學習的使命
繼續針對學習的思考,促進學生學習,肯定是教師工作使命中的最重點。文首提到眾多專家學者就引入AI可以帶來的大部分好處,最終還是歸結到提升學生的學習效能。
然而達致這個目的的主因,是AI和AI相關的科技,抑或是善用AI的教師呢?若有對AI工具掌握得不夠好、但能善用傳統的或當前常用的教學方法的教師,是否還是對促進學生學習有重大作用的關鍵人物呢?
筆者提出這一點,主要是跟進有些學者不諱言實行AI輔助教學就是一種改革的說法。這種改革並不適宜全校整體推動,期望校內行政人員和主管當局的決策者明白,運用AI是需要推行的,但應讓有能力的教師先試先行,切忌從上而下整體實施。
AI來臨就似新一波的教學變革,必須關注教師專業才能的應用和主動積極性,避免單向一刀切式強制實施;同時政策落實時應更多考量教育公平和基層學生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