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 Jan 03 2025 23:59:59

科研

2050年阿茲海默症患者逾1.5億人  華潤、NAMI急研納米新載體迎戰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5-01-15
2050年是阿茲海默症(AD)的關鍵時間點,隨着全球人口結構老齡化,AD患者總人口持續攀升,將由2025年的逾5,000萬人,增加2倍至2025年逾1.5億人。全球不少基礎科學家、臨床醫學家都在努力攻克這個板塊。華潤醫藥與納米及先進材料研發院(NAMI)簽署合作框架協議,加入AD創新治療的環球隊伍。
Facebook、IG停止事實查核  學者魏然指錯誤引導機會增  倡參考澳紐管制用戶具體使用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5-01-14
Meta創辦人朱克伯格宣布停止美國第三方事實查核機制,改採用戶評估,引發爭議。此舉被視為向特朗普示好,也反映美國對事實查核機制公正性的質疑。專家憂慮此舉將加劇平台內容失控,建議參考其他國家政策,從使用限制着手改善。
數字經濟發展大事回顧
作者:車品覺2025-01-13
很多業界的專家都認為,2024年是全球數字經濟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這一年,數據要素、低空經濟、人工智能和量子計算等領域的技術突破及產業進展,不僅為經濟注入新活力,也為未來發展提供了新方向。
2024年政府創科投資增加  產業發展蓄勢待發
作者:黃錦輝2025-01-13
創科局2024年取得豐碩成果,提升香港國際排名,奠定創科發展基礎。資金、人才、基建和政策到位,河套綱要明確方向,將於2025年助力香港實現新質生產力及國際創科中心的目標。
由兩個人書寫的人工智慧未來值得擔心嗎?
作者:編輯精選2025-01-11
為了人工智慧的管理問題,奧特曼與哈薩比斯絞盡腦汁,他們清楚知道,必須負責任的管理這項科技,全球才能避免不可逆的傷害。他們原本的目標是提升人類生活,但最終卻是賦予這些公司極大的權力,讓人類的福祉與未來捲入一場企業霸權之爭。
半導體業一代宗師論科學──懷念施敏教授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5-01-07
我想告訴年輕人,過去100多年來,世界上重要的發明或重要的發現大都在20幾歲到40幾歲這個年齡層裏。
創科商務流程亟待檢視改良
作者:黃錦輝2024-12-24
適逢政府正在為2024/25年度《財政預算案》進行諮詢,就上述問題,筆者建議政府重新審視創科資助及投資活動的管理結構,有必要時擴充管理專才團隊,提升政府對推動創科產業的新質生產力。
何國良:為何香港教育制度難培訓研發人才?high tech揩嘢、low tech撈嘢還適用於現今香港科創發展嗎?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12-23
為何香港教育制度難培訓研發人才?high tech揩嘢、low tech撈嘢還適用於現今香港科創發展嗎?聽聽中原家族辦公室顧問何國良的分析。
從陶哲軒演講看AI如何徹底改變數學
作者:馮穎匡2024-12-18
現在是學術界和工業界聯合起來,匯集各自獨特優勢,開創數學研究新黃金時代的時候了!
半導體的時代英雄──專訪林本堅博士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12-03
前台灣新竹交通大學校長張懋中這樣形容林本堅:「他一個人站在一艘航母面前叫停。」02年當ASML和台積電還在力爭上游、全球半導體產業卡止步於65納米,是他改變了晶片工藝,才有今天7納米到3納米之爭。
河套一河兩岸、一區兩園 協同未來十年四大發展方向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11-21
政府20日晚公布《河套香港園區發展綱要》,提出用兩個五年推進四大發展方向。21日,港、深政府分別於各自園區成立國際臨床試驗所及試驗中心,實行樹立一區兩園、一所一中心首個標竿。
IMD世界數碼競爭力公布 細看全球第七香港的短板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11-14
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最新發布的《2024年世界數碼競爭力排名》,香港升3級至全球第7位,在科技、知識方面繼續表現出色,稍遜的數碼準備程度方面亦微升兩級。
邵逸夫獎21周年 得獎者將與學生對談 推動科研氣氛
作者:編輯精選2024-11-14
2024年度邵逸夫獎頒獎典禮於11月12日(星期二)舉行,今年一共有5名科學家來港接受獎項,包括4位本年度得獎者以及一位2021年度得獎者。當晚大約600名來自政商界、科學界及教育界等嘉賓出席。
理大成立8間賽馬會創科實驗室 獲逾7400萬港元捐助推動創新研究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11-12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獲得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逾7400萬元,成立8間賽馬會創科實驗室。這些實驗室將由理大的學者領導,專注於機器學習、計算機視覺等創新研究領域,有助香港鞏固其作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
深港河套助內企走出去
作者:車品覺2024-10-28
相信大家感受到,香港已經成為國內創科企業出海的最佳選擇,現在要做的是鞏固這優勢,了解這些企業的需要,繼續為他們提供適切的服務。然而一國兩制在引進來和走出去,還有很大的發揮空間。
港大計算與數據科學學院揭幕 孫東:助擴大香港創科人才庫 丘成桐:數據重要但不是一切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10-25
香港大學計算與數據科學學院10月24日舉行開幕典禮,院長馬毅教授表示,這個平台超越了科學與工程的傳統界限。創科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教授則表示,學院提供的課程將在培養未來解難和創新人才方面發揮關鍵作用。
Alas, my rival, you stole my crown 談談諾貝爾化學獎
作者:崔少明2024-10-19
化學獎頒給不做實驗甚至可能不懂傳統化學的研究者,我的同行如何是好?
參考深圳以「產業鏈」規劃創科發展
作者:尹瑞麟2024-09-24
深圳由原來的「三來一補」和輕工業為主,經多年努力,近年一躍成為「中國矽谷」。深圳當局的策略取態方面與香港有什麼不同?當中是否有值得香港借鑑之處?
開拓應用環境 藉需求促創科產業化
作者:黃錦輝2024-09-24
政府是促進創科產業的催化劑,它的主要任務是打通創科生態鏈中各持份者之間的任督二脈,暢順「產、學、研」協作。除了財務資助,政府亦要積極地創造需求。
第八屆深港澳大數據論壇 籲釋放數據價值 助推新質生產力發展
作者:編輯精選2024-09-16
第八屆深港澳大數據論壇以「釋放數據價值 助推新質生產力發展」為主題,旨在推進深港澳數據融通,助力大灣區經濟發展。
互聯網專業協會慶祝25周年 孫東:數字政策辦公室有助提升施政效率及服務
作者:編輯精選2024-09-16
中聯辦副主任劉光源、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教授出席互聯網專業協會25周年晚宴。孫東表示,新成立的數字政策辦公室主張推動以數據、市民和結果為本的數位政策。
草莓專案鞏固OpenAI領導地位
作者:車品覺2024-09-16
美國科技初創企業OpenAI據報即將推出新一代人工智能(AI)推理模型「草莓專案」,旨在開旨在開發能夠處理更複雜問題,實現通用人工智能(AGI)計劃的第二步(合共5個階段)。
「產學研」合拓創科 5難題如何解決
作者:黃錦輝2024-09-03
產學研1+計劃花費的是公帑,政府官員有責任做好把關工作,但申請者面對的實際困難,亦請當局深入了解,在可行的範圍內幫忙解決。
利用ITMO應對氣候變化
作者:車品覺2024-09-02
通過ITMO機制,全球碳市場得以擴大覆蓋範圍,增加市場流動性和透明度。碳減排成果可以在國際間交易,促進碳市場的多樣化和成熟,這使更多的國家和企業參與其中,為碳市場注入新活力,推動其發展。
蘿蔔快跑面對的自駕挑戰
作者:車品覺2024-08-26
作為一個自駕出行服務平台,蘿蔔快跑在技術和服務方面固然展示了一定優勢,實際營運卻仍面臨一系列挑戰和限制。假以時日,隨着技術進一步成熟及政策的支持,這些問題有望得到解決。
中大走出校園辦創業展 查逸超與段崇智同台握手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8-23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中大校董會主席查逸超、中大校長段崇智同場出席創業展並發表講話,這是自中大換校徽風波調查結果公布後,查逸超和段崇智首次同場出席公開場合,兩人並在台上握手。
滬港合作推動數據流通
作者:車品覺2024-08-19
隨着跨境數據流通重要性日益突顯,滬港應充分利用這一機遇,加強合作溝通,共同推動數字經濟和智慧城市建設。
開源AI創造經濟價值
作者:車品覺2024-08-12
開源AI代表着世界上最大的經濟契機和安全保障,也可以創造更大的經濟價值和更高的全球安全水平。
麻省光子技術落戶科學園 孫東:重點發展第三代半導體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7-31
香港科技園公司行政總裁黃克強表示,麻省光子技術決定落戶科學園及創新園,將其前沿技術及經驗帶來香港,將成為本港微電子產業及新型工業化發展歷程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科技的挑戰是什麼?
作者:程介明2024-06-28
兩天的會,很有實質內容;提出的幾點,不約而同都提到學生要面對變幻的未來,也都提到ChatGPT的挑戰。雖然背景是馬來西亞,得到的啟示,很值得和讀者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