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隔幾年,這次能夠再聽到小提琴家艾尼斯的精彩演出,技藝並存且忠於原著的演繹始終沒變,能夠盡量保留作曲家的理念,以他的最高標準完美地呈現,實在是聽眾的賞心樂事。
香港中樂團將於2月14及15日舉辦「Liza & Friends摯友樂聚VI籌款晚會」,今年Liza姐將獻唱多首宋詞新譜如《青玉案.元夕》、《蝶戀花.春景》、《聲聲慢》及與羅家英演唱粵曲名作《荊釵記》。
在這場獨奏會中,筆者終於了解到大提琴家哈特拿沙揚的演奏,根本已在頂級大提琴家水平之列;只是他需要毫無保留表現自己與眾不同的外在特質。
《花影長歌·城鄉風情》的5首作品,其中3首直接與香港風情有關,例如開場由陸尉俊創作的《舞火龍》六重奏,通過不同節奏和韻律,生動描繪大坑火龍盛會。
柏鵬上任之初,曾經立心改革香港小交響樂團,掏出隱藏的能量及未被發掘的潛質。用盡心思之後的成果,有目共睹。
以往香港公司北上錄音、發行唱片例子不少,從「拿索斯」、「寶麗金」,到「雨果」、「龍音」等品牌,為民樂、聲樂、交響樂等作商業錄音甚多。由內地製作公司為香港作曲家及旗艦樂團出版唱片,印象中這是首次。
鄭慧被譽為鋼琴女詩人,在香港享有極高知名度,她的學生更是桃李滿天下。而她兩個兒子,一個畢業於英國帝國理工學院,一個在美國紐約讀音樂,他們都完美繼承了媽媽的音樂基因。
1975年12月,代表國家到訪澳洲及新西蘭的上海樂團,途經香港回國,把全套節目在港足本演出,地點正是新光戲院。
音樂會以十二律呂對應推出12首經典與新創曲目:「酒狂」、《知音》、《金戈鐵馬》、《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激昂古曲與吟唱交相輝映。下半場樂團重新演繹二胡經典名曲《良宵》、《賽馬》及《新龍舞》,氣勢萬馬奔騰,在馬照跑的香港演出,頗能引發觀眾共鳴。
戶外音樂會比一般在室內舉行的音樂會,給予觀眾更加放鬆的感受。有關當局應該盡量利用香港現有的戶外場地,舉辦不同類型的音樂活動,包括這這種形式的古典音樂會,對於文青、學生以至於內地和外國的遊客,更有吸引力,是普及音樂教育的好方式。
今年香港聖樂團的節目設計頗為新穎,也難得見到1967至1969年聖樂團成員的中文大學校長段崇智,手持枴杖參與男低音聲部合唱。
康珠美當晚演繹這首《夏康舞曲》,大氣、莊嚴而高貴,技巧上無可挑剔,自然而沒有造作的演繹,令聞者感動!
作為壓軸的德伏扎克《第八交響曲》,漢力克對於作品的觸覺,感覺上並不那麼德伏扎克。
薩爾斯堡室樂團除了樂團首席是新聘任之外,木管組首席亦有改變。但對於整體的演繹,筆者還是有點失望。
兩人在加奏樂曲中,演奏動人,尤其是維維卡,平順悠揚的雙簧管聲音,的確非常漂亮、感情深刻,亦為這場令樂迷認識捷克音樂家的藝術造詣的音樂會,畫上完美句號。
今次能夠欣賞到兩位法國大師級演奏家同台合作,演奏水平與互動的作用,的確令人意想不到。特別是卡普松,他過往的沉實,似乎更蛻變為沉澱,而且更能在細微之處,演繹出變化。
整首協奏曲的演出,毋疑是一次瑰寶一樣的現場經歷。這種優美在香港的舞台上已多年不見。
羅沙高域非常敏感的音樂感相當亮眼,以他的年紀來說,其實已算得上相當成熟。他需要改變的問題並不多,大概可以嘗試調節一下握弓的方法和力量,那在世界大小不同的音樂廳演出,都應該能夠有很好的表現。
嚴格來說,多加金難以與「大師」之名掛鈎。可是,他對不同作品的演繹,卻傳承了上世紀大師們濃厚的演奏風格;拉弓或其他發音的習慣,亦傳承得非常優秀。所以他獲稱為「大師」,當之無愧!
大提琴家秦立巍的名字或許對香港人有些陌生,但他的演奏卻很能拿捏到觀眾的情緒,甚至叫人很激動,他是那種聽着舒服,漸入佳境後令人難忘的音樂家。
伍仲衡在名校畢業,小時候學鋼琴,後來入了香港科技大學,最終,選擇音樂作為終生職業。如想先享受伍仲衡的功力,看看我和他的訪問。
對於難以掌握的法國色彩與風格,在指揮的計劃之中,似乎完全不介意貨比貨,來與職業樂團甚至頂級演出作比較。
粵劇名伶阮兆輝傳承南音極為用心,最近便推陳出新,以南音唱出香港百年掌故,更結合電腦繪圖(CG)和人工智能(AI),務求南音《百年掌故》成為一場史詩式的聲影盛宴,為傳統表演藝術注入新的生命。
謝爾蓋·多加金和鄭慧兩位頂尖藝術家聯袂演出,吸引了大批青少年小提琴愛好者,見到不少小朋友是背着小提琴來到現場,演出後的簽名令他們雀躍不已。
對於青少年而言,無論是否學習或欣賞古典音樂,節奏明快的樂曲,始終會是他們較易接受的音樂,這是無論在流行或古典音樂裏都行得通的定律。而愛情故事,亦大概最能引起他們的共鳴。
由小澤征爾指揮波士頓交響樂團,1979年在北京與琵琶大師劉德海、鋼琴大師劉詩昆合演的兩首協奏曲,之後一同到波士頓錄下的唱片再次發行,勾起筆者很多回憶。
如果問我會不會再次欣賞這個演出,我可以肯定地說:不會!嚴格來說,這亦對於一心希望能得到平靜,來感受如標題和插圖《憩園》的安息之地的觀眾,感到中伏而大為失望。
今年是香港兒童交響樂團疫後首次到訪歐洲,近60人樂隊在意大利3個城市演奏一套難度不小的曲目,包括委約香港作曲家鄺展維創作的《小小宇宙》。
許寧在繁忙的工作中,都能夠排出無論技巧或演繹上都難度甚高的作品,這除了是她已達成自己的要求外,更是所有年輕鋼琴學生們,值得學習的重要課題。
香港中樂團環保胡琴的研發,周凡夫幾乎見證全程。他從樂團1977年成立時說起,當時柳琴首席阮仕春已經負責樂器改革,主要鑽研柳琴和阮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