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香港電台十大樂聞揭曉,演出類別少於紀念及資料類。重要事件包括葉惠康博士辭世、陳以琳於逍遙音樂節指揮、陳蒨瑩贏得約甘小提琴大賽冠軍、港樂50周年書籍出版及中樂團環保胡琴獲國家專利。
《花影長歌·城鄉風情》的5首作品,其中3首直接與香港風情有關,例如開場由陸尉俊創作的《舞火龍》六重奏,通過不同節奏和韻律,生動描繪大坑火龍盛會。
以往香港公司北上錄音、發行唱片例子不少,從「拿索斯」、「寶麗金」,到「雨果」、「龍音」等品牌,為民樂、聲樂、交響樂等作商業錄音甚多。由內地製作公司為香港作曲家及旗艦樂團出版唱片,印象中這是首次。
1975年12月,代表國家到訪澳洲及新西蘭的上海樂團,途經香港回國,把全套節目在港足本演出,地點正是新光戲院。
今年香港聖樂團的節目設計頗為新穎,也難得見到1967至1969年聖樂團成員的中文大學校長段崇智,手持枴杖參與男低音聲部合唱。
今年是普契尼逝世100周年,捨易取難上演難得一聽的歌劇精品,3小時內全部高質量演出,筆者認為絕對超值。3部短劇的內容、意境各有不同,但藝術含量之高,敬業的盧景文及團隊功不可沒。
上周四晚,中環古蹟建築群的大館迎來了一場令人期待的戶外音樂會,澳洲國寶級室樂團帶來的「星月四季」音樂會,為觀眾呈現了韋華第《四季》與西亞鄂圖曼風格音樂的巧妙融合。
近年陳以琳在國際樂團崛起,先後獲邀指揮歐美頂級樂團,包括波士頓、費城、芝加哥、克里夫蘭、阿姆斯特丹音樂大廳等。今年更在倫敦夏日逍遙音樂會(BBC Proms)開幕演出,指揮貝多芬《命運》交響曲。
上周五,維港被繽紛的燈光裝點,迎來了「香港繽紛冬日巡禮」。在周六晚的大會堂音樂廳中,由大提琴家李垂誼擔任藝術總監的「樂.誼獨奏家樂團」帶來了一場精彩的演出,令全場歡呼不已。
演奏家對場地有特別要求,已不是首次。筆者很有興趣想知道:齊默曼在巴黎、倫敦演出,也會提出同樣的警告嗎?
筆者近年參與評審CASH正統作品,可是與頒獎禮緣慳一面。今年躬逢其盛,真是大開眼界。近日撰寫《香港志》流行音樂篇中不少傳奇人物,紛紛在眼前出現。例如上世紀60年代樂隊主力泰迪羅賓、馮添枝、聶安達等。
是次演出由奧地利指揮家漢力克領導香港管弦樂團,更請來2018年作世界首演的Camille Thomas作權威演繹,演出《水仙女》幻想曲、《德伏扎克第八交響曲》等曲目,每一首作品都有各自亮點。
筆者慕名觀賞上周六《梁山伯與祝英台》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的下午場。音樂更多是根據劇情的編排而重新創作,而劇情的一些關節點也有別於原曲。既有新鮮感,也有問號。
記得兩年前首次聆聽陳蒨瑩與香港青年樂團合演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從她落弓徐徐進入的樂句,眼前一亮。全曲演來處變不驚,節奏和音準的掌握非常扎實,音樂感遠遠在音符之上。
陳允領軍樂團幾十年,業界大部分人,包括北京的一眾樂師,都尊稱他為「大佬」。筆者認識陳允是他擔任澳門室內樂團首席的時候,以藝術指導帶領樂團慶澳門回歸。
杜自持在音樂會中不僅展示了其對音樂的深厚理解,還巧妙地將爵士大樂隊的元素融合進管弦樂團的演出中,營造出懷舊而又新穎的氛圍。
終曲注入前面樂章的主旋律,嗩吶群強音再現,樂團全體成員敲打腰鼓,吹管成員站立演出,以最強音作結,引來分貝更高的掌聲、歡呼聲。
閉眼聆聽個別樂段,幾乎感覺置身於大西北高原,在南隅香江難得一聽的三秦音畫,由正宗陝西子弟閻惠昌傾情領奏。
佩多高斯基全場背譜演出,音樂從他腦袋,通過秀麗的指揮有效演繹。雖然年僅24,但他曾經指揮過華格納《指環》4部歌劇,肯定對膜拜華格納的老布也有深度理解。
原來MOY除了中、西樂隊以外,6年前組織風笛班,義務導師正是警察樂隊的風笛樂師們,每周到柴灣及天水圍作指導。
由小澤征爾指揮波士頓交響樂團,1979年在北京與琵琶大師劉德海、鋼琴大師劉詩昆合演的兩首協奏曲,之後一同到波士頓錄下的唱片再次發行,勾起筆者很多回憶。
今年是香港兒童交響樂團疫後首次到訪歐洲,近60人樂隊在意大利3個城市演奏一套難度不小的曲目,包括委約香港作曲家鄺展維創作的《小小宇宙》。
香港中樂團環保胡琴的研發,周凡夫幾乎見證全程。他從樂團1977年成立時說起,當時柳琴首席阮仕春已經負責樂器改革,主要鑽研柳琴和阮咸。
原定於2020年夏舉行的香港中樂團第四屆國際中樂指揮大賽7月27日下午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進行的決賽音樂會,整個氛圍不亞於當天展開的巴黎奧運。
正當作者簽上「何嘉珍」的名字時,編輯王穎嫻告知:作者是何志平、胡慧中的女兒。當刻可真是晴天霹靂了,也就是今年書展的驚喜。
「明儀合唱團」創立60年後推出《耳順情懷樂逍遙》音樂會,集結多位資深音樂人擔任指揮及演出,以多元曲目包括中西聲樂與器樂作品傳承音樂文化。
7月8日晚由江樺合唱團主辦的樂韻頌師恩慈善音樂會,既為3個福利團體籌款,也慶祝該團成立20周年,更為大家敬愛的江樺老師慶祝96華誕。全場齊唱生日歌,以感人的情義祝願江老師健康長壽。
葉惠康博士生前集中在他的作曲專業,晚年幾乎每年都發表新作品。葉博士的絕響《我的故鄉─海韻之城》創作原因來自他心繫家鄉,就是寫他家鄉──台山的風景。他的一生貢獻給音樂,培育了很多音樂家。
事實上,葉惠康投入兒童音樂教育的同時,幾乎從未間斷創作及編寫各類曲目,上世紀80、90年代曾多次指揮香港中樂團首演《中西共匯》序曲等新作品。
葉惠康博士的離世無疑為香港音樂界帶來了沉重的損失。作為「香港兒童合唱之父」他一生致力於兒童音樂教育,培養了無數優秀的音樂人才。他畢生的貢獻和影響力必將永遠傳承下去,成為香港音樂史上永不磨滅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