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 Jul 24 2025 21:28:33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科技

中國是否產能過剩?
作者:謝祖墀2025-07-24
本文以電動汽車行業為例,探究背後的真實情況,分析中國製造業在全球市場格局下的競爭力,是否存在所謂的「產能過剩」。
陳茂波:科創發展藍圖着重教育
作者:編輯精選2025-07-21
在科技急速更新迭代的時代,人工智能是賦能不同產業升級轉型、提升經濟整體競爭力的核心力量。未來我們將鎖定目標,以創科為發展重心,為年青人提供更多元、優質的事業發展機會。
飛行的士和無人機送貨:深港引領大灣區低空經濟的曙光
作者:來文2025-07-17
亞傑協會考察團參訪深圳市寶安區三大核心產業,見證深港合作取得的矚目成就。近年,中國低空經濟快速發展,大灣區將成為全球矚目的低空經濟關鍵試驗場,值得關注!
全自動人工智能駕駛道德上不可能
作者:陳奕偉2025-07-16
輔助智能只應在提供更多資訊的前提下使用,而不是代替原有的視察力。說到底,安全駕駛仍然是駕駛者的責任,技術與態度不足的,要麼改之,要麼就是「請把駕照交還吧」。
AI驅動新質生產力 港宜五方向發力
作者:黃錦輝2025-07-16
香港競爭力重回全球三甲,藉人工智能邁向高質量發展。本文針對香港「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提出五項建議:完善數據安全及AI監管、 統籌研發資源避免重複、深化AI垂直應用、培育全民AI素養、重新評估人力需求,以配合AI時代發展。
中大盧煜明校長與醫學院趙偉仁院長獲選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
作者:編輯精選2025-07-15
盧煜明教授、趙偉仁教授的研究成果對全球醫學科學界影響深遠,屢獲國際殊榮,近日他們二人獲選為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
歐洲如何應對暑熱:從今年的熱浪說起
作者:岑智明2025-07-14
歐洲暖化速度為全球兩倍,屢創高溫紀錄,熱浪導致嚴重傷亡。本文探討2003年以來歐洲的熱浪危機及應對措施,以期香港能未雨綢繆,制定針對熱浪威脅的政策。
AI時代 您能活到150歲!
作者:何劍輝2025-07-14
AI的發展或能為人類壽命延長至150歲,但這也對社會結構與制度設計提出全新挑戰。面對長壽挑戰,政府需不斷調整老齡政策,加強長者支援措施,助人類實現長壽與幸福的平衡。
大腦閒着沒事 煩惱就會找事
作者:編輯精選2025-07-06
科技進步看似帶來更多閒暇,實際上現代人卻更感忙碌。研究顯示,人們近半時間處於「思緒漫遊」,即使是正面思考也未必快樂,反而容易因分心而降低幸福感。
學生突然文采飛揚 如何看出是用AI寫作?
作者:馮穎匡2025-07-03
我們要培養的不是文字技工,而是能用語言銘刻生命體驗的思想者。當AI能輕鬆生產辭藻華麗的文本,教師更該守護那些笨拙卻真實的表達。
機場無人巴擦碰 創科容錯保信心
作者:黃錦輝2025-07-01
今次事件反映出機管局設有容錯機制,例如在硬件中,無人駕駛巴士的緊急煞車系統適時、有效地運作;之後在軟件中,工程團隊馬上檢討整個系統的功能,在不足一星期便找出事故的原因,並修正及優化。
得AGI 得天下?
作者:譚新強2025-06-30
不少人認為得AGI,得天下!我甚至曾指出過,其實AGI是一場造神比賽,參賽者比上帝更有錢,甚至比上帝更瘋狂!企業與企業間的競爭已如此激烈,更何況中美之間的全球爭霸戰?
從香巴拉到AI佛陀
作者:徐家健2025-06-29
《尋夫記》,其實是尋找世俗諦中的自我認知,這是一個女性自我發現的故事。
打造AI時代的香港留學品牌 全球人才競逐中的東方之珠
作者:何劍輝2025-06-27
這座城市正邁向全球人才樞紐。香港的未來取決於我們如何將人才浪潮轉化為創新動能,憑專業、包容與創新,在AI時代綻放香港價值的璀璨光芒。
科大研究警告氣候變化威脅 加速 「降水鞭打」現象最早2028年起愈見頻繁
作者:編輯精選2025-06-26
全球「降水鞭打」現象日益受到關注,近期有研究顯示,自20世紀中葉以來,這類事件已增加了31至66%。2022年美國加州的旱澇急轉就是典型案例。
中美競爭本質在於誰更加開放
作者:鄭永年2025-06-26
儘管中美競爭不可避免,但中美競爭的本質在於誰比誰更加開放。歷史證明,最終的贏家屬於那個更加開放的國家。
當代戰爭新形態與影響
作者:盧兆興2025-06-23
未來衝突的管理,將取決於各國是否願意求同存異,並堅持對話與談判,所以外交不僅是危機管理的工具,更能在這個持續衝突的世界中,成為維護穩定和希望的積極力量。
美自毁科研根基 中國發力谷創新
作者:雷鼎鳴2025-06-19
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討價還價的伎倆不外乎是開天殺價,把價碼推高至離譜地步,然後又忽然把價碼稍為降低,以示已經給了對手好處,大家大可立即達成協議,說他黔驢技窮毫不為過。
機器人賦予我們超能力
作者:編輯精選2025-06-15
以我們目前的能力和技術,要打造出鋼鐵人戰衣,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我也不指望人類能在短期內穿着機器人裝甲,四處飛行。然而,這個虛構角色代表了人類未來的可能性──只要我們能有效傾注熱情、智慧和集體資源,就能透過科技,提升人類的能力與生活體驗。
孫東:港創科還在搞  張翔:缺乏人才搞源頭創新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5-06-04
創科工業局局長孫東在一個論壇上表示,過去三年政府盡力發展創科,《創新科技發展藍圖》首次提及未來產業發展的方向,有良好開局,又正致力破局。
AI時代的風雲人物:黃仁勳
作者:關品方2025-05-30
像黃仁勳這樣的AI+R前沿領袖們,融合了科學家與產業家的特質,他們的研究與創新,推動了人類在AI領域的不斷突破。將來兩岸完成統一之後,中華民族在未來產業領域勢將如虎添翼。
人工智能如何融入教育?分析史丹福大學AI指數報告的倫理重點
作者:馮穎匡2025-05-26
該報告強調,在AI技術進步與維護核心教育價值之間要取得平衡。大學既是推動知識前沿的中心,也是維護既有原則的場所,在AI的應用上尋求這種平衡,就顯得格外重要。
匯聚近300科創初創企業博覽 城大展示科研及落地成果
作者:編輯精選2025-05-24
香港城市大學除了舉辦博覽會,亦啟動了HK Tech 300國際創新創業千萬大賽,旨在將其創新創業的影響力拓展至全球舞台。
AI觀 觀AI
作者:梁振威2025-05-22
審計署已設立AI專門小組,研究使用政府的AI審視政府各部門的人手和系統。本港高等院校,正積極鼓動師生運用AI進行學習與研究。AI成為大學生必修的單元。有大學更免費為師生提供最新的DeepSeek-R1門戶網,以提升學與教的效能。那AI在全球發展的情況又如何?
電腦巨人眼中AI不能取代的職業
作者:胡孟青2025-05-21
蓋茨認為AI的未來趨勢,將會是協作而非取代,並列舉三類可與AI共存的職業。他強調AI將會成為人類的「工具」,而非替代者。這觀點猶如當頭棒喝,提醒我們與其要繼續擔心被AI取代,倒不如專注於培養AI無法複製的「人性化技能」。
凝聚國際人才──香港科技園多角度培育和吸納人才
作者:香港科技園公司2025-05-07
香港科技園公司積極招攬全球創科人才,赴歐美頂尖學府宣傳香港創科機遇,並與華潤集團合作推出「衝出夢想」計劃,提供薪金及住宿資助,吸引海外港人回流,壯大香港創科人才庫,打造國際創科樞紐。
從2025大阪世界博覽會 看科技創新與教育
作者:何劍輝2025-05-06
世界博覽會是一場科技盛宴,對青少年而言,世博會提供了接觸全球最新科技成果的難得機會,啟發他們的創新思維;對成年人而言,這是一個重新思考科技與人文關係的契機。
港大物理學家取量子糾纏領域新突破
作者:編輯精選2025-04-30
近期有研究團隊成功揭示了退禁閉量子臨界點過去不為人知的本質。該研究提供了突破性的證據,顯示量子物質在這些神秘臨界點的行為可能包含尚未被理解的新物理規則。
突破AI技術瓶頸 人機互動起革命
作者:黃錦輝2025-04-23
未來,隨着技術的進一步成熟與融合,我們有理由期待智能對話助手將在更廣泛的應用場景中發揮價值,為人類生活帶來更多便利與智慧。
理大先進療法製品(ATP)實驗室 夥威院 冀助脊髓損傷癱瘓者站起來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5-04-22
全球有1500萬人因為脊髓損傷而造成癱瘓、慢性疼痛及身心健康受損。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系主任周銘祥教授透過醫學創新及跨學科合作,推動本地先進療法製品(ATP)產業化,冀向大灣區及香港輸出更多生物醫學專才,為脊髓損傷以及更多難治患者提供精準及個人化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