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的發展正將人類壽命推向150歲的歷史性門檻。這場變革不只需要生物科技的突破,更需全球長壽趨勢的支撐與社會制度的根本重構。筆者將結合最新人口數據與科技進展,剖析長壽時代面臨的挑戰與未來路徑。
一、科技發展的變革:AI與人類壽命
AI健康管理延壽
現代的生物年齡的解碼與重啟已成抗衰老研究的核心。當傳統的日曆年齡逐漸失效,AI正透過基因組、蛋白質組及代謝數據的分析,描繪個人衰老軌跡。
《自然・衰老》期刊2025年的突破性研究,利用單細胞RNA測序分析了130萬個免疫細胞,揭示了CD8+T細胞在50歲後功能驟降42%、單核細胞炎症於60歲後激增三倍的關鍵機制。
現代的生命科技對壽命極限的突破離不開恢復力的研究。新加坡Gero團隊藉AI推算,人類的自我修復能力會在120至150歲間徹底衰竭。哈佛大學David Sinclair團隊則透過OSK基因療法(Oct4/Sox2/Klf4),在小鼠身上重置表觀基因組,逆轉衰老指標,成功證明「生物年齡重啟」的可行性,儘管目前尚未應用於人類。
AI健康管理正逐步走入日常生活,藥物研發領域將迎來革命性進展:AlphaFold3將新藥開發周期縮短75%,使癌症等疾病在未來有望被治癒。此外,「Bio-AI雙胞胎」技術透過個人幹細胞構建虛擬模型,精準預測藥物反應,為器官再生創造更多可能。
全球高齡化現象
目前健力士紀錄歷史最長壽者為法國的珍妮・卡爾芒,享壽122歲。關於人類壽命的極限,科學界意見不一。《自然通訊》2021年研究指出150歲是自然壽命的天花板;然而Google 未來學家、OCR 先驅 Ray Kurzweil 認為「到 2032 年左右,你就可以回春整整一年,當你用掉壽命中的 1 年,你將會因為科學的進步而年輕 1 年,所以實際上並不會變老。」他推測2032年後AI 可能讓人停止老化,人類可以活到 500 歲!
據筆者了解全球人口結構正發生深刻變化。根據最新統計,中國以11.9萬百歲老人總數位居全球之首(2020年),佔全球總量的五分之一,10年間增長230%。若以比例計算,日本每10萬人中有48.2位百歲老人(2024年達95,119人),為全球之冠,法國以45.8位緊隨其後。
國家/地區 | 百歲人口數目 | 每10萬人比例 | 女性佔比 | 資料年份 |
日本 | 95,119 | 48.2 | 88.3% | 2024 |
香港 | 11,575 | 15.4 | 85.1% | 2021 |
中國大陸 | 119,000 | 8.5 | 77.6% | 2020 |
美國 | 97,914 | 29.7 | 82.4% | 2023 |
法國 | 31,000 | 45.8 | 84.9% | 2022 |
表一(註):全球主要國家/地區百歲人口分布(2020-2024年)
在極端長壽領域,女性展現壓倒性優勢。全球110歲以上的超老人群中,女性佔比高達95%。

二、社會制度的重構:退休與教育改革
宜全面革新現老齡支援政策
在超長壽社會中,現行的退休制度需全面革新。應考慮延後退休年齡,並推行靈活或分階段退休模式,根據健康狀況與職業需求調整工作年限。同時,改革養老金制度,增加繳納年限,並引入個人養老金賬戶及商業保險,減輕政府負擔。此外,應鼓勵老年人參與社會活動和再就業,推動多元化老年生活,實現「半退休」過渡。
長壽社會需要「終身教育」模式以應對變化。應建立靈活學習平台,支持各年齡段的技能更新,並將教育結構劃分為青年、壯年和老年階段。同時,增加職業轉型課程,重視跨學科與軟技能學習,融入AI與數據素養等新技術。此外,應設立「老年大學」與推動跨代學習,促進知識與經驗的交流。
文化適應與支持
面對長壽挑戰,社會需在文化層面進行調整,包括消除年齡歧視、推動跨代合作,以及加強健康教育,以確保「健康壽命」的延長。這些改革將幫助人類在超長壽社會中保持生產力與幸福感,迎接新時代的挑戰與機遇。
AI的發展為人類壽命延長至150歲帶來無限可能,但這也對社會結構與制度設計提出全新挑戰。唯有通過技術創新、制度改革與文化調適,人類才能實現長壽與幸福的平衡,開啟全新的生命篇章。
註:表一數據來源:日本厚生勞動省(2024)、中國第七次人口普查(2020)、美國CDC(2023)、法國INSEE(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