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 Jan 03 2025 23:59:59

教評心事

AI時代為何還要抱團取暖──從電影《香港四徑大步走》說起
作者:陳許華2025-01-23
不管是不是AI時代,人與人之間的愛與扶持永遠都是人類偉大的情感,正如《香港四徑大步走》中的徒步者們,只有互相扶持,才能在漫長的路上找到真正的價值。
教育的未來:融合科技與文化的創新學習之旅
作者:馮文正2025-01-22
首屆生成式AI中學各科教學微視頻大賽,主題是「生成式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旨在鼓勵中學教師與學生組成團隊,利用生成式AI工具,製作與學科相關的教學微視頻。
從「三創」到「三變」
作者:黃冬柏2025-01-21
不論「三創」還是「三變」,雖然原初是用在管治上的口號,結果都進入了教育制度,成為教育現場、校園中的日常。然而,我們還是可以借用或加以闡述,利用坊間傳媒報道的熟悉感,協助在實際教學上的推展。
從《我們的家》尋家校攜手推展幼稚園國民教育的靈感
作者:温志倫2025-01-20
期望參與幼稚園教育計劃的學校,都能夠時刻銘記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鄺美雲經常分享的《我們的家》的歌詞:「情繫國家,我們這一個家」。
旅行中教養孩子
作者:翁港成2025-01-17
在教育的路上,沒有一種方式是絕對優越的。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社會應該尊重並支持他們的選擇。
近來看過的香港推理小說
作者:陳章華2025-01-16
香港近年有不少作家加入創作推理小說行列,這是值得高興的事,那種投入感及親切感之高,就不能和其他地方的創作比擬了,我喜歡本地的作品甚於東野圭吾。
愛你愛我的2025年
作者:楊佩珊2025-01-15
愛是一種能量,當我們在生活中實踐「愛你愛我」時,這種愛便會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當我們對他人表達愛時,會激發他們的愛心,進而回饋給我們。
淺談多元智能
作者:劉煦元2025-01-14
Howard Gardner提出的「多元智能」,就是我們中國人所說的「天份」(天資、天賦),各人天份有所不同。學校總不能為了行政方便而一刀切主宰學生的興趣選擇及多元智能的發展。
從陶瓷入手認識歷史與文化
作者:蔡國光2025-01-13
陶器的發明標誌着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與農業文明發展的生活需要。中國最早期的陶器,從史前考古發現,最盛名的有黃河中游範圍仰韶文化的彩陶、中下游龍山文化的黑陶。
從DSE中國文學的摘星策略談起
作者:梁振威2025-01-10
文學除了能滿足人們的精神需要外,更有一定的教育功能。外國文學如此,中國文學也是一樣。它能提升/建構學生智力、思想和品德。更高一級的,是它有振興民族的功能。
挑個紀念品還要建模?
作者:吳家豪2025-01-09
通過這個看似簡單的紀念品評選活動,學生們在不知不覺中體驗了數學建模的全過程,從問題的提出到模型的構建、應用和優化,每一步都充滿了挑戰和樂趣。
四位女大學生的嚴冬考古實習
作者:吳文軒2025-01-08
動手,是一個促進香港青年認識和了解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最好方法,學生也能透過深入認識國家對考古的重視和相關政策,進一步提高對國民身份的認同。
探索量子力學與AI的結合
作者:何劍輝2025-01-07
隨着量子力學與人工智能的結合愈加緊密,有理由相信未來的科技將會迎來更多的創新與突破。
21世紀孩子面對的挑戰
作者:鄧兆鴻2025-01-06
在資訊爆炸時代,孩子獲取資訊管道多元,視野更廣闊。相對上世紀50至60年代物質匱乏的兒童,現今孩子面對的挑戰更偏向心理層面,家庭和學校應共同努力,引導孩子建立自信,培養面對挑戰的韌性。
焚城
作者:陳奕偉2025-01-03
劉德華主演的《焚城》以香港新界北陲輻射洩漏為背景,卻未見中央介入,與現實不符。作者認為,電影錯失展現中央如何在災難中支援香港的機會,並強調居安思危意識及港府與中央協作的重要性。
一本不斷予我勇氣的書
作者:陳月平2025-01-02
或許因事不常如人願,或許人總會因事和人而苦惱煩憂,堅持就是心中的燭光,照亮自己的脆弱,使自己看到希望的可能。
教育強國視野下的校長領導培養
作者:鄭家寶2024-12-31
VUCA(易變性、不確定性、複雜性、模糊性)世代需要充分考慮到當前和未來的變化因素,善用各方資源,靈活又有創意的教育者。
一場俄羅斯音樂盛宴
作者:曹啟樂2024-12-30
戶外音樂會比一般在室內舉行的音樂會,給予觀眾更加放鬆的感受。有關當局應該盡量利用香港現有的戶外場地,舉辦不同類型的音樂活動,包括這這種形式的古典音樂會,對於文青、學生以至於內地和外國的遊客,更有吸引力,是普及音樂教育的好方式。
RCTI:AI時代的持續發展模型
作者:何劍輝2024-12-27
在AI時代,創新更需要與時俱進,在保持人文關懷的同時,善用科技力量,創造更美好的未來。通過RCTI模型的實踐,我們能更系統地培養創新能力,在這個充滿機遇與挑戰的時代中開創新局。
看電影《抓娃娃》的反思
作者:陳玉燕2024-12-24
養兒育女,可以如抓娃娃般,夾不到想要的娃娃,就重新再來嗎?
破開地獄的枷鎖
作者:彭智華2024-12-23
若大家破解一些傳統觀念的迷思,就可以減少彼此的隔膜。
專業問責、權歸教師、重塑師德 回歸專業可行嗎?
作者:鄒秉恩2024-12-20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師德師風的建立也需要不斷累積經驗、集聚而成。教育改革之路漫長,唯願我們可以在不久的將來能看到更多具專業道德倫理的未來教育家加入教育的行列。
專業問責、權歸教師、重塑師德 回歸專業可行嗎?
作者:鄒秉恩2024-12-20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師德師風的建立也需要不斷累積經驗、集聚而成。教育改革之路漫長,唯願我們可以在不久的將來能看到更多具專業道德倫理的未來教育家加入教育的行列。
年終反思那些年這世界
作者:黃冬柏2024-12-19
不妨在年終前,問問身邊的年輕人:你會如何報效這世界和人類社會?
從陶哲軒演講看AI如何徹底改變數學
作者:馮穎匡2024-12-18
現在是學術界和工業界聯合起來,匯集各自獨特優勢,開創數學研究新黃金時代的時候了!
如何理解孩子的內在需求
作者:陳許華2024-12-17
多問問孩子為什麼,但是這很有可能得不到任何答案。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孩子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也或許不太想講話。我們可以嘗試用「是不是⋯⋯」句型來展開對話。
教師們應該深入思考的事
作者:馮文正2024-12-16
以往讀歷史、地理,總說香港獨處一隅,現在大灣區(灣區經濟)的概念成熟了,政策上有鼓勵,是時候勇敢些,出外闖闖了。老師們、家長們同意嗎?
學校社區攜手推動4R精神健康  關懷學生心理福祉
作者:江浩民2024-12-13
社會與學校互相補足,相得益彰,能令生命與價值觀教育推行得更理想,筆者期望更多學校能仿傚,培育學生們成為有愛、有責任感的社會公民,也讓更廣泛的家庭,以至整個社會受惠。
到訪北京市石景區楊北幼稚園
作者:温志倫2024-12-12
這所幼稚園的以「書潤生命,閱盈成長」為文化核心價值觀。記得在參訪當日,學校亦悉心安排不同的環節,讓參與者體驗非遺之美,了解文化,享受文化。
陪伴
作者:翁港成2024-12-11
大家都會用自己的方式來幫助身邊那些煩惱、抑鬱或情緒低落的親朋好友。然而,即使我們未必具備專業的輔導技能,但在繁忙的生活中抽出時間去陪伴他們,依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