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 Jan 03 2025 23:59:59

陳玉燕

香港中文大學文學士、教育碩士、文學碩士,主修中文。現任風采中學校長、教育評議會副主席、香港教師及校長專業發展委員會委員、香港公共圖書館諮詢委員會委員、課程發展議會─香港考試及評核局中國語文教育委員會委員。長期關注課程發展、課程組織等議題。對中國語文課程發展、教學方法、閱讀推廣等亦具心得,常獲邀擔任課程詮釋、課程設計、閱讀推廣等教師講座及工作坊演講嘉賓。

看電影《抓娃娃》的反思
作者:陳玉燕2024-12-24
養兒育女,可以如抓娃娃般,夾不到想要的娃娃,就重新再來嗎?
《破·地獄》觀後
作者:陳玉燕2024-11-20
劇本以傳統破地獄儀式為切入,寫殯葬行業、寫家庭,更多的是寫人倫、人生,所以無論任何人,相信都能在片中找到似曾相識的經歷。
開學的儀式感
作者:陳玉燕2024-10-16
學校自創校以來,特別重視開學典禮,期望營造一個簡單、莊嚴,富有教育意義的儀式,讓學生明白為學之道貴慎始。
師說
作者:陳玉燕2024-09-06
又逢一年開學,各位教育同業,讓我們都珍視老師這角色的光榮使命,珍惜一段段在校園同聚共學的師友情緣!
學術人文 川流不息
作者:陳玉燕2024-08-01
總結一年,學校、師生實受益匪淺──親炙學者、探研歷史、考察學術文化機構、交流互動……除了深深感受到我國文化的活力外,更建立了深厚情誼,着實貫徹人文學術川流計劃的精神。
引人入勝的導賞
作者:陳玉燕2024-06-24
香港其實有很多博物館,也有很多精彩的展覽,為免參觀者走馬看花,辜負了策展者的心力,具素質的導賞,導賞員的培訓不單需要,更是急切的。
向自然學校學習:讀《學校可以不一樣》的思考
作者:陳玉燕2024-05-13
作者從閱讀《學校可以不一樣》一書,看到一批教育有心人,如何從理念出發,互相扶持,在主流教育之外,展現一股清流。
實用的終身學習策略──輸入?輸出?
作者:陳玉燕2024-03-25
「輸入重要,還是輸出重要?」這是我在這一屆屆中六啟航大會講話時,問中六同學的問題。現場投票,各佔一半。《OUTPUT》作者以心理學家實驗點出,如要二擇其一,輸出更為重要。
僑鄉情濃
作者:陳玉燕2024-02-19
在開平走馬看花,感受到的不單是城鄉的轉變,更重要的是體會到余氏一族的鄉梓情濃,以祠堂展現對血緣宗法文化的守護,以教育延續家族的家風教養,細水長流,潤物無聲,為家國培養一代一代英才,胸襟情懷,由衷致敬。
窺探百年名校重慶一中的風采
作者:陳玉燕2024-01-08
細味一中的歷史,發現也是我國百年近代史的側面。學校創立於1931年,經歷遷校、合併、重建,最終落戶於此。學校是重慶巿教委首批重點中學,亦是該巿最早的公立中學,以「明禮崇德、求知求真」為校訓。
從長沙到北京
作者:陳玉燕2023-11-24
數天驛馬,只觀察了國家發展的一個剪影,除考察及訪問景點外,接觸民生民情,已深深感受到國家朝着全面小康社會邁進,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也已變成現實——國家走向富強,身為中國人,既自豪亦自幸。
風雨如晦
作者:陳玉燕2023-10-17
近年每遇颱風暴雨前夕,總有不少人,包括學生愛於網上「集氣」,祈求風雨來襲,得享一天「風假」。要知趨吉避凶乃人之常情,這種幸災樂禍的心態有點倒行逆施,如變成一種習慣或態度,實是不妙。
歷史與文物
作者:陳玉燕2023-09-13
在教育以高新科技、人工智能為熱談的今天,歷史與文物,是文化底蘊,更應投放資源,不容忽視呢!
後疫情的教育現場
作者:陳玉燕2023-08-15
我們面對的是後疫情的學校現場,疫情對不同持份者都帶來了轉變。新學年即將開始,後疫情的學與教、學生成長支援、老師培訓、家長教育等,都需要重新思考及規劃,當中掌握校情、訂定優次緩急、調動資源。
走出去.請進來──疫後兩地交流如何培養主人翁精神?
作者:陳玉燕2023-07-04
老師特別安排學生會組織校園導賞及文藝表演,一方面加深彼此認識,亦讓本校同學發揮主人翁精神,說學校的故事。兩天交流,兩地師生建立了友誼,臨別依依,都說期待再見。
略談建立健康生活方式
作者:陳玉燕2023-05-19
疫後復常正是協助學生重整生活,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的最佳切入點。
姊妹學校計劃經驗談
作者:陳玉燕2023-04-03
教育局姊妹學校計劃計劃推行至今,本港學校不少已與內地學校完成締結,然成效如何,有待探討。筆者認為締結姊妹學校是一個提升學校素質、推動學校發展的良方,但要發揮成效,需要適切的策略配合。
校園復常
作者:陳玉燕2023-02-23
2023年2月13日,對學校來說是個紀念日。學校預備了一份紀念禮品送給全校師生──那是一枝種子鉛筆,筆頭藏了幾顆植物種子。我藉此勉勵同學:要以筆描畫未來,寫下人生新一章。
3年疫情後,我們還能看到以往的校園風景嗎?
作者:陳玉燕2023-01-12
疫情仍未全消,加上學生潛藏已久的各種成長、學習、家庭問題,相信會在回歸校園的蜜月期過後陸續浮現。站在教育前線的任何崗位,不單未能鬆懈,更當作好預備。
看《中年好聲音》有感
作者:陳玉燕2022-12-02
舞台不只是尖子的專利,每一個學生都應有展現才華的舞台及機會。當老師的都要反思,日常有沒有創設多元平台,讓不同能力的學生有踏上台板、展現潛能的機會?
後疫情的教育思考
作者:陳玉燕2022-10-26
接近3年雲端學習,學生應用科技以學習、應變及適應力的確大大提升,然生活及學習習慣、與人相處及溝通能力,以至毅力、耐力及體力卻急促下降。
校園新力軍
作者:陳玉燕2022-09-15
教學育人,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無論新手老將,以下點滴,在開學之初,既是勉勵,更多的是自我提醒。
撿拾教學生活中的小確幸
作者:陳玉燕2022-07-13
只要細心撿拾,定會找到每一行業獨有的意義及滿足感。嘗試每天用幾分鐘,細想好人好事,尋找生活上的小美好,培養正面思考的習慣,相信對個人身心、對培育下一代都有一定的裨益。
推廣閱讀的幾點思考
作者:陳玉燕2022-05-06
培養學生喜愛閱讀、樂於閱讀,是每一位為人師者應有之責。每一科、每個課題都可以有延伸閱讀。而圖書館主任擔當連繫人角色,定立主題,通過跨學科活動,推動書籍。
當新常態變成常態
作者:陳玉燕2022-02-28
站在教育前線,要思考的是,當「新常態」變成「常態」,我們可多做些什麼,以保有「日常」的優勢,又能善用「新常」好處,為疫情下的校園生活補白?
看《梅豔芳》談專業
作者:陳玉燕2021-12-21
斯人已逝,然其專業精神令人肅然。電影看畢,當頭捧喝。不禁叩問自我,那一份入行的初心、熱忱仍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