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 Sep 18 2025 21:05:31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因應大而美法案 投資做好趨吉避凶

《大而美》法案涵蓋多項重大政策更改,不僅深刻影響美國經濟運行邏輯,更牽動全球市場的波動節奏。投資者需順應政策導向調整持股結構,同時時刻警惕長期財政與貿易風險。

2025年7月4日,美國總統特朗普正式簽署被指為劫貧濟富的《大而美》法案(One Big Beautiful Bill Act, OBBBA),也令其富商馬斯克關係正式破裂,而馬氏更組織「美國黨」與之抗衡。

這一涵蓋稅收改革、政府支出削減、國防與邊境安全強化、國際貿易稅收調整及債務上限提高等多項重大政策的法案,不僅深刻影響美國經濟運行邏輯,更牽動全球市場的波動節奏。對於投資者而言,如何權衡其短期刺激效應與長期財政風險,並據此調整資產配置策略,成為當前市場關注的核心命題。

法案政策影響五大範圍

從法案核心內容及其經濟影響來看,稅收改革是最直接的刺激點。企業稅方面,法案選擇永久維持2017年《減稅與就業法案》(TCJA)確定的21%企業稅率,同時提高機械設備、研發支出的稅務優惠,這無疑為製造業與資本密集型產業注入動力。

個人稅改則更顯精細:州與地方稅(SALT)扣除上限從1萬美元提升至4萬美元(五年後恢復),讓高收入家庭直接受益;兒童稅收抵免提高至2500美元(有效期至2028年)、新增小費與加班收入免稅政策,以及將遺產稅豁免額提升至1500萬美元,則覆蓋了更多收入群體。

短期來看,這些措施有望提振消費與企業投資,但代價同樣顯著──未來10年財政赤字預計將增加3.3萬億至4.4萬億美元。這不僅可能推高國債殖利率,加劇通脹壓力,更可能逼使聯儲局維持高利率環境,對市場流動性形成制約。 

《大而美法案》導致新能源產業面臨嚴峻挑戰,而傳統能源企業則迎來政策紅利。(Shutterstock)
 

與稅收改革的擴張性不同,政府支出削減措施則呈現出明顯的「收縮效應」,並對特定產業造成衝擊。醫療領域,法案收緊醫療補助(Medicaid)的申請資格並強化工作要求,據估算約1180萬人將失去醫療保險,2400萬人的保費或自付額會相應增加,這無疑給醫療保健產業帶來不小壓力。綠能領域的調整更為劇烈:法案直接撤銷電動車、充電樁及節能設備的稅收優惠,同時恢復化石燃料補貼,這一增一減之間,新能源產業面臨嚴峻挑戰,而傳統能源企業則迎來政策紅利。

在國防與邊境安全領域,法案呈現出明顯的「擴張傾向」,相關產業直接受益。國防支出追加1500億美元預算,重點投向無人作戰系統(如自殺式無人機),洛克希德馬丁(LMT)、雷神(RTX)等軍工巨頭將迎來訂單增長;邊境安全撥款700億美元強化執法,不僅讓美國移民和海關執法局(ICE)預算大幅提升,更建立起每年最多遣返100萬人的機制,建築、監控技術等相關產業也將獲得業務增量。 

債務上限調整則是法案中牽動全局的「平衡項」。此次法案將債務上限提高4萬億美元至40萬億美元,短期內有效規避了違約風險,但長期財政赤字壓力加劇──穆迪已於2025年5月下調美債評級。市場預計,這將推動國債殖利率上升(10年期或達4.5%,30年期逼近5%),不僅讓債市承壓,高估值成長股(如科技股)也可能因融資成本上升而受到抑制。

國際貿易領域的調整同樣暗藏波動。法案對海外僑匯課徵5%稅,並針對進口商品(尤其中國零件)加徵關稅,短期內有利於美國本土製造業復甦,但也可能加劇全球貿易摩擦。這不僅讓出口導向型企業(如科技業)面臨海外市場收縮風險,長期來看,美元的全球貨幣地位也可能因此受到挑戰。

投資策略應聚焦政策受惠板塊

基於法案的政策導向與經濟影響,投資策略需緊跟「政策風向標」,動態調整資產配置。

股市方面,應聚焦政策受惠板塊,規避受壓產業。國防與軍工領域,洛克希德馬丁(LMT)、雷神(RTX)、波音(BA)等企業將直接受益於國防預算追加;傳統能源企業(如埃克森美孚、NRG、CEG)因化石燃料補貼恢復而迎來利好;消費與金融領域(如沃爾瑪、摩根大通)則受益於個人稅改帶來的消費提振與市場流動性改善;半導體與製造業(如台積電、英特爾)則因本土製造業支持政策獲得動能。

與此相對,新能源產業(如Enphase Energy、Solar Edge、特斯拉)因補貼取消而承壓,醫療保健產業(如HCA)面臨需求收縮壓力,高估值科技股(如蘋果、微軟)則可能因利率上行而承壓,這些領域需謹慎規避。

債市方面,面對國債殖利率上升壓力,應縮短債券存續期,優先配置短期國債或浮動利率債券,以降低利率波動帶來的價格風險。 

大宗商品領域,能源與黃金具備較高投資價值。傳統能源(原油、天然氣)因政策支持而需求預期上升,價格看漲;黃金(如SPDR黃金ETF)則在通脹預期與地緣風險上升背景下,呈現出較強的避險屬性。 

加密貨幣市場同樣值得關注。財政赤字擴大可能推升市場對抗通脹與貨幣貶值的需求,比特幣、以太坊等加密資產或因此迎來需求增長。

值得注意的是,法案實施過程中仍暗藏多重風險與挑戰。短期來看,法案的爭議性可能引發市場波動,科技與新能源股的震盪可能加劇;長期而言,財政赤字惡化與美債評級下調可能削弱美元信用,貿易摩擦升溫則可能衝擊全球供應鏈穩定性。 

對此,投資者需堅持「分散配置、動態調整、強化避險」的原則:平衡配置成長股與價值股,避免資產過度集中;緊密跟蹤聯儲局政策動向與美債殖利率走勢,及時調整倉位結構;適度配置黃金、加密貨幣或美元資產,以對沖通脹、利率與地緣風險。

總體而言,《大而美》法案在短期內對美國經濟形成刺激,國防、能源與製造業等政策受惠產業將迎來發展機遇,但新能源、醫療與部分科技股則面臨壓力。投資者需順應政策導向調整持股結構,同時時刻警惕長期財政與貿易風險。

陸振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