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喜歡駕駛:理性上,喜歡的是那效率與靈活性;感性上,說不出原因,或許就是汽車轉世吧。所以,當人工智能開始可以進化到「全自動人工智能駕駛」(下稱「智駕」),筆者一方面欣喜於科技之先進,一方面也開始擔心,汽車是否有朝一天不再需要駕駛者了?
法律責任誰屬?

從網上不少的片段可見,科技上「智駕」基本上已經可以取代「正常」的駕駛工作,就算是在深圳如斯繁忙的道路上,智駕基本上也可以順利由起點,在無人手干預的情況下(非繁忙時段),到達十數公里外的目的地。駕駛從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筆者父親常跟筆者說的一句話是:「汽車,就是殺人機器」。每位駕駛者,操控着平均兩噸的機械在道路上以數十以至百多公里的速度行駛,一旦有什麼突發情況造成什麼傷亡,法律上是誰的責任?
筆者今天大膽猜想,單就是這個法律責任,就已經足以讓智駕變成不可能。網上已有不少片段,直播司機位上的人在開着智駕的情況下睡覺、吃杯麵,一旦出事,請問是誰的刑責?是汽車製造商的?是軟件供應商的?他們肯定不會肯負這個責,最終這個責任還是落在「司機位上的人」(就是那個沒有在駕駛的「駕駛者」)身上。「不是啊!開的是不是我!是自動駕駛!」不好意思,誰叫你啟動自動駕駛?啟動自動駕駛發生事故,責任就在「駕駛者」身上!
誰是較佳駕駛者?
駕駛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筆者活了數十年,懂開車的日子比不懂開車的日子還長,不能說是駕駛技術高超,也尚算是一位安全駕駛者。在駕駛位上,要無時無刻知道四方有什麼人和車,要透過觀察別車的類型、性能、車牌(新舊車?跨境車?)、駕駛者的年齡、性別、視線水平高度等分析各車的動態,甚至已望着很遠處了解路面半公里內的情況,有沒有小孩子在路面上隨時衝出馬路等。
沒錯,今天智能汽車的「眼」也可以清楚看到四周近距離的情況,但以上的細節,並不是今天智能汽車的「眼」可以看到和預判的。
是的,大數據的能力遠遠超過人類。如果有一天,汽車與飛機轉眼全是「車聯網」:有固定路線行走、路邊不會有路人衝出來(其實就變成了路面上的鐵路),智駕可以勝任;但在這之前,筆者還是相信自己。
商業航機現在也可開啟自動導航,但升降還是要靠人手,就是因為人始終比智駕可信。當然,智駕可能比新手駕駛者或躁狂駕駛者可信,但同樣,刑責問題還是未有解決,更不用說電腦可以隨時「當機」,或在兩難情況中(有路人突然衝出、但旁邊有車)決定人類的死活⋯⋯

千鈞一發的朋友
當然,人工輔助駕駛還是有用的,就好像現在的汽車有安全氣袋和安全帶一樣。在千鈞一發,人類反應不及,人工輔助駕駛就要出手了。
筆者發現車內的螢幕資訊太多,其實反而會更不安全。因為如駕駛者只透過前擋風玻璃及車內睹後鏡觀察四周情況,注意力是比較集中的(當然會有盲區);但像是現在的智能汽車,全時段顯示四周圖像,駕駛者就變成了要望四周,也要望顯示屏,分薄了注意力。
所以,在沒有輔助智能的情況下能留意四周情況,還是基本;輔助智能只應「在提供更多資訊的」前提下使用(最好當然是以聲音提示),而不是代替了原有的視察力。說到底,安全駕駛仍然是駕駛者的責任,技術與態度不足的,要麼改之,要麼就是「請把駕照交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