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利申」(編按:利益申報之意),筆者由於中文打字很慢,自3年前起有用人工智能(AI)來輔助寫作,但內容重點主要都是自己的,只用AI修飾文章等。
因內子開辦補習中心,我偶爾會客串做導師,上周批改中三生的作文時,我發現3篇均有驚人地相似的開頭:「細雨如絲,纏綿悱惻,恰似少年剪不斷理還亂的愁緒」。這種詩意的表達本無不妥,但當3位平日作文風格樸實的學生,突然同步文采飛揚,我的「AI檢測雷達」立即響起。果不其然,追問創作過程時,有人脫口而出:「我讓AI把句子改得有文學味」。
筆者相信這種現象正席捲中文教育現場。曾有高中教師分享,學生提交的讀書報告中竟有數人同時寫道「在時代洪流中砥礪前行」;亦有發現,學生論文頻繁出現「本文將深入剖析……」「綜上所述,關鍵在於……」(英文亦是如此)等格式化表達。當文字過於精準流暢,反而暴露了非人腦的機械感。
AI寫作的特徵
在過去3年,透過逾百篇對比AI文本的經驗,筆者嘗試分享在中文語境下AI寫作的特徵:
成語暴走症:「他鍥而不捨地焚膏繼晷,終成經天緯地之才」這類成語堆砌,遠超高中生語言習慣。AI尤其鍾愛「砥礪前行」、「波瀾壯闊」等宏大詞彙,卻缺乏具體描述其他相關生活細節。
教科書式結構:開篇定要「隨着科技日新月異」,結尾必現「作為新時代青年」。過度工整的起承轉合,如同用模組拼砌文章,喪失真實思考的「毛邊感」。
情感標本箱:描述親情必是「父母兩鬢霜華,令我潸然淚下」,寫挫折定要「在黑暗中尋找微光」。情感表達如同從數據庫提取的標本,缺乏獨特的詩意及溫度,只有激昂而沒法感動人。至少筆者感覺如是。
立場消失症:討論「手機進校園」時,AI會寫:「科技帶來便利也伴隨隱憂,關鍵在取得平衡」。這種四平八穩的觀點,迴避了教師們要求青少年應有的鮮明態度,就算中庸之道也要看場合呢!
半文不白:「縱觀古今,凡成大事者必守拙抱樸」之類半文不白的表達,暴露AI對中文語體把握的尷尬。真正的文言功底需要長期積累,而非即時調用。
培養AI無法取代的寫作能力
另外一次作文課上,我讓學生用AI重寫自己的文章。當看到機械生成的「窗外淅瀝雨聲叩擊着我悵惘的心扉」,弄得大家哄堂大笑!這與原作者「雨下得真煩,像班主任的嘮叨」的生動相比,顯得蒼白可笑。但弔詭的是,在香港考試指揮棒下,前者往往能拿到更高的分數。
學生的思維惰性,值得教育界警惕。當學生習慣用「請生成800字議論文,觀點中庸」完成作業,便錯失了在雜亂的草稿中梳理邏輯的珍貴訓練。就像從來徒手攀岩的人,突然獲得繩索幫助,反而會弱化肌肉力量。
有見及此,筆者在中文教學中提議三項意見改善:
一、每周進行「真實寫作日」,鼓勵手寫,允許塗改、箭頭、錯字。當某學生寫「被冤枉時像吞了發霉的湯圓」,我會盛讚這個比喻比AI的「滿腹委屈」高明10倍。
二、要求所有論證必須包含個人經歷。討論誠信時,禁止引用曾子殺豬,必須寫「像那次我偷偷改考卷分數.…..」
三、每月設定爭議話題(如是否該舉報作弊的同學),學生必須選擇立場並交鋒。當文字承載真實價值觀的碰撞,AI的平衡論便無所遁形。
培養的不是文字技工
最近筆者分享一篇特別的作文:學生描述幫外婆賣菜時,寫道「她枯枝般的手接過皺皺的鈔票,我突然看懂什麼叫生活。」就算文中有錯字,句式也不完美,但那種粗糲的生命力讓我眼眶發熱。
這正是寫作教育的真諦:我們要培養的不是文字技工,而是能用語言銘刻生命體驗的思想者。當AI能輕鬆生產辭藻華麗的文本,教師更該守護那些笨拙卻真實的表達──因為教育的終極作品,永遠是帶着思考溫度的人。好的文字是思想的拓印,而非詞藻的標本。
教育不是生產完美文本的流水線,而是培育獨立思想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