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 Jul 27 2025 09:39:31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公私營醫療攜手協作 紓緩醫護人手短缺

醫院管理局長期面對人手不足問題,長遠下去醫療系統恐嚴重失衡。筆者建議政府從公私營協作、引入境外醫生、擴闊中醫服務,以及加強基層醫療服務這四方面入手,減輕公營醫療負擔。
撰文:周伯展醫生(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副會長)

本港人口老化問題嚴重,面對大量的醫療服務需求,公營醫療人手長期不足,病人輪候診症和手術時間長,只能「一等再等」,若果問題不及早解決,長遠下去醫療系統將嚴重失衡。新一份《施政報告》將發表,筆者建議着手改善醫療人手短缺問題,加強公私營醫療協作,改善工作環境吸引境外醫生留港和擴闊中醫服務範圍,減輕公營醫療負擔。

加強公私營醫療協作 解決人手不足問題

醫院管理局長期面對人手不足問題,病人排期輪候診症時間長。本港人口約750萬,現時有約1.6萬名西醫,即是每1000人只有2.1名西醫,比例低於內地(2.7名),或新加坡(2.5名),亦比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醫生比例(2.3名)低,需要增加3000名醫生才足以應付「人手荒」。

同時,公私營醫療人手比例失衡,約6000名公立醫生服務全港九成市民,約7000名私家醫生服務一成市民,需要增加公私營協作,解決人手失衡問題。

筆者建議把部分病人由公立醫院分流至私家醫生,參照「耀眼行動」的形式,由政府資助貧困病人(例如領取綜援人士等),讓病人可以到指定私家醫生診所求診,或者以「病人共付」的原則,由病人支付部分費用,其餘費用由政府承擔;建議政府邀請私家醫生,免費或收取車馬費的到公立醫院協助診症,紓緩人手不足。

筆者建議政府提供具吸引力的配套措施鼓勵境外醫生來港工作。(教育局圖片)
 

改善工作環境 吸引境外醫生

本地醫療人手數目有限,建議引入境外醫生緩解人手短缺問題。公立醫院醫生工作量大、診症病人數目眾多,每名病人診症時間甚短,工作環境不理想。筆者建議政府提供具吸引力的配套措施鼓勵境外醫生來港工作,如安排住宿、提供子女教育資源等,打造有利的生活環境,同時改善目前工作環境,吸引優秀醫療人才聚集。

擴闊中醫服務範圍

中醫業發展日趨普及,首間中醫醫院預計今年底營運。目前全港有約9000至10000名中醫,唯中醫定位多數是保健、調理身體和預防疾病等,醫療上的限制較多,他們無法像西醫一樣,為病人抽血、做X光檢查、磁力共振掃描(MRI)等,建議政府容許在中醫課程中加入這方面的醫療培訓,並擴闊中醫工作範圍,賦權他們能提供這類型的醫療服務,提升中醫地位,分擔西醫的工作量,減輕公營醫療負擔,促進中醫業界長遠發展。

加強推廣基層醫療

政府致力推動基層醫療,現有的地區康健中心提供多元服務,但市民的使用率仍有提升空間,筆者建議政府加強基層醫療服務的推廣與整合,積極宣傳中心的服務內容,讓市民了解其便利性與專業性。同時,應促進私家醫生和家庭醫生的資源整合,建立更緊密的合作平台,實現資源共享與轉介機制,這樣可以促進基層醫療服務的普及性與效率,減輕公營醫療系統壓力。

醫療系統穩健是重要一環,改善醫療人手短缺問題刻不容緩,期望政府在新一份《施政報告》能正視問題,促進公私營醫療合作,合力改善病人個案積壓的問題,令香港市民健康得到保障。

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