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 Jul 22 2025 18:48:35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中學

校園性侵事件頻發誰之責──教師性侵女生案的啟示
作者:鄒秉恩2025-04-08
兩宗事件揭示香港教育體系長期以程序合規代替實質保護的弊端。若學校與教育局僅滿足於「已辭職、已報告」的官僚回應,類似悲劇必將重演。
Y-WE 我才有用工作體驗計劃十周年 參與者:探索潛能闖出一片天
作者:編輯精選2025-04-02
六位曾參與「Y-WE 我才有用青少年工作體驗計劃」的年輕人分享職場體驗心得,有人因此確認志向,有人則及時轉換跑道,甚至打破性別刻板印象。
陳龔偉瑩:從混沌到自信 職場啟航
作者:編輯精選2025-04-01
當今社會競爭激烈,世界變化迅速,政治、經濟和科技的變化加劇了年輕人的恐懼與迷惘,使他們更難以掌握未來。這種恐懼源於資訊不足和缺乏認知渠道。
跨界合作培育未來人才
作者:江浩民2025-04-01
近年的《施政報告》提到,職業專才教育是香港未來發展的重要一環,政府致力改善相關課程,讓學生掌握行業技能,應對未來挑戰。
教師專業操守違規數字持續飆升 如何遏止歪風
作者:鄒秉恩2025-03-31
要短時間收阻嚇之效,遏止師德敗壞歪風,筆者認為政府可從制度強化、教育預防和社會監察三個方向思考。
從申請到錄取:破解香港中學名校的收生密碼
作者:英智傑2025-03-24
香港名校的申請過程極其繁瑣,除了要避免不小心錯過截止日期,為了孩子在每個階段都達到最佳品質,提升競爭力,建議家長與學生提前18個月開始準備。
啟發設計智慧綠色城市新概念
作者:余遠騁2025-03-24
根據《北部都會區行動綱領》,北都的發展將推動香港經濟多元化和可持續發展,成為未來發展的重要動力。到底我們未來的主人翁對這個地方有什麼想法?
《出師表》應對DSE 12篇文言文的學與考
作者:梁振威2025-03-21
文化的承傳與創新,不能離開它的根,根深才能葉茂,因而重讀文言經典的聲音掀起。教育局也順應時勢,在本港的中小學推出90多篇文言經典,建議學校推動學生誦讀。
未來教育的想像和實踐
作者:編輯精選2025-03-19
教育向來承載着「為人帶來改變」的使命,而這種改變必須與時並進,因為世界在變,學生也在變。
學科教學更要教提高效率
作者:吳文軒2025-03-19
系統性的效率提升訓練,例如明智地使用能量、設定界限及防範完美主義,比單純的知識灌輸更能助學生突破瓶頸。
換了新校長……
作者:鄧兆鴻2025-03-18
校長的更替是原校晉升,還是空降的好?這不能一概定論,要從學校的發展需要來看。
IGCSE物理全攻略:鍛造物理思維
作者:英智傑2025-03-15
掌握IGCSE物理的關鍵在於理解核心概念,而非死記硬背。善用資源、勤於實驗、系統複習、高效應試,並保持積極心態,制定合理的學習計劃,方能開啟科學思維之門,在考試中脫穎而出。
能夠善用AI 須經不同學習層次
作者:徐俊祥2025-03-15
初始引入AI的當下,重點應放在哪些學習環節?最重要是培養學生哪種能力?究竟AI會是輔助學習,還是代替學習?在此刻開創發展的階段,如何為學生在AI世代中追求真正的學問,的確值得我們審慎思量,做好定位。
以善相摩──啟發與成長的觀課分享會
作者:陳月平2025-03-14
觀者與被觀課者之間,本着彼此尊重與理解,共同交流、彼此啟發,這種「以善相摩」的精神正是推動教學事業不斷前進的動力源泉。
IGCSE化學全攻略:學習到考試
作者:英智傑2025-03-13
化學複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合理規劃和持續努力。通過定期複習、分層學習、以及充分利用過去試題,學生能夠逐步鞏固基礎,突破難點,並在考試中靈活應用知識。同時,錯題的整理與分析能幫助學生針對性地解決薄弱環節,使學習更加高效。
跨科研究 創新致用──訪問賽馬會與裘槎基金學人呂錫進
作者:鍾柏綸2025-03-13
呂錫進先後在香港與英國接受高等教育,讓他對兩地的學術環境有深刻體會。他意識到真正的學者,並非為了交功課而學習,而是為了探索未知而前進。
滿足內地人才子女入學的需要
作者:曹啟樂2025-03-12
新來港兒童大部分需要到學校叩門,插班就讀。政府適宜認真考慮,提供什麼誘因吸引津校取錄他們。深圳是最鄰近香港的內地城市,擴展港人子弟學校以增加學位,也可以紓緩新來港人才子女的就讀需求。
訓輔主任形象的重塑:從威懾管教到專業支援
作者:編輯精選2025-03-11
訓輔主任扮演關鍵角色,需要與家長、學生溝通,制定個別化的支援計劃,並協調多方資源來幫助學生。這些努力往往是無聲的,但對學生的成長卻至關重要。
IGCSE數學全攻略:由背誦公式到解題
作者:英智傑2025-03-10
許多數學問題都有固定的模式,學會識別模式可以大幅縮短解題時間。
略談教師專業成長
作者:陳玉燕2025-03-10
有燈,就有人。感謝所有矢志傳燈的新進,縱然長路漫漫,但可以告訴你,這是一份值得委身的使命。
保持謙遜好奇──訪DSE超級狀元廖俊翔
作者:鍾柏綸2025-03-05
「成就不能定義一個人,真正的挑戰在於,我們如何在瞬息萬變的環境中保持謙遜、堅守初心。」
建構生態、塑造未來
作者:黃冬柏2025-03-05
科技日新月異,香港不能固步自封,落後於人。教師與其坐在課室講書,不如和學生一起走出課室,讓學生有不同的體驗機會,並啟發他們的創新意念。
新視野未來教育 AI+技術潛力無限
作者:林泳施2025-03-05
善用AI將會是未來教育發展的重要趨勢。文章標題的「新視野未來教育」就是提倡辨識學生能力各異,能提供個性化的支持,鼓勵學生提問,並促進自主學習。
IGCSE考生試前三個月有哪些必做事項?
作者:英智傑2025-03-04
首先,根據考試科目和自身的強弱點,制定一份總體備考計劃,包括每周學習目標和每天任務。
帶領同學參與朗誦比賽的回憶
作者:洪細君2025-03-03
同學努力付出才會有收穫,語文才會進步。訓練前,我也要求學生先查字典,了解詩歌每一句的意思,每一字的讀音。筆者替三至四位同學報名獨誦,選同一首誦材,彼此可以互相交流切磋,有經驗的參加者又可以和未曾參加的分享心得。
公民科思緒下的寶島行
作者:陳奕偉2025-03-03
或許,台灣地區與日本一樣,生活在國際政治與天災的不確定下,會衍生出更強的公民意識。反之,香港在相對穩定的狀態,港人的公民意識又如何可以進一步強化?
財政緊縮下 學校領導的準備
作者:馮文正2025-02-28
政府的年度《財政預算案》由4月開始,但學校的撥款9月開始計算,即是說,本財政年度撥款即使縮減或凍結,也由9月開始執行,這個時間空間,學界應該好好盤算。
全力以赴挑戰極限──訪問2024年香港IB狀元鄒汶希
作者:鍾柏綸2025-02-24
IB課程涵蓋語言、數學、人文及科學,要求學生在多個領域取得平衡。鄒汶希認為,跨學科思維是成功的關鍵:「IB最困難的地方在於,你不僅要在單一學科表現出色,還要能夠融會貫通不同領域的知識。」
兩地家長教育異同
作者:楊佩珊2025-02-21
香港與內地的家長教育指引雖在形式與側重點上有所不同,但其核心目標一致,即通過家校合作,提升教育質量,促進孩子健康成長。兩地的經驗與實踐智慧,為家長教育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參考與啟示。
淺談反衝效應
作者:劉煦元2025-02-20
當反衝效應達到最高點時,學習動機的提升與增加成正相關。然而,超過這個高點,學習動力的增加可能會產生負面影響,導致績效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