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 Jul 22 2025 18:21:55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中學

GCSE放榜後  學生下一步怎樣規劃?
作者:英智傑2025-02-17
家長和學生需要以冷靜理性的態度面對結果。無論成績是否符合預期,都應專注於下一步的計劃。家長可以與學生一起分析成績,也應該開始思考長期的升學和職業發展目標,幫助制定清晰的未來規劃,同時不要被單一成績定義其成敗和決定未來路向。
港府批兩國際學校用地  雷鼎鳴:高端人才重視子女能否入讀頂級國際學校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5-02-13
國際局勢緊張,雷鼎鳴教授說,這是吸納外國高端人才的好時機:「香港可成為極高端人才的好選擇,但須反思部署和提供真正優良的支援,才能吸納這類頂尖人才。」
遴選校長的遊戲──如何迎接面試的挑戰
作者:鄒秉恩2025-02-13
本文擬向一些有志從事校長的年輕教師,給一點善意提醒和忠告,期望大家能以最佳狀態去迎接艱辛的任務和挑戰。
梁恩能副校長x何寶鈴校長:照顧寵物如何啟發教育下一代? 怎樣平衡工作與照顧寵物?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5-02-12
照顧寵物如何啟發教育下一代?如何平衡工作與照顧寵物?一起聽聽教育評議會執委梁恩能副校長與中華基督教會基慧小學(馬灣)何寶鈴校長分享他們的經驗。
重讀莊子有感
作者:鄧兆鴻2025-02-12
莊子是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崇尚自由,善用寓言闡述道理。莊子帶出了人與人的不同性格及需要。我們不應以自己的偏好來批評他人、左右他人的決定。
GCSE與IGCSE報讀本地大學 有什麼好處和注意的事情?
作者:英智傑2025-02-11
隨着國際教育的普及,GCSE和IGCSE已成為通往香港本地頂尖大學的重要跳板,為學生的學術與職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然而,學生能否善用這些成績作為敲門磚,也取決於其是否具備綜合素養。
學界的精神壓力
作者:陳奕偉2025-02-11
香港師生工時長,壓力大,如何在有限時間兼顧教學、行政、課外活動及生活,達至可持續發展?減少課時、善用科技及彈性上課模式等,或許能為師生創造留白空間,提升身心健康。
新世代教育者的戰略教育思維
作者:鄭家寶2025-02-07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建設教育強國,基點在基礎教育」,`這一理念已經成為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核心理念。這不僅為我們指明了教育事業的發展方向,也賦予校長們沉甸甸的責任與使命。
何劍輝主任x何杏研:學生如何面對AI帶來的挑戰? 香港怎樣填補科技人才短缺? 學界與業界如何充分合作?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5-02-06
學生如何面對AI帶來的挑戰? 香港怎樣填補科技人才短缺? 學界與業界如何充分合作?一起聽聽教育評議會何劍輝主任與「學而人才庫」董事及共同創辦人何杏研分享。
教育強國•十年規劃
作者:曹啟樂2025-02-06
1月19日,中國政府發表《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25年)》,提出分兩階段去落實。筆者特別關心基礎教育的規劃重點,這裏選擇其中四點,談談對香港教育的啟示。
我與Compassionate Systems的相遇與實踐
作者:程詠詩2025-01-23
如要幫助年輕人安頓自己、與人連結及面對未來的急速變化與未知,在學校裏,我可以做什麼、怎樣做才能培養學生擁有書中所述的能力呢?
摒棄名譽和頭銜  推進人類文明發展──尋找火星叔叔馬丁
作者:編輯精選2025-01-22
「布達佩斯火星人」都是猶太人,有着類似的童年生活、相似的認知能力、教育和職業道路。仔細發掘這些火星人的成才之路,可以為我們在自己的社會中培養火星人有些啟發。
從「三創」到「三變」
作者:黃冬柏2025-01-21
不論「三創」還是「三變」,雖然原初是用在管治上的口號,結果都進入了教育制度,成為教育現場、校園中的日常。然而,我們還是可以借用或加以闡述,利用坊間傳媒報道的熟悉感,協助在實際教學上的推展。
陳美齡夥一本讀書會舉辦寫作比賽  促進學生寫作與培養閱讀氣氛
作者:編輯精選2025-01-17
第二屆全港中小學生中文寫作比賽「我為什麼喜歡這一本書」日前正式啟動。發起人陳美齡博士認為閱讀是擴展人認知視野的絕佳工具。
旅行中教養孩子
作者:翁港成2025-01-17
在教育的路上,沒有一種方式是絕對優越的。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社會應該尊重並支持他們的選擇。
2025年祝願世界和平
作者:李立中2025-01-16
如果我們眾人也努力在學生成長時期讓學生學習認識及尊重不同的文化,一點一滴地化解民族之間的誤解,會對世界和平有一點點的貢獻。
剖析GCSE:國際教育的選擇
作者:英智傑2025-01-14
香港教育體系以香港中學文憑試為主,但隨着國際化教育的普及,GCSE漸受關注。愈來愈多國際學校在Year 10至Year 11期間提供GCSE課程,讓學生有機會接觸這套學術資格。
從DSE中國文學的摘星策略談起
作者:梁振威2025-01-10
文學除了能滿足人們的精神需要外,更有一定的教育功能。外國文學如此,中國文學也是一樣。它能提升/建構學生智力、思想和品德。更高一級的,是它有振興民族的功能。
開展友善社區學校:由體驗開始
作者:何樹顯2025-01-09
我們相信友善社區學校在多變的人工智能時代仍能創造出有效的學習環境,且能為社區帶來正面效益。
抽刀不能斷水
作者:何漢權2025-01-09
在一國兩制下的香港,建構香港情、中國心、世界觀的共同體,是難得的歷史機遇,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要相輔相成,一起面對「記憶責任」,且要珍之重之行之。
21世紀孩子面對的挑戰
作者:鄧兆鴻2025-01-06
在資訊爆炸時代,孩子獲取資訊管道多元,視野更廣闊。相對上世紀50至60年代物質匱乏的兒童,現今孩子面對的挑戰更偏向心理層面,家庭和學校應共同努力,引導孩子建立自信,培養面對挑戰的韌性。
教育強國視野下的校長領導培養
作者:鄭家寶2024-12-31
VUCA(易變性、不確定性、複雜性、模糊性)世代需要充分考慮到當前和未來的變化因素,善用各方資源,靈活又有創意的教育者。
一部40年厚積薄發的作品
作者:郭一鳴2024-12-27
當今教學面臨兩個困境,一是時間加汗水的學習方法,學習時間不斷加長,學習地方不斷加多(從學校到校外);二是唯分數論的評價方法,一切為了成績、一切看成績。在當今,這條路顯然已經走進了死胡同。
RCTI:AI時代的持續發展模型
作者:何劍輝2024-12-27
在AI時代,創新更需要與時俱進,在保持人文關懷的同時,善用科技力量,創造更美好的未來。通過RCTI模型的實踐,我們能更系統地培養創新能力,在這個充滿機遇與挑戰的時代中開創新局。
中華傳統文化在學校教育中的承和傳
作者:編輯精選2024-12-25
在有限資源下,學校如何有效推動中華傳統文化?本文以皮影戲為例,闡述跨科協作,結合現代科技,並鼓勵學生參與創作和演出,深化學習體驗,讓傳統文化在校園落地生根,並藉由學生傳播至社會。
專業問責、權歸教師、重塑師德 回歸專業可行嗎?
作者:鄒秉恩2024-12-20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師德師風的建立也需要不斷累積經驗、集聚而成。教育改革之路漫長,唯願我們可以在不久的將來能看到更多具專業道德倫理的未來教育家加入教育的行列。
年終反思那些年這世界
作者:黃冬柏2024-12-19
不妨在年終前,問問身邊的年輕人:你會如何報效這世界和人類社會?
教育與可持續發展的雙贏:從一丹獎得獎者Wolfgang Lutz的研究看香港教育投資新方向
作者:張量童2024-12-18
在推動香港成為國際教育樞紐的進程中,決策者需要採取更全面的視角,將教育投資與可持續發展緊密結合,方能為香港甚至整個地區的未來帶來的長遠效益。
蔡世鴻校長x馮穎匡博士:什麼是數字教育 需要記住哪三大個關鍵字? 怎樣將AI元素加入教學?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12-16
什麼是數字教育,當中有哪三大關鍵字?怎樣將AI元素加入教學,推動AI教育?一起聽聽教育評議會主席蔡世鴻校長與香港大學博士後研究員馮穎匡博士對談。
教師們應該深入思考的事
作者:馮文正2024-12-16
以往讀歷史、地理,總說香港獨處一隅,現在大灣區(灣區經濟)的概念成熟了,政策上有鼓勵,是時候勇敢些,出外闖闖了。老師們、家長們同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