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 Jan 03 2025 23:59:59

學界的精神壓力

香港師生工時長,壓力大,如何在有限時間兼顧教學、行政、課外活動及生活,達至可持續發展?減少課時、善用科技及彈性上課模式等,或許能為師生創造留白空間,提升身心健康。

一到長假期,又是香港人湧到世界各地旅遊的日子。香港地方太細,壓力太大,港人的精神壓力,彷彿只有離開香港,才能稍稍紓緩下來。究竟如何才可以減輕香港人的精神壓力?在2025年毋疑也是香港政府與香港教育界面臨的最重要的課題。

師生工時及學時

其實,在一個正常的社會,有要完成的工作,便會有壓力,社會才有進步,這大抵是所有人也明白的。但問題是,根據可持續發展的原則,香港人留白的空間非常不足,不論是在空間上,還是時間上。以學界老師為例,早七晚七基本上已是常態,中間還可能是沒有午膳時間(因為小息、午膳也是進行學生活動或面見家長的高峰時間)。加上一旦遇到每天也會出現的學生情緒或訓導問題、家長查詢、行政及外評要求,早七晚九基本上也不為過。

學生方面,如學生能力較高,當然可以兼顧學業及課外活動,但一旦同學的能力稍遜,要應付學業也尚且勉勉強強,在每天要聽課超過八小時,再加上要參與不同課外活動的情況下,身心又何嘗不疲累呢?面對學童尋短,老師除了與他們同行、給予鼓勵外,面對不同的外在因素,老師其實也很被動,也其實是頂着自己同樣的精神壓力,燃燒自己,幫助年輕人。

近來參與了警方為老師辦的一個有關如何處理學童自殺的工作坊,當中提到最重要的兩點就是,「老師先要照顧好自己」及「不要怪自己」。事實上有時筆者也很存疑,雖然香港教育當局,在通告上提倡4R(休息、放鬆、人際關係、抗疫力),也提倡精神健康,但在日常生活中,筆者也很疑惑,如何可以休息和放鬆。

(Shutterstock)
學生的困難不解除,教師面對的問題只會愈來愈多,造成社會和學界的惡性循環。(Shutterstock)
 

留白的智慧

當然,以學界與其他職業比較,總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作為香港老師,職業待遇總算不錯,假期也算是不少;作為香港學生,比起國內的學習生活,可算是輕鬆非常。但放假還放假,上課天還上課天,如果在上課天嚴重繃緊,在假期時累到完全不想理學校的事,這種總不能算是一種健康的平衡,相信也是一種不太難理解的常識吧?

留白,可算是中國傳統的一門哲學,凡事不填滿,其實也是一種「無的有」。如果可以的話,筆者覺得,長假期減少一點(行政上當然有極多可以討論的地方),每天的課時短一點(甚至只是半天,老師在下午至少可以批改一下課業),其實也未嘗不是一條出路。其實,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透過互聯網和人工智能來自我學習、翻轉課堂、管理學生,減少在課堂上傳統的學習模式(縱然現在已經有不少互動),對香港的教育而言,可能才是一條新的出路。再退一步說,如果以減少長假期來換取縮短每日課時,其實一年的總課時根本沒有減少。

上課模式適應社會 不代表適合學生

當然,現在全日制的模式,可能是配合雙職父母家庭而設計的,但行政歸行政,上課模式還模式,最適應社會的上課模式不代表就是最適合學生的上課模式。學校中,面對不少的學習能力問題、家庭問題、社會問題,問題的確是出現了。學生的困難不解除,教師面對的問題只會愈來愈多,造成社會和學界的惡性循環。

學生在學校的時間少了(其實以一年計,可能真的沒有),會否衍生其他的問題?會否更加懶散?這個就要視乎學生能否在學習中找到學習意義,有足夠的時間和能力自學。學生當然也有困難的地方,如何增強他們的信念和抗疫力,在香港的情況下,毋疑是困難的。但困難就要找出路,就好像在五四運動時期,看到國家積弱,就要找一條新的出路一樣。沒有人說這會是一件容易的事,當作為香港教育工作者,縱然身在外遊,仍天馬行空地思考着如何讓香港學生和教師過上更好的日子,也期望回到學校可以看到精精神神的老師和學生。

陳奕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