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筆者到校觀課,目睹趣事見聞數則,對學教很有啟發,謹與讀者分享。
四則趣事見聞
第一則是有關一位擁有30多年教齡或以上的小學課程統籌主任。當她發現從筆者手上接過的總評課成績(註1)是屬於第二成績等級時,她的反應如下。她說:「我把課堂有序地教授,剛好把教學計劃依時完成,說話講解清晰,有足夠提問,學生也有回應,連幾位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也全部安靜守規地給我上課。為甚麼我只得一個僅達『達標』水平的評分?」
第二則是關於一位活力十足、幽默感豐富且永遠保留愉快心境上課的同校老師,教齡不足九年。整個教學過程中,課室充滿歡欣喜樂的聲音。教學內容具趣味性,教師樂教、學生樂學;教學節奏明快、流暢、有序、學習活動滿有意義;學生整個課節都在忙碌地思考、做練習,有個別及小組的互動學習;教師提問技巧多元化,能照顧不同學習需要學生,不時以生活例子引進教學,同時不忘注入價值觀教育元素。完成課節,學生更需回家跟進延伸學習活動。
第三則乃是和一位具多年教學經驗但臨近退休的中學高級教師有關。雖然他知道學校近日推動的校本教師專業發展活動和學校未來福祉相關,作為中層管理成員,他理應響應及參與。然而當他被知會為學校選中指定觀課時,他的反應很大。他首先不斷推遲觀課日期,並要求與校長對話,請求豁免不果後,他請筆者容許他到其他教師的教室列席觀課,目的為更好準備。只是當觀課完畢後,他隨即約見校長,決定提早一年離職,條件是不用參與觀課。
第四則發生於同一所中學,同樣是專科教師。當被通知觀課,該老師馬上行動,把短短40分鐘的教節,變成一課多采多姿的音樂律動、敲擊實踐及音樂欣賞的示範課。該課由開首至結尾,敲擊節奏及學生歡笑聲響個不停。教師提問簡潔精到、有不同層次並指引清晰,學生不停口眼手腳及肢體並用,按指引逐一利用肢體與桌椅及地面等配合發聲回應,全情投入。整個課節新舊知識交融,理論與實踐結合,有高低層次的循序學習,也有挑戰難度與查考即時反應的分組活動。有歡笑、有鼓勵、有讚賞,有師生互動,有學習的激情!

業界教學情況理想 唯少部分教師已失熱情
縱觀四個案例,只說明一些業界中的實際教學情況。明顯可見,業界中具卓越教學潛能的教師為數不少,他們熱衷教學,認真備課。
例如:「教師能按學生的已有知識和學習興趣、能力及風格,為課堂內外的學習活動訂定合適的學習目標和內容,並靈活運用多元的學與教策略,為學生創設有意義的學習情境,適當連繫他們的生活經驗,引發他們主動學習,發展自我管理能力、自學能力、慎思明辨能力和創造力等⋯⋯教師有策略地配合學習內容,引導學生積極反思其行為背後的價值取向,培養及深化他們正面的價值觀和積極的態度。教師配合學習目標,善用學科資源和資訊科技,仔細規劃及豐富課堂內外的學習經歷⋯⋯教師講解流暢生動而有條理,指示和示範清楚,提問能引發學生思考,發展他們的高階思維能力,鼓勵學生探索學習⋯⋯」(教育局質素保證分部,2022:20-21)。
可惜,也有部分教師如上所示,本身跟不上教育潮流,欠時代觸覺,對教學已失興趣,新知識貧乏,不肯深究學習;固步自封,抱殘守缺,永遠只看自己所需,而輕視學生學習成效。以自己教學期望,硬性要求學生須按其指示學習,而非審視每一位有特殊學習需要學生的實際需要。長期以下,不單學習遲緩的學生被忽略,愈學越差;連一般能力學生的成績,也被拖垮、被犧牲。
教學的本質是一場永無止境的探索
因此有人說,教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種藝術。因為科學性的教學是借鑒科學,包括教學法、心理學的認知等,有強烈的倫理要求,核心在於啟發,它也有其認知規律、學習理論和研究依據。
而從藝術性角度看教學,那就是說教學的本質是一場永無止境的探索,是一門藝術,講求創造力、直覺、情商、個人表達以及對技藝的持續精進的追求,而且也因人而異!
而Palmer(2017)則認為「優秀教學不能被降格為技術,優秀教學源自教師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善。」他在《教學勇氣》一書中,以自身的教學體驗告訴我們,「核心問題是 『認識自我』,是自我認同和自身完整。」他說,「當我們還不瞭解自我時,我們就不瞭解我們的學生們是誰。當我們還不瞭解自我時,我們也不能夠懂得我們的學科。優秀的教學需要教師探索生活的內在景觀,漫步我們的心靈世界,這樣才能使我們複歸本性,紮下根基,重獲新生,再重新面對我們生活的外在景觀。」(註2)
基於上面所述,筆者想請教各位,教學是一門科學,還是一門藝術?教學是一場遊戲,還是一場惡夢?教學是為人帶來壓力,還是帶來實力展現的機會?然而據英國教育標準局(OFSTED)(註3)卻認為「卓越課堂教學」,其實就是指課堂內的學生怎樣展示好學、樂學的例證。那麼請問,教學的本事,所為什麼呢?
註:
該觀課評估工具是採用了教育局外評觀課4分量表工具作評分依據,當個別項目或最後總得分是屬於4分,則代表教師表現優異,3分代表良好,2分代表達標,1分則代表有待改進。
派克・J・帕爾默(2017),資深作家、權威教師,在《教學勇氣》一書中,以輕鬆的文筆,探討教師的內心世界。
原文取材自:Palmer, P. J.(2017). The heart of a teacher: Identity and integrity in teaching. In P. J. Palmer, The courage to teach guide for reflection and renewal (pp. 9-34). San Francisco, CA: John Wiley & Sons 及參考自《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吳國珍等譯,2020)的中譯本。
OFSTED defines an outstanding lesson as one where the students show clear evidence of lear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