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 Jul 16 2025 05:26:18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一壺風月:古魏博物館裏的中西文明對話

體現中西文化交融的古魏博物館,由意大利收藏家古楚璧與妻子魏昭鳳在香港創立。館藏逾千件中國文物,涵蓋新石器時代至晚清。博物館致力推動文化傳承及青少年文化教育,定期舉辦展覽、講座等活動。
採訪、撰文:范夏娃 攝影:文灼峰(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特此致謝)

在香港南區黃竹坑的現代建築群中,藏着一方小天地──古魏博物館。這座由意大利收藏家古楚壁與其妻子魏昭鳳(下文稱魏女士)共同創立的私人博物館,承載着一對跨國伉儷40餘年的文化情懷。館內的每一件展品,都訴說着跨越時空的中西文化故事。

一位意大利人的中國情緣

與古魏博物館的相遇,始於一次偶然。某個午間,走出辦公樓時隨手接過一張咖啡廳傳單,卻意外發現,原來這座大廈裏藏着一座博物館。乘電梯直上環匯廣場33層,窗明几淨的空間豁然展開。雖是初建的新館,卻已處處見心思:從精心布置的餐區,到琳琅滿目的紀念品商店,儼然一處隱於市井的文化秘境。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創辦人魏女士,她總在館內穿梭,笑眼盈盈,語速輕快,待人中透着一股雷厲風行的勁兒──既有藝術家的敏銳,又有實業家的俐落。

問到她與先生的第一件藏品是什麼?魏女士語帶懷念地說:「第一件收藏是先生早年在内地工作時買的粉彩瓷壺,他被壺的造型和紋飾吸引,從此開始收藏茶具。」1981年的北京友誼商店裏,那個繪有梅花的清朝粉彩瓷提梁壺,不僅開啟了一段跨越國界的收藏之旅,更在冥冥中註定了這座博物館的誕生。

「古魏」為來自意大利的基金會主席及其妻子姓氏之結合。這個結合象徵著中西文化的交匯,同時亦是博物館願景的基礎。
「古魏」為來自意大利的基金會主席及其妻子姓氏之結合。這個結合象徵著中西文化的交匯,同時亦是博物館願景的基礎。

說起魏女士的先生古楚璧(Franco Cutrupia),這位土生土長的意大利人與中國可謂緣分甚深。他於1943年生於羅馬,後考入羅馬大學攻讀法律,大學畢業後他投身石油與天然氣勘探事業,80年代初被派往中國擔任總經理,之後又輾轉伊朗、俄羅斯和哈薩克,最終回到中國,從此停下了奔波的腳步。

雖然對中國的古老文明充滿好奇,但古楚璧最初並未有深入瞭解的打算。然而在北京的6年時光點燃了他對東方藝術的熱情,他漸漸領悟到,真正的文化理解必須建立在長期生活體驗之上。其實早在派駐中國前,他便已開始接觸藝術品收藏,喜愛東正教聖像、德國油畫與瓷器。但扎根中國後,他開始對各式的瓷壺情有獨鍾。在購入第一件瓷壺後,他便一發不可收拾,每到一座中國城市,尋訪古玩店便成了他的固定行程。那些造型獨特、釉色別緻的瓷器總能勾起他的收藏慾,他自己也打趣道:「像一個孩子遇上糖果,永遠不會滿足。」

千里姻緣「文化牽」

文化探索往往會在不經意間帶來意想不到的饋贈。對古楚璧而言,深入探索中華文化的過程中,最珍貴的收穫莫過於遇見了志同道合的人生伴侶──魏女士。

Sapientia基金會是扎根香港的非營利組織,所有收益都用於支持本地文藝與教育。創辦人魏昭鳳女士在香港長大,曾於內地打拼多年,如今與丈夫古楚璧先生一同回港,全心投入兒童教育和文化傳承,希望將他們對教育的熱忱傳遞給更多人。
Sapientia基金會是扎根香港的非營利組織,所有收益都用於支持本地文藝與教育。創辦人魏昭鳳女士在香港長大,曾於內地打拼多年,如今與丈夫古楚璧先生一同回港,全心投入兒童教育和文化傳承,希望將他們對教育的熱忱傳遞給更多人。

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北京,對於大多數香港人而言並非理想的工作地點。然而對於靠半工半讀完成學業的魏女士來說,卻是一個難得的機遇。從浸會大學歷史系畢業後,她僅在香港工作了兩年,之後便毅然前往北京發展。「這個決定改變了我的一生,不僅讓我開拓了眼界,也是我人生中做過最正確的選擇。」她笑着說。兩人的相識也頗具時代特色。當時在北京工作的外籍人士和香港女性都屈指可數,這使得他們的相遇顯得格外特別。但真正讓兩顆心靠近的,是共同的文化熱忱。古楚璧對中國藝術品充滿好奇,常常需要解答各種問題;而擁有史學功底的魏女士恰好能夠為他指點迷津。在一次次關於瓷器紋飾、書法筆法的探討中,默契悄然滋長。

左起為創始人古魏博物館古楚璧伉儷與時任意大利駐葡萄牙大使Carlo Formosa閣下出席《Personal and Precious. Chinese Tankards and Mugs from the Sapientia Collection》展覽開幕活動。葡萄牙里斯本,2022年11月。
左起為創始人古魏博物館古楚璧伉儷與時任意大利駐葡萄牙大使Carlo Formosa閣下出席《Personal and Precious. Chinese Tankards and Mugs from the Sapientia Collection》展覽開幕活動。葡萄牙里斯本,2022年11月。

這份因文化而結緣的感情,最終開花結果。90年代初,兩人共同創立公司,將意大利先進紡織機械引入中國市場。在藝術收藏方面,他們各有所好又相得益彰,古楚璧偏愛瓷器字畫的雅致,魏女士鍾情銀器的精巧,這些承載着共同記憶的珍品,靜靜陳列在他們位於世界各地的家中,悄悄醞釀一個與大眾結緣的契機。

匠心獨運,萬件珍品的文明敘事

三十載光陰流轉,這對伉儷始終在商業與收藏之間保持着微妙的平衡。香港雖不曾是他們旅程中的驛站,卻在近年成了生活的重心。意大利國際幼稚園暨幼兒園、Sapientia基金會和古魏博物館的相繼成立,無不昭示着這個意味深長的轉變。談及這一轉變,魏女士坦言:「疫情前期並未對我們的生意造成影響,但他(古楚璧)卻在那時萌生了出售公司的念頭。」在商海沉浮數十載後,古楚璧選擇在比利時集團伸出橄欖枝之際急流勇退。

古魏博物館巧妙運用對比陳列,如將同期唐卡與西方繪畫並置一櫃,以時空對話的形式,讓觀眾直觀感受東西美學的共鳴與差異。
古魏博物館巧妙運用對比陳列,如將同期唐卡與西方繪畫並置一櫃,以時空對話的形式,讓觀眾直觀感受東西美學的共鳴與差異。

「出售公司或許是一時決斷,但創辦古魏博物館與紮根香港的決定卻經過深思熟慮。」魏女士解釋道,「與其購置新宅放藏品,不如建立博物館與公眾分享。」而選擇香港,不僅因其獨特的中西文化交融特質,更因古楚璧希望成全妻子落葉歸根的心願。從博物館的選址、裝修、策展到開幕,事無鉅細兩人都親力親為。這座佔地約一萬平方呎的博物館,精心陳列着一千多件橫跨新石器時代至晚清時期的珍貴文物,每一件展品的擺設位置都經過深思熟慮,形成了一條清晰的文化脈絡。

中外瓷壶陈例櫃: 來自不同國家和年代(18 世纪起),包括:中國、法國、德国,意大利、日本、俄羅斯等。
中外瓷壶陳列櫃: 來自不同國家和年代(18 世纪起),包括:中國、法國、德国,意大利、日本、俄羅斯等。

步入常設展廳,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壺的故事」主題展區。從新石器時代的陶壺到明清時期的瓷壺,近百件作品,系統展示了中國器物美學的演變歷程。特別引人注目的是一組組外銷瓷壺,壺身上既有傳統中國紋樣,又融入了西方審美元素,生動體現了文明交融的創造力。「這些馬克杯多來自十七至十九世紀的歐洲,當時的歐洲權貴會向中國廠家訂制。」魏女士介紹道。這些杯具上繪製着歐洲貴族家族的徽章和縮寫,卻由中國工匠用傳統技法完成,堪稱最早的「私人訂製」。2026年即將舉辦的「馬克杯大展」將更全面地展示這批珍貴藏品。

博物館陳列了222件馬克杯展品,主要聚焦盛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時期),並細分為多種類型:包含徽章瓷器、青花山水紋瓷器、描繪廣彩滿大人家庭生活的瓷器,以及青花礬紅花卉紋飾與各類花卉紋飾瓷器等。
博物館陳列了222件馬克杯展品,主要聚焦盛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時期),並細分為多種類型:包含徽章瓷器、青花山水紋瓷器、描繪廣彩滿大人家庭生活的瓷器等。

博物館的銀器展區同樣精彩,魏女士特別鍾愛長命鎖系列,從簡單的民間工藝到宮廷御用的奢華製品,完整呈現了中國傳統吉祥文化的豐富內涵。「每一件藏品都有其不同的價值與文化意義。」她深情地說。當問及博物館名稱的由來時,魏女士微笑解釋:「取我們夫婦姓氏『古魏』二字,既是個人的紀念,也暗含古為今用,有文化傳承之意。」

此展櫃匯集跨越時空的銀飾珍品,從古樸紋樣到近代工藝,以地域與時代的流變為線索,引領觀眾漫步銀飾美學的演進長河。
此展櫃匯集跨越時空的銀飾珍品,從古樸紋樣到近代工藝,以地域與時代的流變為線索,引領觀眾漫步銀飾美學的演進長河。

創新與實踐,活起來的神話故事

博物館與古魏夫婦創辦的意大利國際幼稚園暨幼兒園形成了獨特的教育生態系統,每週二下午的文化課程已成為許多家庭期待的固定活動。「我們特別重視6至14歲的兒童及青少年的文化教育。」魏女士強調。如在《山海經》神獸探索活動中,孩子們手持特製的地圖,在展廳裏尋找對應的神獸形象;「八仙過海」主題日則讓孩子們通過角色扮演,瞭解每位神仙的法寶和故事。「有位外國家長告訴我,她的孩子回家解釋了九龍的文化含義,這讓我們很感動。」她分享道。

意大利國際幼稚園暨幼兒園是第一所在香港開設的意大利學校,在2019年建立於海怡半島,是一所非牟利的國際私立學校。右起為創辦人古楚璧伉儷及員工Giulia。
意大利國際幼稚園暨幼兒園是第一所在香港開設的意大利學校,在2019年建立於海怡半島,是一所非牟利的國際私立學校。右起為創辦人古楚璧伉儷及員工Giulia。

博物館的創新不僅體現在教育項目上,更貫穿整體空間設計。入口處的貓頭鷹標誌象徵智慧之光;「雙茗匯」咖啡廳的透明餐桌內陳列着歷代飲食器具,讓用餐也成為文化體驗的一部分;沉浸式體驗室運用現代科技手段,讓觀眾彷彿穿越時空,親歷古代文明場景。「導賞員需參加培訓課程,並旁聽資深同事講解。觀眾也可掃描展品旁的二維碼,收聽中英文語音導覽。」魏女士說。這種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方式,讓不同背景的觀眾都能深入理解展品內涵。

古魏博物館的雙茗匯餐廳,將餐桌也設置為展櫃,可一覽南港島區的秀麗風光。
古魏博物館的雙茗匯咖啡廳,將餐桌也設置為展櫃,可一覽南港島區的秀麗風光。

魏女士表示:「香港作為中西文化交匯之地,理應成為文明對話的橋樑。」適逢乙巳蛇年,館方精心挑選了與蛇相關的典藏,別有心思地展示這一獨特元素的不同演繹。展品中還有一對茶壺尤為珍貴,是古楚壁先生相隔20年分別在不同地方收集而來,最終在博物館裏「團圓」。「我們非常歡迎與其他博物館合作,也願意出借藏品。」這種開放共用的態度,正是香港文化精神的生動體現。據悉,博物館已與多個大灣區文化機構建立聯繫,計畫開展系列交流活動。

古魏博物館以館內藏品的圖案為靈感,設計出豐富的文創產品供大眾選購,圖為其精緻的紀念品商店。
古魏博物館以館內藏品的圖案為靈感,設計出豐富的文創產品供大眾選購,圖為其精緻的紀念品商店。

文化薪火的傳承與使命

談及在香港推動中華文化的願景,魏女士語氣堅定地說:「香港人應該更深入地認識國家文化,我對香港很有信心。」古魏博物館7月將推出萬曆號海撈瓷專題展、2026年將推出大型馬克杯特展以及春節期間的馬年特展,並將持續邀請藝術家駐館創作,古魏博物館的未來規劃令人期待。在博物館的紀念品商店,一系列文創產品令人愛不釋手,也讓傳統文化以更親切的方式走入我們的生活。

古魏博物館舉辦的教育活動除了致力培養孩子的美感和刺激他們的視覺感官發展外,也為親子學習和互動提供了空間。
古魏博物館舉辦的教育活動除了致力培養孩子的美感和刺激他們的視覺感官發展外,也為親子學習和互動提供了空間。

「教育不僅面向孩子,也面向家長。」魏女士說。為此,博物館定期舉辦面向成人的文化講座和工作坊,邀請專家學者深入解讀文物背後的歷史脈絡。近期的一場「中國外銷瓷與全球化早期歷史」講座,就吸引了眾多文化愛好者參與。也許,文化與教育將成為這對伉儷日後全心投入的領域。

博物館根據展覽的主題設計填色遊戲、展品二維碼等的課外教材,提供不一樣的學習體驗。專題研討會和講座也為家長和學生提供更多獲取知識的渠道,相輔相成。
博物館根據展覽的主題設計填色遊戲、展品二維碼等的課外教材,提供不一樣的學習體驗。專題研討會和講座也為家長和學生提供更多獲取知識的渠道,相輔相成。

訪談在暮色中結束,此時,玻璃幕牆倒映着美麗的南區落日,館內文物也紛紛在光線的折射下散發光澤。在這個商業叢林中,古魏博物館靜靜訴說着文明交融的永恆魅力,而觀眾們也將帶着在此獲得的啟發,走向更廣闊的世界。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