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 Jan 03 2025 23:59:59

一場不一樣的畢業典禮

教育的關注點不只在於成功而是在於失敗,不在於結果而在於過程,這種「失敗」教育的精粹,在幼兒教育階段就應該確立。
圖片:作者提供

筆者多年來在學校工作參與過或主持過無數次不同學校的畢業典禮,也受邀當過不少畢業禮的主禮人。典禮場地都裝潢隆重,每個人都坐得端端正正,台上講者都語重心長,但典禮的主角──畢業生則只能經歷一個「集體」畢業的程序,無法呈現個別學生學習的獨特性或多元化的學習能力。

學校彷彿就只是一間工廠,以公開試成績、升學結果及典禮後多才多藝的學生表演來訴說出廠「產品」的優秀。如果我們的教育真的重視21世紀全球基礎教育所追求的共通能力:自主學習、溝通合作、解難、創造力、公民素養等,是否都值得在每一個學習階段完結時,為每一個畢業生為以上的共通能力來做一個總結?

百位孩子百樣美

筆者在2025年6月就受邀擔任這樣一個畢業禮的主禮人,典禮場地就在一個最貼近大自然的營區裏,讓每一個畢業生以一整年的學習成果來演繹以下很不一樣的畢業典禮。

一個簡單的典禮就在一個大草地旁的小禮堂舉行,畢業生只有33位,因為要突顯畢業生作為真正的主角,機構負責人的歡迎辭和我的致勉辭都力求簡潔。我滿以為聽得明白勉辭的主要對象是畢業生的父母,但出乎意料的是,在座只有五、六歳的幼兒畢業生,反而對我在說詞中反思式的提問滿有反應,竟然搶着回應。可見他們主動學習及自主思考的習慣已初步形成,真要祝願這種學習的主動性,他日不會因為不斷追趕課程的小學課堂而被抹煞。

最令人感動反而是頒發畢業證書的環節,每一位畢業生上台接受畢業證書時,老師都會誦讀一段圍繞該生獨特表現的畢業證詞。該校校長不斷強調「百位孩子百樣美」,證詞中就不乏老師日常對每一個學生的性格、強項及具體活動表現觀察入微的評註與讚許,以及鼓勵學生遇到困難任務時絕不氣餒的堅韌性。

很多研究都顯示幼兒教師對學生一生的個性營造及學習動力與方向的影響,遠大於小、中、大學的教師。真正贏在起跑線的不是學生的學業成就,而是學生在最年幼時面對及理解學習時,發掘到最原始的學習動力。

(作者提供)
畢業禮當天幼兒分六組展現全年專題研習的成果。
 

衝破香港學生最大的學習障礙

整個畢業禮的重頭戲不是在禮堂的典禮,而是在營區戶外分設六組展現整年專題研習的主要學習成果,包括:縫紉組、露營車組、串燒組、壽司組、吊床組及雜技組。學校早前已為學生組織了第一次畢業宿營,幼兒在沒有父母陪同的自然環境中與同學度宿一宵,並就着學生發掘到自己的興趣,分別自行決定創設以上六組不同的專題研習內容。在餘下的學年內學生為着自己的一組,從書籍閱讀、實踐試驗、小組討論,甚至學校還邀請專家指導幼兒探索,直至畢業典禮當天與家長分享成果,學校最重視的是他們在畢業前一直與同學在實踐學習上所獲得的寶貴經歷。

筆者認為香港家長對待下一代的教育文化有三大障礙。其一是怕危險,我們對孩子的過度保護已直接或間接助長了「港孩」性格的形成。例如我曾想如日本學校推動學生自理責任而安排學生清潔廁所,就無法釋除家長害怕衛生問題的顧慮。

縫紉組運用剪刀及尖針可以縫製出玩偶、袋子和枕頭;串燒組及壽司組不懼明火烹調食物;你不會想到雜技組竟然可以不怕跌傷來腳踏滾輪及獨輪車;那麼紥營和做吊床、露營車當不會難倒幼兒生了。原來學校早前已帶領全班幼兒學生不怕艱難與危險挑戰難度,登上位處400米高的西貢昂平營地俯瞰整個西貢海了。的確,沒有經歷過危險的孩子永遠不懂得保護自己。

(作者提供)
幼兒生在畢業禮時表演騎獨輪車的學習成果。
 

香港學生第二個需要衝破的障礙是害怕失敗。很不幸,許多時我們的核心教育思想就是要爭取成功,避開失敗;但害怕失敗的結果往往反而是去逃避困難,更會積累成一敗不起的宿命感。學校展示的學生習作中,到處都故意讓幼兒總結反思自己任務失敗的經驗,讓他們有充分試錯的經驗,並不斷想出改進的辦法,例如用膠紙未能縫合布塊就要用針線,縫製的上衣鬆脫時要加吊帶等。教育的關注點不只在於成功而是在於失敗,不在於結果而在於過程,這種「失敗」教育的精粹,在幼兒教育階段就應該確立。

第三個障礙就是怕困難。可以想像縫紉組如何可能用針線就讓幼兒自己縫製出不同的織物;串燒組在過程中要衝破多少困難才可以煮出美味的食物;種種露營工具的運用是露營車組的籌備工作,而非在營內坐享其成。不斷的試練、解難,尋找資料,學習閱讀,文字紀錄,互相溝通,甚至尋求意見,在過程中的學習成果已遠遠超越純學科的學習。反之而言,在實踐任務中要有困難才會有學習,從幼兒階段開始就讓他們從困難中學習,我們的教育才會不一樣。

幼兒畢業生在草地上講述他們的紮營經驗。
 

我們的學校需要怎樣的畢業生?

這場畢業典禮釋出的深層意義可謂非比尋常。的確很值得作為任何一個學校學習階段的教育工作者去反思,我們究竟培育了一些怎樣的畢業生?當我們埋怨畢業生只懂考試技能而缺乏應對世情與解難技巧時,有否想過他們長時間在學校接受的是甚麼內容與意識的教育?當我們抱怨學生無心向學時,有沒有意識到學校學習與真實生活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當我們擔憂學生無法抵受有增無減的學習壓力與情緒困擾時,有沒有想過我們的教育制度與學校教育怎樣定義學習的成功與失敗?在我們千方百計「保護」學生時,卻不自覺地把他們推向「失敗」。

在這場畢業禮中我看到最美麗的風景,不是學生接受畢業證書那一刻的喜悅,而是幼兒拿起鎚子用力敲打營釘,拿起鍋鏟子翻炒食物,騎在獨輪車上跌跌碰碰時,那種無限的滿足與愉悅。

此時此刻,也許我們應該對任何學習階段的「畢業」重新作定義:沒有自主學習能力稱不上畢業;沒有為完成自訂任務毫不計較地出盡全力,還未算畢業;沒有為個人凝聚對現在及未來生活任何環節的憧憬與渴望,未能好好畢業;沒有經歷失敗,並在失敗中鍛鍊得更強,永遠不會畢業。而這一紙真正的畢業證書,只有賴在每個家長及每位有心有力的教育工作者手中頒發。

 

 

 

徐俊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