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城市大學近年來不斷擴展在內地的交流合作,先後成立了香港城市大學深圳、福田及成都研究院。2024年香港城市大學(東莞)成立,執行校長魯春教授接受專訪暢談創立港城大(東莞)的心路歷程及辦學理念。

李子建教授2024年出任香港教育大學校長,他如何一路從中學教師到大學校長?又將如何帶領香港唯一以師範教育為本的香港教育大學,精益求精更上層樓?在推動教學創新方面有什麼成果?未來有什麼新的發展方向?

因為對香港科技大學的感情及前校長史維教授的緣故,倪明選校長2019年重回科大擔任首席副校長,主要業務之一便是負責籌辦港科大(廣州)。「港科大(廣州)不是簡單地複製港科大,而是要做一些港科大過去想做而做不到的事。」

秦泗釗教授為國際知名工程和數據科學專家,2023年出任以博雅教育聞名的嶺南大學校長,引發外界關注。他如何帶領這個擁有百年歷史的名校再創新局?面對複雜的國際地緣政治,號召國際人才有無阻礙?

香港都會大學校長林群聲教授表示,「支持香港,就要支持香港的大學」。各家大學目前若能持續成功吸引人才,可以繼續支持他們「超英趕美」,繼續發展。

香港浸會大學屹立香港近70年,校方早前公布10年策略發展計劃,銳意成為國際上舉足輕重的研究型博雅大學。衞炳江教授接受本社專訪,暢談浸大如何乘勢發展自己的優勢學科,積極發揮對社會和國家的作用。

嶺南大學校長秦泗釗教授表示,嶺南大學矢志發展成為一所出類拔萃的研究型博雅大學,與美國及其他國家的優質博雅教育模式接軌,為學生和家長提供更豐富的選擇,進一步提升香港教育的多樣性。

在工程技術與應用科學領域享有盛譽的理大,面對創新科技的迅猛發展,如何在延續優勢的基礎上不斷提升?如何吸引國際人才?未來在內地又有何部署?滕錦光校長接受本社專訪,暢談理大的發展戰略、創新舉措及未來藍圖。

香港城市大學近年來不斷擴展在內地的交流合作,先後成立了香港城市大學深圳、福田及成都研究院。2024年香港城市大學(東莞)成立,執行校長魯春教授接受專訪暢談創立港城大(東莞)的心路歷程及辦學理念。

香港教育大學校長李子建教授認為,香港需要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但不代表要成為頂尖的專上教育樞紐。「當教育變成產業,頂尖院校要有,但也要多層次、多樣化」。

擁有豐富新加坡高等教育經驗的梅彥昌教授,2023年出任香港城市大學第六任校長。他如何將新加坡高等教育經驗複製到香港,有哪些地方值得借鑑甚至發揚光大?他如何帶領擅長支持深度科技創業的城大,培育未來領袖人才?

要推動香港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香港浸會大學校長衞炳江教授表示,我們需要確保教育水平與國際接軌。透過加強與國際知名大學和科研機構的合作,開展更多的國際交流項目,吸引更多的國際學生和學者來港學習和研究。

因為對科大的感情及前校長史維教授的緣故,倪明選校長2019年重回科大擔任首席副校長,主要業務之一便是負責籌辦港科大(廣州)。「港科大(廣州)不是簡單地複製港科大,而是要做一些港科大過去想做而做不到的事。」

香港理工大學滕錦光校長指出,香港的教育需要與時俱進,尋求產業化和國際化的重要性。「如果香港的高等教育在一國兩制的框架下無法保持特色,那麼我們的優勢將會逐漸消失。」

葉玉如校長是國際知名神經科學家,更是香港首位公立高校女性校長,她如何突破界限,帶領香港科技大學這所相對年輕的大學,從教研革新到全球布局,在世界舞台持續發光發亮,創造不間斷地精彩高峰?

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段崇智教授認為,香港文化的多樣性和包容性,推動香港海納百川,吸納全球優秀人才,學術研究蓬勃發展。

作為一所百年老校,香港大學也需要與時俱進,張翔校長指出,港大致力推動香港發展為國際創新科技樞紐,並支持國家「十四五」規劃,確立香港作為國家與世界橋樑的地位。

在香港土生土長,任職中大將近30年的盧煜明教授,如何帶領這所先賢輩出的名校不畏風浪穩步前行,創新發展?面對瞬息萬變的世界和激烈競爭,又如何帶領年輕一代勇敢追夢、實踐理想?

2023年特首在《施政報告》中提出,香港會發展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張校長表示,「我非常同意和支持特首和特區政府的這個想法」,「如同港大最近的願景,希望未來在北部都會區有一個全球化校園,可以容納更多新學科,創造更多新文化。」

特首李家超在2023年的《施政報告》中,首次提出要把香港專上教育提到更高台階。現今,在世界地緣政治波譎雲詭的局勢下,國際人才無所適從,香港應該把握千載難逢的機會大力發展國際教育樞紐。

滕校長指出,香港的教育需要與時俱進,尋求產業化和國際化的重要性。「如果香港的高等教育在一國兩制的框架下無法保持特色,那麼我們的優勢將會逐漸消失。」

張翔校長強調,AI時代學生對教育的選擇將愈來愈多樣化,「如果學生不再選擇我們的課程,那麼大學的意義何在?」這讓他思考如何提供更具吸引力的教育。

香港恒生大學校長何順文教授認為,香港不可能永遠跟西方的一套走,而香港能否進一步發揮東方或中國人的傳統教育理念,啟發全球高等教育體系?

魯春教授參與了多次新型研究型大學的創辦過程,他表示:「我自詡算是一个比較國際化的人才,因為我是90年就去了新加坡。」魯春教授曾在沙特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南方科技大學任職,對於大學建設積累了豐富經驗。

香港都會大學校長林群聲教授表示,「支持香港,就要支持香港的大學」。各家大學目前若能持續成功吸引人才,可以繼續支持他們「超英趕美」,繼續發展。

嶺南大學校長秦泗釗教授表示,嶺南大學矢志發展成為一所出類拔萃的研究型博雅大學,與美國及其他國家的優質博雅教育模式接軌,為學生和家長提供更豐富的選擇,進一步提升香港教育的多樣性。

香港教育大學校長李子建教授認為,香港需要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但不代表要成為頂尖的專上教育樞紐。「當教育變成產業,頂尖院校要有,但也要多層次、多樣化」。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校長倪明選教授在十大校長論壇上表示,香港作為中外文化交匯的國際大都會,擁有開放包容的生態,並且採用與國際接軌的體制機制,有利於培養具有全球視野和有國際勝任力的人才。

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段崇智教授表示,目前香港距離成為全球教育和創新科技樞紐這兩個目標只是指尺之遙,只要在現有基礎之上,做好國際橋樑的角色,絕對有助香港成為兩大樞紐。

要推動香港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香港浸會大學校長衞炳江教授表示,我們需要確保教育水平與國際接軌。透過加強與國際知名大學和科研機構的合作,開展更多的國際交流項目,吸引更多的國際學生和學者來港學習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