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2023年《施政報告》特首李家超提出要將香港打造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隨後加之國際局勢變化,推波助瀾下,香港高等院校在2025年國際各項高校評比中取得傲人成果,為打造「留學香港」品牌奠定堅實基礎。
香港高等教育過去10年歷經風起雲湧,在世界高等教育舞台已佔有舉足輕重地位,灼見名家繼2014年舉辦創社十大校長論壇,2024年適逢成立10周年再度舉辦十大校長論壇,承蒙多位校長出席擔任分享嘉賓,十分感謝。灼見名家同時專訪13位香港高等院校現任及前任校長,今集結成《香港:走向國際專上教育樞紐──大學校長訪談錄》一書,由香港中華書局出版。
本社特摘錄大學校長專訪精華版文章於灼見名家網站、微信公眾號刊出以饗讀者,專訪影片亦將陸續於灼見名家YouTube頻道、嗶哩嗶哩、微信短視頻及小紅書頻道播出,敬希垂注。
出身醫師世家的盧校長,自小在父親盧懷海醫生的影響下,對生物學十分感興趣。中學時就讀聖若瑟書院的他,因受到劍橋歷史的吸引,決定到劍橋大學讀醫。「我覺得自己在數學上不是有太高天分,所以選擇了生物學,不少同學的志願也都是當醫生,那一年聖若瑟書院的成績不錯,有三位同學成功進入劍橋大學,兩位讀醫科、一位念工程。」
持續提升大學實力 帶領中大更上層樓
盧校長於1997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學,「20多年來我在中大的主要工作是推進科研、提供教學及臨床服務,我認為如今是時候運用累積的經驗與知識,以另一種方式回饋中大,幫助年輕學者與學生發展學業和研究事業。因此,在中大需要新一任校長時,我願意承擔這個重責大任。」他說。

「我很榮幸能擔任中大第九任校長,中大是一所研究型綜合大學,致力在研究領域達至世界領先的水平。目前,我們已有不少學科在亞洲乃至全球名列前茅,我希望在這些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大學在研究與創新方面的實力,帶領中大更上一層樓。」盧校長表示,「我會投放資源均衡發展科學與人文學科,使中大的學術成果在國際間發揮更大影響力。同時,帶領中大繼續堅守弘揚人文精神的使命,致力為國家及香港培養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
創科是大勢所趨,他認為,「目前在香港進行創科,資源是有史以來的多,氣氛也濃厚,加上大灣區機會千載難逢,香港應該多做具遠見和野心的計劃。目前InnoHK研究經費可高達數以億元,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支持,可以放膽進行更重要、更具挑戰性的研究。作為科學家,我們理當盡自己所能,希望國內外的科學家可以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再下一城,stand on the shoulder of giants(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代一代建設下去。」
發揮學院制優勢 吸引全球化人才
近年香港的大學在世界排名屢創佳績,且是唯一擁有5所世界百強大學的城市,他表示,「每個大學排名制度都有特定的機制與規則,並在某種程度上有所側重。我們可以將大學排名視為有參考價值的指標:若排名優異,自然值得高興,並能起到宣傳效應,吸引更多優秀學生和教職員到來,甚至有助吸引資助機構和贊助者;如果排名顯示大學存在不足之處,我們亦可借機思考改進之道。但必須注意,大學排名僅是衡量大學表現的一種方式,並非唯一標準。」

「香港專上教育高度國際化和多元化,加上政府政策及完善基礎設施支持,具備發展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的基礎。」盧校長指出,中大作為綜合研究型大學,更是香港乃至亞洲名列前茅的大學,會積極配合政府政策,助力香港發展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在提升國際學生比例方面,中大在2024/25學年取錄約800名非本地生,達到限額的25%。「相信這些學生豐富多元的學歷背景,將能協力打造香港成為理想的留學城市。」
另一方面,中大是全港唯一設有書院制的高等院校,因此將持續發揮書院制的獨特優勢,推動全人教育。「書院制不僅加強了學生間的聯繫,也鞏固了校友與大學的關係。這些校友將成為中大的全球大使,向世界各地分享他們的中大經歷,進一步提升中大的國際聲譽。」他說。
即便世界地緣政治持續緊張,盧校長表示,「中大憑藉學術聲譽、教研實力,以及對多元文化的包容,對國際教研人員具有一定吸引力。中大有不同計劃吸納國際人才,例如在全球招聘多元學科優秀年輕學者的校長特聘新晉教授席;而教授及訪問教授席亦可吸引國際知名學者,我們將以目標招聘為主要策略,羅致全球知名學者到中大來。」
新書簡介:
書名:《香港:走向國際專上教育樞紐──大學校長訪談錄》
編著:灼見名家傳媒
出版社:中華書局
出版日期:2025年7月
購書連結:https://www.chunghwabookstore.com/products/1-9789888913763
新書發布會:
日期:2025年7月19日(星期六)
時間:下午4時至4時45分
地點:灣仔會議展覽中心 會議室 S222-223(書展場內)
講者:·文灼非先生(灼見名家傳媒社長)、李子建教授(香港教育大學校長)、何順文教授(香港恒生大學校長)
毋須報名,歡迎公眾現場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