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要幫助年輕人安頓自己、與人連結及面對未來的急速變化與未知,在學校裏,我可以做什麼、怎樣做才能培養學生擁有書中所述的能力呢?

如果我們眾人也努力在學生成長時期讓學生學習認識及尊重不同的文化,一點一滴地化解民族之間的誤解,會對世界和平有一點點的貢獻。

我們相信友善社區學校在多變的人工智能時代仍能創造出有效的學習環境,且能為社區帶來正面效益。

教育界近年的投訴與指責的現象愈演愈烈,老師逐漸喪失內心的熱情與勇氣。最後家長、學生和老師一同走上不歸路。

以行動代替口號,把可持續發展這個概念連結環境教育實踐出來,讓同學自小建立正確的價值觀並付諸實行!

未來的教育發展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我們必須以創新的方式結合跨界資源,為兒童及青年未來帶來變革。

由於幼兒正值發展情緒表達的初期階段,除了關注他們身心靈的動態外,幼兒在此階段的一大特點,是他們較難明顯表達自己的情緒,因而也更難察覺和檢視他們的情緒狀況及背後的問題。

本文將從炮台山循道衛理中學(炮循)在課程設計、情境教學及服務學習的校本經驗,分享有特殊學習需要(SEN)學生的友善教學安排。

截至2023年7月31日,共有30183人通過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來港工作。在人才數字回升的情況下,筆者認為現時正是計劃、穩固本地人才庫的最佳時機。

學校相信得獎人所呈現的素質,對日後的發展非常重要,絕不下於學業成績。因此學校認真嘉許,希望其他學生也明白,一同努力追求優質的做人態度。

國民對歷史文化的認知能力愈高,愈能對外作多層次的文明對話與交流,參觀博物館確實是一種能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良方之一。

多年來,白指揮與團員建立了亦師亦友的深厚感情,桃李滿門,有學生感激他從小的教導,稱他為「爸爸」,大家都非常敬重白指揮的音樂學養和品行。

筆者認為在本港幼稚園學習內地幼稚園經驗的同時,本港幼稚園自身發展的特點,也能成為內地幼稚園的有益參照。

筆者認為校本管理要有效實踐,辦學團體必須擔任一個積極進取、務實有為的角色,而教育局應為此訂立行政準則,令辦學團體及法團校董會能領導學校推展優良教育。

面對未知的將來及挑戰,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亦提出以「學習羅盤2030」作為引領方向,倡議學校教育應為每位學生能掌握且善用自己的學習羅盤,積極參與所處的社會與世界,並提議學生通過服務學習學會承擔責任。

我們期望更多學校能發揮各自所長成為友善社區學校,增加學生接觸社區的機會,也讓社區人士增加對學校的認識,做到「學校即社區」。

雖然現時公營資源在很大程度上幫助有精神健康需要的學生,但仍有一定的限制。筆者建議加強及進一步完善三層應急機制,為學校引入私營資源,並以學券的形式資助學生使用私營服務。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如果學生能在高中3年,把握機會走出去,或參與遊學活動,定會有助於豐富學生學科知識和全人發展。

香港學校一直支持環保,我們相信環保成效的關鍵在於教育,我們定必繼續努力推動環保及減廢的教育。但在實施垃圾徵費後,為免學校用於學生的教育資源被削減,政府實有需要為學校提供垃圾徵費額外津貼。

筆者認為香港教育界肩負起培訓愛國愛港人才的主體責任,因此對教師的遴選、培訓及晉升之主體責任理應由官方主導,校內人員則負責恆常監察,香港的教育界才可恆久、穩定地發展。

要小學生在六年的學習生活中培養成為國家良好的公民,除了整全6個學習範疇的知識點外,還要不斷在日常生活中滋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環境營造的設計藍圖以教育信念為基礎,使學校變得符合未來社會和教育的發展趨勢。如沒有教育信念作核心,所有設計都會變得空洞、沒有內涵,也無法令學生和老師體驗教育成長的過程。

為了讓學校走進社區,甚至讓學校成為社區的重要持份者,我們嘗試運用體驗式學習配合推行友善社區學校,善用社區及校內的資源來回應社會所需,把學生的學習帶至學校以外,同時讓社區人士的參與連結至學校之內。

期待在經歷不一樣的體驗活動後,學生可切實體驗到幸福感,能邁向成為一個明辨真理、具備正向思維的明日領袖!

對SEN學生來說,除了在正規的生涯規劃課堂讓他們進行自我認識及發展、事業探索及事業規劃與管理外,更重要的是讓他們透過體驗式學習,學會與行業相關的知識、生涯規劃和工作技能,以及所需的工作態度。

在學習薩提爾成長模式的過程,筆者以學習者的身份,透過不同的親身體驗活動,與學習夥伴一起去沉澱、領略與感受這些信念,叫我對自己和人性都有更深層次的認識和理解,對成長動力亦有更敏銳的覺察與感受。

一出問題我們思考「加」什麼?但對學童精神健康這課題,如果一味採用「加」的措施,長遠可能適得其反。我認為各方應更以「減」的方式思考,思考需要「減」什麼,才是長遠的辦法!

結青希望完結打工生涯,帶着感恩及跟天地和應的心,學習在本土耕種,謀取生計,並讓農業在這個城市繼續發展。她,還在不斷地探索與學習中,跟隨自然的帶領……

相信不少學生對中學的人文學科都有刻板印象,如認為純粹背誦就可以取得高分、需要大量書寫,對修讀相關學科興趣不大。我們從小學的課程改革,以及大學課程評估中反思,中學相關領域評估是否有革新的可能?

我們相信只要更多學校願意嘗試不同程度的社區參與,將可幫助社會可持續發展並形成社區友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