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四及中五兩年,我愛上了長跑,那些年,我差不多每個月都會跑城門水塘一個圈!當年,我和兩三個志同道合的同學,大清早便由梨木樹出發,跑上菠蘿壩,然後繞水塘一圈。
跑城門水塘是很辛苦的,因為有不少斜路,不過,跑進水塘的心臟地帶──白千層區,就是最令人心曠神怡的經驗。那裏先有一條種滿白千層的大道,那些白千層足足有三、四層樓高,而水塘邊也種了大片的白千層,不單空氣中漂浮滿負離子,而且景色怡人,確是美景!從那時開始,我便認識這種樹。
1939年開始在香港的山坡植林,可惜在日軍佔領香港期間,日軍把全港的樹木幾乎全部砍伐一空,作燃料之用!
二戰結束後,港英政府立即要在短期內再種大量樹木,以減少因失去植被導致水土流失而觸發山泥傾瀉。政府要選擇適應力強、存活率高的品種,結果便引入了白千層來港培植。

酷似文人的白千層
白千層原產於熱帶亞洲地區,包括馬來西亞、印尼、泰國和緬甸,適合雨水較多的地方。香港政府首先引進城門水塘和新界南生圍一帶的地區。
因為白千層的根部厚實,具有強大的抓地力,可防止水土流失,所以很適合在山坡和水塘種植。也因為白千層的樹幹筆直,樹冠較細,樹葉像竹葉般纖巧,所以也很適合在市區栽種,作為行道樹。在香港各處的公路,不難尋找白千層的影蹤。
白千層是很容易辨認的樹,因存它俗稱「甩皮樹」,因為樹幹覆蓋着一層層剝落的樹皮片塊。擁有這種特徵的原因是它生長時會由內向外生新的樹皮,而已死的舊樹皮就會被推到外層。
亞洲有些地方種白千層的目的是用樹皮來造紙張。再者,白千層的樹葉像竹葉,只是比較硬,所以我覺得它像一個文人,正直和實用。
每年,五月左右,白千層都會徹底「換皮」一次,就如蛇每年脫皮一次就大一次。
白千層因為長得太高,人們難於察覺它開花,但五月至十一月期間,白千層會不斷開出淡黃色、筒形穗狀花,外型就像鮑魚刷一般。花是有淡香的,而葉片含有精油,可以消炎驅蟲,是萬金油的原料之一。
城門水塘是觀賞白千層的勝比,當水塘水滿時,會出現「水浸白千層」的美景。香港無處不旅遊,要靠小紅書的KOL去介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