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 Jul 10 2025 18:28:18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老師加你IG?朋友、偶像還是老師?

現在有些年輕老師非常關心學生,除了課堂指導,還會在課餘時間或重要時刻透過社交媒體與學生聯絡、關心近況。不過,這也帶來了潛在的危機。

早前一則外國新聞引起我的注意,內容是法國總統馬克龍在訪問越南下機時,其妻子疑似掌摑了他的臉。姑且不論事件真偽,他們的愛情故事一直備受關注。原因不僅因為兩人相差24歲,更因為這段戀情始於馬克龍15歲時,當時他愛上了已經39歲的話劇老師。父母得知後,將他送到巴黎繼續升學,卻仍無法阻止這段感情。2007年他們結婚,至今已經18年。

這個故事如果發生在香港,社會會有怎樣的反應?最近我與剛完成DSE的青少年討論師生關係的界線。他們提到,現在有些年輕老師非常關心學生,除了課堂指導,還會在課餘時間或重要時刻透過社交媒體與學生聯絡、關心近況。我十分認同老師的付出,有時候學生遇到困難,正因老師或同學在社交媒體及時發現,才成功避免悲劇發生。

不過,這也帶來了潛在的危機,以下有幾點與大家一同深思:

社交媒體模糊師生關係界線

傳統上,師生溝通多在學校、教室或正式渠道進行。現今社交媒體讓師生能即時、高頻、非正式地互動,語言上多用表情符號、口語、甚至俗語,話題也從學科知識、價值觀延伸到生活瑣事、深夜閒聊等。這種轉變令原本界定清晰的課室內外、專業與私人界線變得模糊,私生活與公共領域的分界變得含糊不清。這種改變並非本地獨有,連美國總統也透過社交媒體發布重要政策,反映出全球性的趨勢。

權威感被削 專業界線須自覺堅守

在社交媒體上,老師不再只是一位權威的知識傳授者,而是和學生一樣的用戶或朋友。學生會看到老師更多生活面向,包括興趣、情緒和習慣,這雖促進了雙方互動,但同時也模糊了師生角色的界線。有時候,為了催促學生交功課,老師甚至會主動加學生做好友。但如果學生一旦發生了違規或爭執事宜,老師在處理時由於這個身份也容易給予他人不公平或偏頗的觀感,即使老師努力保持公正,外界也容易產生質疑,破壞教學環境的信任與和諧。

教師作為專業人士,更應強調操守,避免因關係親密而影響公正評分、獎項或活動推薦等公平性。
(Shutterstock)
 

專業操守與法律責任

社交媒體的普及令非正式互動增加,教師更需要高度專業敏感度。首先,師生關係本質上存在權力不對等,老師掌握評分、紀律、推薦等權力,學生可能因擔心前途而感到壓力,難以真誠表達意願。

故此,在課堂以外,老師成為了用戶,多了另一個角色,更要時刻留意自己的言行與態度,言語要適可而止,回應要保持專業和克制,嚴守專業界線。再者,社交媒體上的私訊或群組,成為了不易受到監督的私人空間,師生互動容易超越學業範疇,甚至出現曖昧或不當行為而不被察覺。

而師生戀在社交媒體的催化下更易發生。學生處於心理發展階段,容易對權威產生憧憬,甚至把老師當成偶像。老師在社交媒體分享生活、上載照片,有時會無意中增加學生的傾慕機會。老師在開設社交媒體帳戶時,應先界定用途──僅限朋友、同事、家長還是完全公開?是否需要訂立言行守則,例如禁用粗言或人身攻擊等。

未成年人受到法律保護,教師作為專業人士,更應強調操守,避免因關係親密而影響公正評分、獎項或活動推薦等公平性。

清楚定位 公私分明

我自己也在多個社交媒體平台開設帳戶,有些專供朋友、家長、同事、學生溝通,有些則完全公開,預計與網民互動。有些帖文只在特定平台發布,有些則全面開放。因此,在成為他人「好友」之前,應先思考自己在互聯網上的定位與原則,保持公私分明,守護專業界線。

在數碼世界裏,我們能否時時撫心自問﹕我這個回應恰當嗎?專業界線還在心中嗎?

 

陳章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