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 Jan 03 2025 23:59:59

全港首創AI教育三部曲:小學實踐國家數位教育藍圖的啟示

當香港仍在爭論AI會否取代教師,香港仔的天主教小學用三部曲實踐給出答案:科技不會取代教育者,但善用科技的教師必將重塑教育。

筆者踏入這所位於香港仔的天主教小學的開放日,已感覺到未來教育的氣息。在一間課室裏,「數字人教師」用與老師完全一致的聲線講解唐詩,學生透過手上的「智能學伴」進行個性化數學練習,教師在後台也可看見其進步與否;另一批學生可以利用自己的電郵去註冊戶口,用自己的積分在校本AI綜合平台去繪畫心目中的AI繪圖或製作視頻,老師可以即時回看學生的表現而去評分。這些已經是八成的落地示範,學校亦準備在9月2025新學年就會全力推出給全校學生及老師去應用。

這正是國家《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中「人機協同教學」的鮮活實踐,亦是香港首間完整落地自主學習三部曲的AI先導學校。背後是大學博士後的AI團隊及科創公司支持。

國家戰略在地實踐

當教育部部長懷進鵬在去年兩會提出「讓AI技術深入教育教學全過程」時,香港教育界仍在觀望。這所小學卻以驚人速度整合三大系統:校本綜合平台(一站式社區)、AI學習陪伴器(智能學伴)、數字人教師(數位導師),精準對應教育部等九部門《關於加速推進教育數位化的意見》第八條的實施路徑。校長丁修女展示後台數據時強調:「我們不做碎片化嘗試,而是全環境生態,讓AI真正驅動因材施教。」

使用AI教學時,學生數據雖經匿名處理,但心理健康記錄(例如從陪伴器得來的數據等)的調用邊界尚待釐清。(Shutterstock)
 

三部曲的協奏效應

筆者整個下午在學校的禮堂,跟其團隊詳細了解到三部曲的無縫銜接:

  1. AI校本平台如教育中樞神經

    AI校本平台整合學生從DeepSeek,ChatGPT等問答到AI繪圖及AI視頻超過100種AI的應用,至到老師在後台儀表板可查閱學生個性化應用的全流程。當學生在完成英語練習,教師在系統中看到他們的對錯全過程,之後再用同一平台另一功能去評分,評分的總結也可製短視頻發放予學生回饋等。師生用其獨有帳號,全程不需翻牆、額外中國實名登記,甚至全程免費。這亦符合大家學習的公平原則!

  2. AI學習陪伴器展現驚人對應力

    觀摩陳同學使用時,發現他英語會話薄弱,老師立即命它推送三種階梯會話練習。教師後台顯示:「陳同學的錯誤模式與部分同學相似,建議分組教學。」這正是政策文件強調「人工智慧驅動大規模因材施教」的微觀實現。

  3. AI數字人教師突破技術想像

    丁校長展示如何把之前在專業攝影棚在20分鐘生成的「數字分身」,自己「親身」以廣東話,普通話及英文去介紹學校。最令人驚嘆的是在另一課室內,教師數字人會回答家長詢問,因接到各大語言模型,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也難不到「她」。24小時為你服務。是學校自主學習角的初步體現。

挑戰與前瞻

儘管筆者也預期試行後學生自主學習成效會增加,但三大挑戰仍待突破:第一、部分教師仍停留於工具使用層面,需建立國家綱要提及的「數位素養教師培養體系」;第二、學生數據雖經匿名處理,但心理健康記錄(例如從陪伴器得來的數據等)的調用邊界尚待釐清;第三、學校需採購持續及支持AI三部曲的終端設備等各項費用,恐形成所謂的「創新的代價」。希望教育界內能互相觀摩及解決以上問題!

離校時,一群學生正用平台規劃暑假學習計劃,AI學伴根據其閱讀紀錄推薦書單,數字導師則提醒戶外活動平衡──這幅場景完美詮釋了國家規劃中的教育未來。

當香港仍在爭論AI會否取代教師,這所小學用三部曲實踐給出答案:科技不會取代教育者,但善用科技的教師必將重塑教育。他們的實踐證明,國家教育數位化戰略絕非紙上藍圖,而是可落地、可複製的未來路線圖。這所小學的實驗,是教育強國規劃從2024向2035延伸,香港教育需要的或許不是更多頂層設計,而是如這般將國家戰略化為踏實腳步的勇氣。恰為懷進鵬部長「培養數位素養教師」的呼籲提供最佳註解──教師們參與「AI教學設計工作坊」,將政策文件中的「人機協同」轉化為「真人教師設計教學目標+AI實施個性化訓練」的校本模式。成效如何?本港教育界拭目以待!

馮穎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