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及價值教育是教育界重點課題,筆者一向都非常重視,過去在文章裏闡述過不同價值觀教育的出色示例。然而,當將目光由主流學校轉向特殊學校,情況便截然不同,很多點子未必能直接套用。
主流學校的價值教育往往圍繞既定的價值觀主題,有系統地逐一灌輸予學生;但在特殊學校,則須因應學生的個別需要和特性,將他們所需及能夠學習的質素逐步內化。教職員必須付出極大的耐性,細心認識每位學生的差異,並靈活調整教學方法,照顧不同學習需要。
這不代表生命及價值教育在特殊學校是奢談,透過生活化的體驗、多感官的學習,以及教職員的悉心陪伴和鼓勵,就能把生命教育和價值觀融滲在每個細節中。筆者今年參觀了一所特殊學校的連串活動,全校上上下下用心設計,為的是建立學生的尊嚴和生命,學生每一個微小的成長都彌足珍貴,而教職員的關懷和愛,更活現出生命及價值教育的真諦。
生命價值教育 在特殊學校非奢談
明愛賽馬會樂仁學校(下稱樂仁學校)是一所服務嚴重智障、醫療情況複雜個案及兼有多重弱能學生的學校,學生平日在校內接受中、小學特殊教育以及康復與護理服務,這意味着傳統價值教育的元素,如公民教育、服務學習、小組討論、辯論、創意思維等,以至一般的成效評估指標,如主動性、參與度、判斷能力等,很大程度並不適用。

樂仁學校因應學生需要,將着力點轉移在生活技能訓練、感官刺激等,從而培育良好價值觀和質素,並建立學生的情感連結。以2月舉行的班際運動會為例,主流學校的陸運會一般講求競賽與勝負,學生展現出奮戰的精神,但在樂仁學校,教職員更看重如何提升學生的士氣和信心,因此各班都精心設計了打氣口號。比賽期間,教職員更花盡巧思,以各種方式鼓勵同學完成賽事。
筆者親眼目睹,教職員或揮動道具、搖鼓等作引導,或上場陪跑,讓有身體限制的學生們,在使用輔助儀器的情況下,成功一步步邁向終點線;也有學生盡力動動指頭,將小籃球投進特別設計的籃框內。不着重輸贏,一個個任務完成後,教職員都會熱情鼓掌,讓學生在歡樂的氣氛下,體會堅毅、勇敢和勤奮的精神,不經不覺地也鍛鍊了肌肉力量,身心靈同步得到建立。
及至3月,樂仁學校的電競比賽更讓筆者大開眼界,比賽設有「眼動儀組」、「Micro:bit組」、「拍掣組」及班際游泳賽。例如有學生因肢體限制,無法使用傳統的鍵盤和滑鼠,但透過眼動儀,就可以移動眼球,在電腦上玩射籃球遊戲;至於能郁動手部的學生,則可以用簡單按鈕來操作,甚至用Micro:bit玩釣魚遊戲。

結合科技應用 發揮潛能
生命及價值教育結合科技應用,在近年不算新鮮事,但這不應是單純為了吸引學生的眼球,更關鍵是給予機會和工具,讓學生發揮潛能。在這天的競賽中,樂仁學校的教職員按照身體能力,把學生分配到適合的組別,一嘗運用科技及競賽的滋味,並鼓勵他們突破限制。看到學生神情專注,不怕失敗,勇敢地展現自我,筆者深受感動,亦再次體會到任何體驗活動的設計,絕不是盲目求新,背後蘊含着更深的教育理念,要讓每個生命活出獨特價值。
除了比賽外,跟不少學校一樣,樂仁學校透過種植活動來培養孩子的生命質素。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每年都會舉辦「一人一花」計劃,參加計劃的學生可獲派發一株花苗,這學年的主題花卉為矮牽牛。樂仁學校多年來都參與,校內每位學生都親手移盆,並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如何細心照顧植物。
學生觀察花卉的生長,又與老師定期到園圃澆水等,即使未必能用上很大力度,但也用手觸碰着水壼,參與在澆水和照顧花卉的過程。這結合了勤勞、責任心、關愛等價值觀,並讓學生漸漸看到植物的生長變化,明白生命的奇妙與可貴。

讓學生感受到愛和尊重
由精心設計活動,到每個細節無微不至的照顧,都展示了教職員的愛心和無私。作為一所明愛學校,樂仁秉承明愛「以愛服務 締造希望」的教育信念,致力提供以終身學習、綜合全人教育及公平機會為基礎的優質教育。學校希望令社會上最末後無靠(the Last)、最卑微無助(the Least)及最失落無救(the Lost)的一群,也能轉化成充滿愛心(Loving)、主動學習(Learning)及具備領導才能(Leading)的人。
與馮秀儀校長傾談時,她提到「生命有限,但愛是無限,愛可補足一切缺口」,愛成為全體教職員的堅實力量,所以他們願意用盡一切方法去成就學生,使學生在受限制的生命中,感受到被愛和被尊重。筆者深深感受到,在建立學生品格的背後,是因一眾教育工作者深信生命的意義,竭力讓每個人活得精彩,這正是生命和價值教育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