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 Jan 03 2025 23:59:59

灼見經濟

關稅戰叠加內需不振 中國經濟怎樣走出通縮壓力?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5-07-07
港大經管學院實務教授毛振華認為,財政與貨幣政策需要加強對消費領域的傾斜,推動企業出海,實現內外雙循環。
香港盛事策略:設立專責辦公室的必要性
作者:編輯精選2025-07-02
雖然我們看到國際盛事主辦單位對香港開始感興趣,但他們也不是沒有顧慮,正是需要設立專責辦公室的重要原因之一。
把握綠色機遇 開拓香港經濟創科發展新藍海
作者:編輯精選2025-07-01
過去,環保行動往往被視為成本中心,但在新一輪全球氣候政策浪潮下,愈來愈多國家已把綠色經濟納入核心發展策略,視之為推動經濟和創科的成長引擎。
美商務部祭出霸王條款 打壓中國AI科技發展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5-05-14
AI晶片出口管制的新版本仍在草擬階段,重點是如何監管向中國境外地區的半導體物流運輸。由於美方擔心先進晶片和AI技術可能為中國帶來軍事優勢,特朗普和拜登團隊都試圖打擊北京的半導體野心。
休戰90日!中美互劈關稅 對華由145%降到30% 對美大劈至10%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5-05-12
中美能達成貿易協議,有助紓緩彼此緊張的關係。若世界兩大經濟體間延續貿易戰、關稅戰狀態,加上特朗普向各國徵的對等關稅,對全球經貿、供應鏈等層面造成巨大衝擊。
中方要求美方拿出誠意和行動 雙方才有開展關稅談判可能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5-05-02
商務部發言人稱,關稅戰由美方單方面發起,美方必須先取消單邊加徵關稅,雙方才有談判可能,強調任何可能的對話展開前,美方必須先糾正錯誤,不能說一套、做一套,甚至試圖以談判為幌子搞脅迫訛詐是行不通。
美財長否認擬降對華關稅 莊太量:特朗普像操縱股市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5-04-24
《華爾街日報》周三報道,特朗普團隊正考慮大幅調低中國貨品的進口關稅,美財政部長貝森特否認報道。莊太量教授認為,若目前不穩定情況持續,長期而言資金將持續流出美國市場。
貿易戰開打 IMF下調今年經濟增長目標至1.8% 中美同受影響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5-04-23
儘管特朗普總統聲稱會對華放軟,最終關稅稅率遠低於原先的145%,但華爾街普遍認為,關稅政策必須儘快撤銷,否則今年美國經濟必陷入衰退。
鳳凰衛視香港台在港免費電視85頻道開播一周年 聯手財庫局呈獻特輯
作者:編輯精選2025-04-23
鳳凰衛視在慶祝典禮上宣布與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啟動「香港金融新維度」合作計劃,助力提升香港在全球金融領域的影響力。
美對華貨品關稅或增至245% 謝祖墀:中美經濟難脫鈎 貿易戰亦難持續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5-04-16
謝祖墀接受《灼見名家》專訪時表示,中國在不少製造領域都躋身世界前列,特朗普很難利用一、兩招便削弱中國在全球產業的角色,加上特朗普性格急進,推動政策時未有深思熟慮,所以他預期今輪貿易戰很難持續下去,可能數周或數月後便獲得解決。
貿易戰升級:中方對等回應 對美進口貨加徵至125%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5-04-11
趙雨樂博士表示,特朗普的如意算盤是,如果關稅戰成功,他有機會從各貿易夥伴國挖回6至7萬億美元,起碼可以減低36萬億美元總債務的六分之一,所以為了減債滅赤,必須出此下策。
中美貿易戰2.0升級 麥萃才:中國與其他地區或能建立更緊密商貿關係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5-04-09
麥萃才教授認為,美國總統特朗普在關稅上開天殺價,但他沒預算能全數收到關稅收入,只希望極度施壓其貿易夥伴,冀從單對單的談判過程取得好處,但始料不及的是中方強硬的回應,對美以牙還牙。
香港應主動對接十五五綠色減碳機遇 盡快檢討《氣候行動藍圖》
作者:編輯精選2025-03-26
政府須投入時間和精力,展開透明且聽取社會各界意見的諮詢,並與公眾推行政策壓力測試,確保在2026年前制定進取務實目標的減碳路線圖。同時,香港市民應該凝聚共識,扭轉習慣以減碳,支持香港政府主動對接「十五五」規劃,以及更新其氣候政策。
中國發展高層論壇 李強:繼續擴開放合作 幫助外企融入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5-03-24
總理李強表示,今年經濟增長目標設為約5%,將一方面實施更積極的宏觀政策,進一步加強逆周期調節,必要時推出新的增量政策。
馬時亨:香港要改革公共財政 實現量入為出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5-03-19
馬時亨表示,香港需要改革,建議積極推動貿易數碼化,並改革公共財政系統,最終實現量入為出的平衡預算目標。
承擔不足 滅赤不力
作者:編輯精選2025-03-11
政府編制裏的首長級公務員(俗稱D6、D7、D8)月薪是20多萬元,大部分享有房屋津貼,或者是住在高級公務員宿舍。設若讓中高級公務員減薪,真的會影響以至削弱他們的生活條件?
劉洋:港府發債水平健康 加稅削赤多是高債國家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5-02-27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發表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曾分析財赤因由的香港大學副教授劉洋認為,去年政府經營帳目下的非經常開支佔比回落至個位數,屬正常水平,略降開支就能解決政府經營帳目。劉洋亦引述有學術研究發現,世界各地百多個財政整合計劃,加稅削赤的國家多處債務高階,而香港的發債水平健康,情況不同。
葉秀亮教授:公務員、公營機構如何彈性上班削政府開支? 商界裁員怎樣學新加坡? 香港要經歷多久痛苦才能恢復競爭力?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5-02-25
公務員彈性上班取代減薪是雙贏方案?香港如何由競爭力強淪為全球生活最貴城市之一?一起聽聽香港中文大學經濟學系葉秀亮教授的分析。
雷鼎鳴教授:DeepSeek算力要求低 如何打破美國和科技企業壟斷? AI帶動多個產業發展 中國比美國更有哪些優勢?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5-02-24
DeepSeek算力要求低,將會打破美國和大企業在AI方面的壟斷? AI帶動多個產業發展,中國經濟比美國的優勢大?一起聽聽經濟學者雷鼎鳴教授的分析。
麥萃才教授:香港財赤屬結構性還是周期性?政府滅赤與商界削成本有何不同?馬斯克AI查數提升政府效率,有值得借鏡之處?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5-02-21
香港財赤屬結構性還是周期性?政府滅赤與商界削成本有何不同?馬斯克AI查數提升政府效率,有值得借鏡之處?一起聽聽香港浸會大學會計、經濟及金融學系副教授麥萃才怎說。
羅祥國博士:港府要恢復財政平衡 須做哪七大動作? 成立預算責任辦公室 可怎樣彌補現有制度不足?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5-02-21
經濟學者羅祥國博士在專欄撰文,表示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任內恢復整體財政平衡已是不可能的任務。要制訂恢復財政平衡的方案,先決條件是要能更準確的預測財政收入。一起聽聽他的分析。
問責團體減薪  公務員和資助機構凍薪──香港減赤之對策淺議
作者:編輯精選2025-02-21
香港實施20多年的高官問責制,出現嚴重錯亂以至成效不彰,不是應該全面檢討嗎?在減赤的關鍵時刻,也是對問責作徹底問責的時候了。
基金教父雷賢達:全球進入兩極化 經濟表現亦走向兩個極端?美股連升兩年 為何不用擔心跌市風險?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5-02-17
全球進入兩極化 經濟表現亦走向兩個極端?美股連升兩年 為何不用擔心跌市風險?一起聽聽基金教父雷賢達的分析。
譚新強:中國經濟開始復甦 如何善用DeepSeek發揮影響力? 怎樣有序開放互聯網和資本帳?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5-02-13
中國經濟開始復甦,譚新強認為國家是時候善用DeepSeek時刻,以及有序開放互聯網和資本帳。一起聽聽他的分析。
貿易戰2.0開打  特朗普預警周一加徵鋼鐵、鋁25%關稅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5-02-10
中國專家認為,特朗普旨在迫使習近平迅速達成協議的震撼性策略,效果適得其反,原因是特朗普從宣布到正式加徵關稅只預留了兩天,這個時間對習近平來說可能是無法接受的。
首屆富麗敦論壇舉辦  亞投行行長金立群:國際社會必須重新分配權力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5-01-27
亞投行行長金立群指出,面對當前國際社會正面臨政治、經濟及環境等多重挑戰,應重新分配國際治理中的權力與責任。而當前的國際規則由二戰後的主要經濟體制定,他批評現有全球治理機制無法應對這些困境,並認為亟需通過深化多邊主義來強化國際合作。
譚新強:特朗普欲擴大美國版圖 是否門羅主義升級版? 可以拿什麼籌碼與中國談判?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5-01-14
特朗普欲擴大美國版圖 是門羅主義升級版? 中國GDP佔美國超過一半,特朗普在中美峰會前想拿到什麼籌碼? 一起聽聽投資人譚新強的分析。
安永預測港府財赤980億元  香港大學預計2025年經濟增長2.5%至3.0%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5-01-10
安永建議可考慮向海外平台開徵電子消費稅,政府亦要審視現有稅法能否有效捕捉到非香港居民在香港提供的部分電子服務和內容中取得的收入,為香港零售業和香港網上平台創造更公平的營商環境。
內地CPI 按年升0.2%  PPI跌2.3% 陳鳳翔:可調低利率促經濟發展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5-01-09
按月比較,內地CPI上月持平,去年11月則跌0.6%。食品價格按年由升1%轉為跌0.5%,非食品價格由持平轉為升0.2%,消費品價格下跌0.2%,服務價格上漲0.5%。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按年升0.4%,較去年11月擴大0.1個百分點。
譚新強:2025年十大預測 特朗普2.0和馬斯克聯手將有什麼驚天舉措? 俄烏戰爭為何難以短期內結束? 美股將創歷史新高?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5-01-03
2024年十大值得關注事項:川普回歸影響、馬斯克崛起、俄烏戰爭、中東局勢、中國經濟、香港政制、朝鮮半島、氣候變化、美股泡沫、AI 發展。諸多不確定性,挑戰與機遇並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