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全球氣候變化議題日益受重視,香港亦正處於一個轉型關鍵點──如何在減碳與經濟增長間找到雙贏之路?昔日被看作高昂開支的環保行動,正華麗轉身,成為推動經濟、創造就業和鼓勵創科發展的「成長引擎」。環境及生態局正積極推動氣候政策,香港若能釋放相關投資潛力,將於亞洲綠色經濟藍圖中佔據更具策略性的位置。
綠色投資:引領經濟增長與創科轉型
過去,環保行動往往被視為成本中心,但在新一輪全球氣候政策浪潮下,愈來愈多國家已把綠色經濟納入核心發展策略,視之為推動經濟和創科的成長引擎。以內地為例,氣候投資逐漸擺脫依賴單一補貼,轉而展現出可觀的經濟價值。
試想像,在區內建設一條零碳貨運走廊,僅須配置1000輛電動重型貨車和20個換電站,就能在項目的整個生命周期中,帶動本地生產總值(GDP)50億元,並創造約5700個就業崗位。 更重要的是,這能為企業每年提供8000萬噸的潔淨能源交通運力,其能源成本相比傳統柴油車隊大幅減少26%(註1)。此已是內地低碳產業布局中的典型模式,香港若能把握時機,積極融入區域供應鏈和創新科技應用,將能培育新一輪產業升級和科技轉型的動能,開創經濟新藍海。

與此同時,亞洲的綠色建築和再生基建正迅速崛起,成為最龐大的低碳投資機遇。據預測在2030年前,區內僅綠色建築相關的低碳投資總額就高達18兆美元(註2)。香港地產和建造業如能提前布局,不僅提升資產價值,亦增強風險韌性,例如已有研究指出,若發展商主動在建築中採用防洪和改善排水等氣候韌性設計,便可於氣候韌性相連保險方案中節省高達19%保險開支(註3)。
長遠來看,香港更可整合現有及未來有助增強氣候韌性的基建項目,評估其生物多樣性信用額度,透過市場機制創造額外價值,讓基建投資成為政府的嶄新收入來源。
這股綠色浪潮同樣為創科企業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無論是電動交通、智能電網、建築節能技術,還是近年備受關注的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其核心發展都高度依賴科技創新。據麥肯錫預測,要實現2030年生物多樣性目標,全球自然相關資金缺口高達7000億美元。 隨着各國政府與投資者日益重視,這片藍海正是香港創科公司大展拳腳的絕佳時機。
肯定本港過去成就 邁步中期目標
回顧過去,香港在氣候行動上已取得斐然成績。根據思匯動態情景分析工具「香港能源政策模擬器」(EPS)分析,本港現行的減碳措施完全符合國家在《巴黎協定》下的承諾──把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工業革命前水準以上低於攝氏2度之內──減碳幅度更勝區內多個已發展經濟體,兼具科學與透明度。
具體表現包括(註4):
香港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低於大部分亞洲區內城市;
預計將率先淘汰燃煤發電;
便利的社區回收設施(如「綠在區區」);
電動車新登記和充電設施數量迅速增長;
初步建立氫能相關標準和法規。
此外,環境及生態局近日發表《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策略與進展》小冊子(註5),此舉不僅提升政策透明度,更是向國際社會「說好香港故事」的重要一步。
氣候行動不僅帶動能源企業創新,亦吸引更多綠色產業、國企及家族辦公室等價值投資者落戶香港,為本地經濟注入新動力。

六項建議:提升香港中期氣候目標和綠色競爭力
為鞏固優勢,我們建議政府來年更新中期氣候目標時,考慮以下六大重點,以全面提升香港的綠色競爭力:
加快制定各類可持續金融相關的標準和市場規則,並密切關注國家和歐盟研究自然相關金融標準發展和談判,以接軌國際;
提速建設轉型至零碳能源的必要基建,如加快審批電力公司投資於區域合作的基建設施,並盡快加強零碳電力於2035年後的整合細節,確保能源轉型順暢;
就能源安全與價格穩定制定明確的發展路線圖,並附上排放限額,以便金融市場能推出相應產品,推動粵港澳大灣區乃至發展中國家的能源轉型融資;
明確訂立淘汰新登記燃油車的時間表,並推動培訓業界相關知識和能力,設立跨境綠色運輸通道,並擴大支援新能源商用車和充電基建,讓香港成為國產新能源車的國際示範窗口;
要求大型商業建築每年披露其能源效益表現,並提供公私營合作鼓勵機制和資助認證費用。這不僅能減低企業經營成本,更能為本港碳交易和工程界注入發展新動力;
加強本地可再生能源政策,推動社區電力計劃,如於學校和社福機構安裝太陽能發電系統,並把計劃推展至多層私人樓宇。於天台安裝太陽能板時可要求預留適當空間,以平衡可再生能源發展與地積比率的要求。
全球綠色經濟迅速發展,環境及生態局的角色已遠超傳統環保工作的範疇,其政策對香港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只會有增無減,未來更有潛力成為港府價值投資策略核心。因此,政府應把握綠色經濟新機遇,投放相應資源,持續加強氣候政策,吸納更多專才,並積極向國際社會推廣香港的綠色成就,與各界攜手合作形成具競爭力的低碳經濟體系,邁步成為亞洲綠色城市典範。
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