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 Aug 13 2025 13:40:59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關稅戰暫緩不止 鄧希煒:特朗普針對部分國家 欲挽回自身信用度

特朗普甫上台已有不少大動作,鄧希煒認為,他初任跟再度當選總統最大的分別在於,今次他企圖改革美國的政治生態,以及徹底應用商人經驗在政治上。
整理:何錦華、劉思鉻 採訪、攝影:劉思鉻

美國總統特朗普4月推出「對等關稅」措施引發市場震盪,其後他宣布90天暫緩期以便與各國洽談新的貿易協議,由於能夠達成協議的國家寥寥可數,當地時間7日特朗普宣布將實施時間推遲到8月1日,又指將對日韓、馬來西亞、哈薩克斯坦、南非、老撾、緬甸徵收兩成五至四成關稅,至今仍未塵埃落定。

香港大學經管學院副院長(對外事務)鄧希煒教授7月4日在第七屆港大中國經濟季度論壇就已預估,當暫緩期一過,他會選擇性繼續針對某些國家,以維護他日益下降的信用度,尤其是市場盛傳「Trump Always Chickens Out」(TACO,特朗普總是臨陣退縮)的口號;也有利於他殺一儆百,盡量把中國的後門關掉,打擊「中國加一」這種產業轉移策略,迫使企業無法透過第三方國家規避對華關稅。

徹底應用商人經驗 討價還價

特朗普甫上台已有不少大動作,鄧希煒認為,他初任與再度當選總統最大的分別在於:一,他厭惡左派的意識形態,企圖改革美國的政治生態,包括壓縮反對他的學者的研究資源;二,他後悔上一任期沒有將商人經驗應用到政治上,對於此事能否成功不再如上次般抱懷疑態度,覺得商人、政治家兩者相距不遠,所以才發動關稅戰,希望以討價還價的方式,強迫其他國家購買美元資產,另外也可以增加華府的流動資金,紓緩財政赤字,以及便利落實他心目中的政策。

他回顧近一個世紀,今次特朗普釐定的關稅率是最高水位的,是正在「打造一個舊美國」。西方國家指摘中國產能過剩,以便宜的價格傾銷到他們的市場,但鄧希煒指出中國很早期已有這個現象,只是1990至2000年代美國和西方國家很大程度上吸收了,而今天他們不再欲求中國產品,覺得中國以低價輸出電動車、光伏等新科技產品,是挑戰他們的核心競爭優勢。鄧又指出美國只佔全球消費容量30%,如果中國自己沒有足夠的內需吸收,是無法化解中美之間的衝突。

7月15日,特朗普出席首屆賓夕法尼亞州能源與創新高峰會。(白宮照片)
 

全球化格局數字和服務業化 

鄧希煒又表示,全球化格局正在經歷結構性轉變,愈來愈服務業化、數字化和地區化,例如印度通過發展服務業貿易,過去三年平均GDP年增長超過7%,數字化服務業貿易會在新的全球化格局中佔據一席之地,不容小覷。細小的經濟體會更有更多機會冒起。

鄧希煒估計,受益於地緣政治紅利,東盟、中東等國家未來發展比較樂觀,馬來西亞有機會成為東南亞的半導體中心。而美國亦會逐步退出全球化的領導角色,新加坡、沙特等經濟體可以趁機強化金融與供應鏈地位。

中國作為第二大經濟體同樣面臨着角色轉變,企業要從世界工廠轉向出海,龍頭企業華為、比亞迪近年透過基建輸出技術與品牌,不斷強化與全球南方國家的連結。鄧希煒說:「在特朗普的關稅戰影響下,很多中國企業出海,反而增強了跟其他國家,透過經濟、金融還有科技的連線 ,加強了中國的影響力。」

鄧希煒表示,中企出海加強了中國的影響力。
 

發展貿易融資中心 爭取地緣政治紅利

在這趟中企出海潮流裏,香港又有着怎樣的機遇?鄧希煒指出,恒生指數由今年初到現在已經上漲了超過兩成,又有很多基金從新加坡回流到香港,可是挑戰仍然不少,包括申請加入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受阻,其次是產業「各自為政」缺乏協同,未把握中企出海服務需求,「我們很多產業過去都是自己做自己,然後賺大錢」。

正是因為有外部的壓力和挑戰,香港在全球化新格局之下同樣有着轉型的需要。鄧希煒認為轉型方向「一部分要更加努力參與大灣區新質生產力的升級轉型,同時要把八大中心定位,找到協同效應」。這個戰略轉型路徑分為兩個方面,鄧希煒指出香港要整合貿易與金融中心功能,發展貿易融資中心及人民幣國際化樞紐,這不僅可以推動香港第三期轉型的動力,同時對祖國也是幫助良多。

他總結道,「我覺得應該透過傳統幾個中心的地位,把幾個中心合起來,打造香港成為一個更有效在地緣政治影響下得到更多紅利的一個開放式經濟」。

2025下半年中國經濟展望系列 二之二

延伸閱讀:〈關稅戰叠加內需不振 中國經濟怎樣走出通縮壓力?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