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6月27日舉辦「全球經濟與決策選擇」峰會,談及中國企業出海有什麼戰略。這兩年不少國內企業出海,港大經管學院經濟學實務教授毛振華指出,「我們正在中國經濟發展的新歷史時期,也是香港經濟發展的歷史時期。一個非常特別的經驗,是香港正在發揮着作用,幫助中國企業出海的改革歷程。」
在這股出海浪潮背後,企業為什麼出海?當中有哪些風險?香港扮演什麼角色?在全球經濟格局深度調整、AI技術急速重塑產業版圖的大時代下,香港怎樣把握機遇,重塑國際競爭力?

市場內卷化 迫使企業出海
明陽智慧能源集團總裁張啟應指出,企業要出海最主要的原因有二:一是近年氣候危機日益嚴峻,新能源的需求增加,而且俄烏戰爭也令大家醒覺不能依賴俄羅斯提供油氣。另外,AI技術為新能源企業創造了巨大機遇,他強調現時國內企業的技術不比外國差,而且14億人口也為技術發展提供了一個非常難得的大市場。

迪信通科技集團董事長劉東海則指出,企業自10年前起陸續前往了十來個國家,包括肯尼亞、馬來西亞、西班牙、澳大利亞。他認為,企業要出海,因為中國的內卷文化嚴重:「中國的製造業產值佔全球近35%,但由於價格太便宜,國內市場內卷激烈,如果採購價是10元人民幣,在美國可以賣到10元美金。」劉又提到,新中國建立初期土地是國有的,直至1988年之前土地使用權開放,他認為這是中國經濟能夠起飛的前提,「許多人都得益於房地產」,為中國的發展提供富饒的土壤,幫助內地出海企業深耕厚積。

海豐國際控股執行董事楊現祥認為,中企可借鏡東南亞經驗,出海布局新興市場:15年前東南亞國家之間的貿易「幾乎不存在」,但今天該區域的貿易往來卻十分繁忙,帶動了全球貿易發展。他指出,如果中國的製造業能夠拓展到非洲、南美洲,相信可以帶動當地人的生活水平,從而全球商品需求也會大幅增長。

劉凱旋:透過香港 認識國際
企業出海雖然利潤預期比較豐厚,但需要釐清企業定位、市場需求及當地政策,才能駛得萬年船。投資推廣署署長劉凱旋提醒,外國法規與政策是最大的風險所在:「畢竟國內的環境跟海外還是有很多不一樣,包括隱私保護、勞工法、環境治理的要求都特別高」,「不要為出海而出海」。
劉凱旋指出,許多中國企業出海的第一步都是透過香港落實的,至今來港落地的已經超過7700家,其中有138家在港交所上市。她明言:「透過香港能認識國際,在資金管理、國際對接上都有幫助。」她又舉例,企業資金今天在香港,明天就可以在越南,說明香港的資金流動擁有高自由度。

另類出海:收購美企 回流上市
劉東海進一步指出,在生物醫藥行業,美國的市盈率約27倍,香港約為38至40倍,中國大陸甚至可達38至70倍。他建議可以利用香港的資金收購美國公司,再回到香港或中國大陸上市,「這樣市場價值馬上就能翻倍。香港本身就是資本運作的理想平台,這種有效的資本運作方式也是一種出海策略。」
張啟應則認為中國企業面臨着基礎和資本金融的挑戰,香港應該利用它全球多樣化的優勢,支持中國企業在全球上的項目。
普通法對企業產權保障完善
毛振華指出,香港是對企業家最友好的地方,並大力讚揚香港的產權保障,表示在針對企業家的產權保護法例中,香港是做得最好的,因為普通法對企業的保護在框架之內,「政府沒有機會和能力,也從來沒有把私人企業的東西變成政府」,彰顯了香港的法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