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屆世界經濟論壇新領軍者年會(夏季達沃斯論壇)6月25日在天津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強表示,今天環球經濟和經貿合作面臨新的困難挑戰,要深入思考國際經貿形勢將如何演變,世界需要一個什麼樣的經貿秩序,我們應當如何加強合作、應對挑戰,促進共同發展和繁榮。
全球南方崛起 新興貿易增長
李強表示,當前國際經貿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既有一些破壞性因素不斷造成衝擊影響,也有很多積極力量在尋求共識、強化連接,努力對抗不穩定不確定風險」。他認為,「對立破壞往往源自短視的計較,積極進取的背後才是長遠的考量。我們不會也不能回到一個個封閉隔絕的孤島,需要搭起一座座新的合作共贏之橋」。
一、經貿體系更趨多元,全球南方力量快速崛起。在發達經濟體貿易走弱的背景下,人口佔全球七成的南方國家市場蓬勃發展。2000年以來,發展中國家貨物貿易增長4.6倍,遠遠快於發達經濟體,佔全球比重從30%提高到45%,日益成為全球貿易增長的主要驅動力。
二、傳統貿易增速放緩,新興貿易逆勢增長。2024年全球貨物貿易僅增長2%,而服務貿易增長8.8%,貢獻全球貿易增量的60%。技術的快速發展拓展了貿易邊界,數字貿易、綠色貿易等表現強勁,2024年全球數字服務出口規模比十年前翻一番。
三、全球性機制受到衝擊,區域協作日漸增多。保護主義措施大幅上升,全球經貿摩擦加劇。有關數據顯示,2024年全球歧視性貿易壁壘數量超過1200項,遠高於新冠疫情前的年均200多項。不少國家只能尋求新的途徑開展貿易,雙邊和小多邊經貿制度安排不斷增加。各國之間簽署的區域性貿易協定已經從本世紀初不足百個增至目前的600多個。
四、跨境投資波動下行,產供鏈碎片化風險上升。全球限制性外資政策愈來愈多,疊加貿易局勢緊張,使跨國企業投資決策更加審慎。全球跨境投資近三年連續負增長,2024年比歷史高點下降約40%。一些國家以「去風險」為由干預市場,國際分工格局被迫調整,產業鏈供應鏈友岸化、近岸化、本地化趨勢增強,重複建設增多,拉低了經濟運行效率。

國際調解院落戶香港 宣揚平等協商矛盾
李強之後說,「變化變局中的國際經貿合作,更加需要建設性行動」,其指出經濟全球化「不會被逆轉」,「更多的是在尋找新的突破口」。在開展國際經貿活動時,應「擁抱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主動採取更多務實舉措,維護自由貿易和多邊主義,促進世界經濟穩定發展」,當中有三點:
一是在平等協商中解決矛盾分歧。他表示,中國人常說和氣生財,我們與全球幾乎所有國家和地區都有經貿往來,無論國家大小、制度文化如何不同,都堅持平等對待,在世貿組織原則下,通過對話協商管控分歧、擴大共識。今年,中國與32個國家在香港共同建立國際調解院,以東方智慧為解決國際爭端作出新的探索。「中國願與世界各國一起持續努力,積極尋求最大公約數,築牢國際經貿合作的信任基礎。」
二是在互惠合作中維護共同利益。全球經濟已經深度融合,沒有哪個國家能夠離開世界獨自成長、獨自繁榮,合作是發展的必然選項,維護大家的共同利益就是維護自身利益。面對全球性挑戰,我們要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加強宏觀政策協調,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以更加緊密的合作增強各國發展的安全與韌性。他表示,中國將繼續積極參與亞太經合組織、上海合作組織、金磚、二十國集團等多邊合作,推動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加大對全球互聯互通、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投入,更好促進共同繁榮。
三是在拓展增量中實現相互成就。當前全球經濟發展動能減弱,許多領域陷入存量爭奪,這恐怕也是現在很多矛盾的重要根源。面對這個問題,是選擇零和博弈,以收割他人擴大自身利益;還是選擇互利共贏,通過開放共享做大蛋糕,答案不言自明。在國際經貿遭遇困境時,我們需要的不是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而是合作共贏的相互成就。中國在堅持開放中獲得了巨大成功,未來開放的大門還會越開越大。我們將進一步深化與世界市場的融合聯通,強化與各國產業協作,積極分享自身發展成果,讓中國發展更多惠及世界。

中國繼續為世界所需 貢獻自身發展所能
李強續指,中國經濟將繼續為世界經濟所需貢獻自身發展所能。「多年來,中國經濟之所以是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貢獻率保持在30%左右,不僅在於自身的穩定性和高成長性,還在於中國經濟的開放性和與世界經濟的聯動性。換句話說,中國經濟擁抱全球市場、融入世界經濟,也在驅動全球增長、促進世界發展,而且中國願意竭盡所能,推動解決世界經濟面臨的難題和挑戰。」
當中有三點,一是中國經濟持續穩健增長,將為世界經濟加快復甦提供有力支撐。「這些年來,無論國際環境如何變化,中國經濟始終保持良好發展勢頭。」今年在外部衝擊明顯加大的背景下,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增長5.4%,二季度以來主要經濟指標繼續向好,「我們有信心、有能力保持中國經濟較快增長。」他表示,中國的經濟發展不是短期突進,而是錨定長遠目標的持續邁進,有着明確的發展目標、連貫的規劃引領、堅定的改革舉措、務實的宏觀政策:「過去70多年,我們實施了14個五年規劃,今年還將制定第15個五年規劃,一張藍圖繪到底。這些舉措讓中國經濟能夠穿越周期、穩健前行,繼續為世界經濟注入更多穩定性和確定性。」
二是中國市場持續擴容提質,將為國際經貿扭轉頹勢創造增量空間。中國是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和進口市場,我們有近50萬億元的消費、超過50萬億元的投資、超過20萬億元的進口,而且多方面增長潛力巨大。「我們正在整體邁向高收入國家,消費升級需求旺盛,既有衣食住行等傳統消費,更有智能終端、文化IP等新興消費。我們還在加力實施擴大內需戰略,開展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推動中國在『制造大國』的堅實基礎上成長為超大體量的『消費大國』,這些都將為各國企業帶來更加廣闊的增量市場。」
三是中國創新持續突破躍升,將為全球發展擺脫動能不足注入新的活力。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深層動力,源自於向新向上的不懈追求。多年來,中國一直把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走出了一條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以產業升級促進科技叠代的成功之路。而且,中國創新具有明顯的開放、開源特徵,「我們願意向世界分享原創技術和創新場景,也支持國際聯合研發、應用推廣,通過開放合作促進各國創新發展。」

最後,他表示,企業家是人類社會中具有傑出才能的一個群體,扮演着「生產經營組織者」、「社會進步推動者」的重要角色,敢於為經濟社會發展探路冒險,彰顯出一股獨特而強大的力量。他們的精神對當前飽受變局困擾、亟待破局前行的世界經濟來講格外珍貴,「值得我們倍加尊重、倍加珍惜、倍加呵護」,並希望大家「多行大道之事,始終遵循市場規律,推進開放合作、維護經濟全球化,反對脫鈎斷鏈,呼籲各方避免經貿問題泛政治化、泛安全化」,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着眼長遠在更大範圍整合創新資源,大力拓展經濟發展的新藍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