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 Jul 11 2025 06:15:04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美國空襲伊朗所開啟的未來

特朗普決定參戰,也許是一向主張"MAGA"(讓美國再次強大)、拒絕美國被捲入國際事務的他,使美國重投國際事務的重要契機。

當地時間周日晚上,美國總統特朗普就美軍打擊伊朗三處核設施發表全國講話,指伊朗的關鍵核濃縮設施已被徹底摧毁。特朗普續稱,伊朗的未來不是和平就是悲劇(there will be either peace or there will be tragedy);倘和平無法迅速實現,美方將以精準迅速熟練的方式攻擊其他目標。

是次「午夜之錘」行動目標是伊朗三大核設施,包括福爾多(Fordow)、納坦茲(Natanz)和伊斯法罕(Isfahan)。當中福爾多鈾濃縮設施深藏山體內部,摧毁該設施將需要動用重達3萬磅、俗稱「碉堡剋星」的GBU-57巨型鑽地彈。現時只有美軍B-2轟炸機能夠承載這炸彈,因此特朗普指出世界上沒有其他軍隊能夠做到這件事情。是次空襲也是美軍首次於實戰使用「碉堡剋星」炸彈,報道指美國對福爾多濃縮廠動用了12枚「碉堡剋星」炸彈;而納坦茲和伊斯法罕的核設施,遭美國海軍潛艦從約600多公里外發射的30枚「戰斧」導彈襲擊。如無意外,加上先前以色列的攻勢,行動已大幅推遲伊朗取得核武的時間,甚至已初步解除了其核威脅。

以色列隨即在6月13日向伊朗發動「崛起之獅」行動,大舉空襲伊朗。(Shutterstock)
 

料初步解除伊朗核威脅

筆者上周中在一個網上節目已提出,以色列6月這一輪對伊朗的空襲,已為美國和以色列創造了一個一勞永逸地解決伊朗核問題的千載難逢機會和有利態勢。事關早於2023年3月,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報告稱,在福爾多發現濃縮純度達83.7%的鈾,接近製造核武所需的90%濃縮水平。兩年後的今天,距離伊朗取得核武,其實已迫在眉睫,以色列和美國遲早都要出手。因此,美國從今年4月起已經與伊朗展開談判,但談判在6月9日面臨破裂,以色列隨即在6月13日向伊朗發動「崛起之獅」行動,大舉空襲伊朗。

由於以色列的攻勢非常成功,令特朗普手上幾乎已掌握了所有的「牌」(選項),卻毋須下注──軍事上有以色列充當打手,伊朗領空已被完全控制,只待美國出手;同時,以色列的「斬首行動」已擊殺多名伊朗軍方高層與核科學家,特朗普甚至聲稱已掌握伊朗最高精神領袖哈梅內伊的準確藏身地點。

要談判的話,歐洲方面搶着與伊朗談判,並向伊朗明確傳遞信息,要求其接受「零鈾濃縮」政策。特朗普對伊朗可謂予取予攜,一切只看他想取得什麼程度的戰果。事後看來,美國與伊朗談判也一定程度上起了麻痹伊朗的作用。

另一邊廂,儘管自以色列對伊朗發動攻擊後,俄羅斯總統普京一直試圖將莫斯科塑造成潛在的斡旋者,不過上周五普京卻表示「我們絕無意擔任調解人,我們只是提出一些想法而已」,並不尋求成為伊朗與以色列之間的調解者。先前敘利亞阿薩德政權垮台的時候,俄羅斯也沒有出手幫助阿薩德。現在俄羅斯於俄烏戰爭中固然是自顧不暇,但普京也看清伊朗大勢已去,手上已沒有半點籌碼,而且遠水也救不了近火,只好罷手。而事實上,由於擔心被暗殺,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正藏身地堡,只透過親信與指揮官聯絡,甚至提名3名高級神職人員作為接班人。

特朗普上周五被問及美國是否需要派地面部隊對抗伊朗,他說「最不想的就是派地面部隊」。(Shutterstock)
 

泥足深陷中東機會不大

現在人們最大的憂慮,固然是美國參戰之後,美國會否再次泥足深陷中東,重蹈伊拉克戰爭的覆轍。不過,此刻特朗普的態度和目標仍是清醒且明確。特朗普上周五被問及美國是否需要派地面部隊對抗伊朗,他說「最不想的就是派地面部隊」。據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報道,美方早前透過外交途徑向伊朗傳達訊息,說明是次攻擊是美方目前唯一計劃,美方無意推翻伊朗現政權。

於剛發表的全國講話中,特朗普明確表示行動目標是摧毁伊朗的核濃縮能力、阻止伊朗的核威脅。美國官員也指出,特朗普希望這次行動能夠促使伊朗重返談判桌,並推動該國領導人達成一項協議,結束這場戰爭──這也是現階段最為務實可行的選項。不過特朗普在講話中也提到,倘若和平無法迅速實現,美方將以精準迅速熟練的方式攻擊其他目標。

另一個憂慮是戰況擴大的問題。直到美軍空襲之前,儘管伊朗以飛彈和自身威脅回應了以色列的攻擊,但它並未攻擊美國在中東的軍隊或基地,也沒有攻擊與美國結盟的阿拉伯國家,例如沙特阿拉伯和阿聯酋;它也沒有透過封鎖或騷擾霍爾木茲海峽來推高全球油價。此外,伊朗在中東地區的盟友民兵組織,包括也門胡塞武裝、黎巴嫩真主黨和伊拉克的武裝團體,均沒有參戰。即使當中許多組織於過去兩年,實力被嚴重削弱,唯這些伊朗盟友仍有可能參戰。

不過在美軍攻擊核設施之後,即使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強調美國必須面對嚴厲懲罰,並表示將打擊美國在中東地區的所有利益,但暫時伊朗的回應只有向以色列發射導彈。伊朗的反應不難理解,皆因採取上述任何措施,都會招致美國更猛烈反擊,現階段對伊朗一點幫助都沒有。

當前部署在中東地區約4萬人的美軍,雖隨時面臨被伊朗反擊的風險,唯同時也是有效戰力,可對伊朗構成威脅。封鎖霍爾木茲海峽只會招致各國反感,甚至可能引發全球經濟衰退,或只會得不償失。至於以色列既然敢發起攻擊,對於胡塞武裝、真主黨和哈馬斯等自然是有備而來;而且,相對於這些武裝力量,伊朗核威脅才是大患,何況它們的實力被大幅削弱不少,目前未必有足夠餘裕幫助伊朗。

President Donald Trump takes questions after signing Executive Orders, Tuesday, February 18, 2025, at his Mar-a-Lago resort in Palm Beach, Florida. (Official White House Photo by Daniel Torok)

President Donald Trump signs Executive Orders, Tuesday, February 18, 2025, at his Mar-a-Lago resort in Palm Beach, Florida. (Official White House Photo by Daniel Torok)
特朗普絕不是逢事都"TACO"(Trump Always Chickens Out),至少在外交事務上仍可見其判斷和決心。(白宮Flickr)
 

Give war a chance

筆者在本欄也提過,以前筆者和其他博士生與先師Colin S. Gray的每周聚會中,先師偶爾會提出"give war a chance"。當然一部分是在戲稱如不打仗,我們這些戰略研究者便沒有飯開;但更重要的是,說明在軍事手段足以解決政治問題的情況下,我們應積極考慮使用軍事手段,而不是只一味談和平、講談判,斷送真正解決問題的機會。這次以色列對伊朗的攻擊,直接令美國「用軍事手段解決伊朗核問題」變得可能,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同時特朗普也很懂計算,敢於下戰略決心,目前已成功在望,有望為美國一雪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的前恥。

依照這形勢發展下去,中俄伊「新軸心國」的一角或將很快崩潰,令戰略的天平再一次向美國傾斜。這對中俄兩國而言,毋疑是個巨大的戰略挫敗,所導致的劣勢於短中期內將難以挽回。另一方面,特朗普決定參戰,也許是一向主張"MAGA"(讓美國再次強大)、拒絕美國被捲入國際事務的他,使美國重投國際事務的重要契機,有助修正其民粹主義主張。唯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特朗普絕不是逢事都"TACO"(Trump Always Chickens Out),至少在外交事務上仍可見其判斷和決心。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袁彌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