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公署(下稱廉署)於本月以「廉說・蓮說」為題,結合文學與藝術語言,透過展出水墨畫大師林天行的蓮花畫作,宣傳廉潔的精神與美德:「希望公眾能被蓮花作品啟發,了解作品對廉潔、清廉的展現,體會廉潔的價值。」這聯乘文學與藝術推行廉潔教育的方式,突顯了中華文化「蓮」與「廉」的特質。
從政者都應具備蓮的品格
「廉說・蓮說」的意念,來自濂溪先生的《愛蓮說》。
《愛蓮說》自50年代被編選入中學語文教材以來,從未因教科書的改版而被刪除,今天更是教育局建議中學文言經典學習的篇章,其文道價值,不言而喻。文中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展現「蓮」的「廉」;「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徵高潔、正直無私,心胸廣闊、思想通達的君子品格;「香遠益清」散發的是「蓮」的芬芳。以此觀蓮,曹植在他《芙蓉賦》「覽百卉之英茂,無斯華之獨靈」對蓮的歌頌,絕對恰當。
要更了解「廉」和「蓮」的關係,就得要探究佛教的「看取蓮花淨,方知不染心」句中「蓮花淨」的象徵意涵。「蓮花」又稱「青蓮」,青蓮代表智慧,青色為萬物生長發育之色。青蓮在佛教象徵開悟和覺醒,代表內在的成長和發展。「青蓮」與「清廉」諧音,故以「青蓮」喻為官清正。
民間就有以一莖蓮花的藝術雕刻寓意「一品清廉」,以喻崇尚具廉節風骨的高官(古代的君子)。對於清廉的標準,若以《愛蓮說》「蓮,花之君子者也」句詮釋,君子是指道德、有才能、有修養、有人格、有境界的從政者。希望從政者廉潔清正,有蓮的品格,這品格要求,今古相同。人們視凡以公帑支薪的人,都屬從政者,都應有一品清廉的風骨,教師也包括在內。
教師願犧牲小我 才能發揚教育芬芳
學校的教育,若以青蓮所象徵的開悟、醒覺、成長和發展,聯乘中華文化儒家教育的道統精神,教化培育孩子,讓他們能從建構個人的人生規劃開始,進而到國家與民族的利益、民族文化的承傳、最後以造福人類而奉獻。
這個歷程,是教育的芬芳。至於教育能否芬芳,關鍵在執行教育工作的儒者:老師。能讓教育芬芳的老師,是具蓮的君子品格,有教育本心與初心的「君子儒」。時代不同,今日的老師所享有的地位、薪酬、職業支援,絕對是「九儒丐」(註一)年代的老師所望塵莫及。
可今時今日的老師,卻有偏離蓮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情況:要求不要縮班殺校,以保障自己的利益的老師有之;抱怨工作量大而要求支援之老師有之⋯⋯在經濟主義與個人主義的前提下,要他們能以教育的本心與初心,願意犧牲「小我」,擔當發揚教育芬芳的「君子儒」,又有幾人?
收筆之時,翻閱《教育,永遠芬芳》,深深敬佩郭媛平女士、文灼非社長為教育的芬芳,作出為「大我」的奉獻,與及黃冬柏校長及何漢權會長的「君子儒」風範。謹以此文獻給諸位,願教育永遠芬芳。
註一:見宋・鄭思肖《心史》:「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娼、九儒、十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