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 Jan 03 2025 23:59:59

各種起句方式──近體詩格律概說

近體詩首句可用韻,可不用。如果不用韻,首聯兩句的平仄剛好相對;如果用韻,則首聯兩句的末字會因皆為平聲而撞聲,但這種撞聲是可以接受的。

[編按:以下為作者一場關於近體詩格律講座的文字稿,內容主要以近體詩的平仄、格律及拗句為主,將分12節發布,以饗讀者。]

承接上文:〈關於黏對──近體詩格律概說〉(12之4)

前文談及黏對,已經涉及近體詩的起句方式。講到這裏,我們換一個角度來看,內容與前面或許略有重複,請大家不要介意。我們將各種起句式的近體詩各舉一例,表列於下,大家有興趣可以進一步查閱:

首句

五絕

五律

七絕

七律

仄起仄收

王之渙〈登鸛雀樓〉

杜甫〈春望〉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平起仄收

李白〈夜宿山寺〉

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

白居易〈憶江柳〉

杜甫〈客至〉

仄起平收

盧綸〈塞下曲〉

王維〈觀獵〉

李白〈蘇臺覽古〉

李商隱〈錦瑟〉

平起平收

李商隱〈聽鼓〉

李商隱〈晚晴〉

王昌齡〈出塞〉

秦韜玉〈貧女〉

近體詩首句可用韻,可不用。如果不用韻,首聯兩句的平仄剛好相對;如果用韻,則首聯兩句的末字會因皆為平聲而撞聲,但這種撞聲是可以接受的。進而言之,各種基本句式皆可成為一首近體詩的首句,而且只要確認了首句是哪種句式,第二句以下各句皆可順藤摸瓜──無論是絕句也好、律詩也好。

以五言詩觀之,如果首句的基本句式為仄起仄收,亦即「仄仄平平仄」,此句既為仄收,自然不用韻,那麼第二句必為與之相對的「平平仄仄平」。第二聯自然使用另兩種基本句式,亦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以上這四句便是一首仄起仄收式、或云仄起不用韻式的五言絕句。

若舉實例,依然可參考〈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正是「仄仄平平仄」、亦即仄起仄收式。假如進一步發展成一首五律呢?既然第四句為「仄仄仄平平」,第五句自又回到「仄仄平平仄」;也就是說,後四句的基本句式只是把前四句重複一次而已。我們以杜甫〈春望〉為實例:

國破山河在,   仄仄平平仄
城春草木深。   平平仄仄平(韻)
感時花濺淚,   平平仄仄
恨別鳥驚心。   仄仄仄平平(韻)
烽火連三月,   仄仄平平仄
家書抵萬金。   平平仄仄平(韻)
白頭搔更短,   平平仄仄
渾欲不勝簪。   仄仄平平(韻)

由此可見〈春望〉這首仄起仄收的五律,前四句與後四句的基本句式完全一樣。進而言之,但凡仄收的五絕、七絕(不論仄起仄收或平起仄收),都會將四種基本句式各使用一次;但凡仄收的五律、七律(不論仄起仄收或平起仄收),前四句與後四句的基本句式都會完全一樣。我們前面舉的那首〈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就是平起仄收的七律,大家會發現它將四種基本句式各用了兩次,一四、二五、三七、四八句的基本句式,兩兩相同。

再看如果五言近體首句用韻、或云平收式的情況。例如首句仄起仄收,自然為「仄仄平平仄」式,但假使此句改而用韻、平收,要如何變化呢?首先,絕不能臨時把該句末字改為平聲,成為「仄仄平平平」――這根本就不是合乎規範的基本句式。變化的方法,應該是把仄起仄收式換成仄起平收式,亦即「仄仄仄平平」。或許有人會問:為什麼不能換成平起平收式的「平平仄仄平」呢?這還涉及「對」的問題:如果首句不用韻,為「仄仄平平仄」,次句全然相對,為「平平仄仄平」。現在首句用韻了,把「仄仄平平仄」換成「仄仄仄平平」,但次句依然保持為「平平仄仄平」。大家發現什麼情況嗎?「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一聯,所謂「二四分明」仍可保持,出句為仄、平,對句為平、仄,剛好相反。我們現在以盧綸〈塞下曲〉舉個實例:

林暗草驚風。   仄仄仄平平(韻)
將軍夜引弓。   平平仄仄平(韻)
平明尋白羽,   平平平仄仄
沒在石棱中。   仄仄仄平平(韻)

看看第一聯,首句的「風」字雖因用韻而與次句的「弓」撞聲,但就二、四字而言,首句「暗」、「驚」為仄、平,次句「軍」、「引」為平、仄,依然相對。換言之,如果一首五言近體詩以仄起平收式為首句,那麼次句必須是平起平收式(而非仄起平收式)。至於第三句,必須為平起仄收式的「平平平仄仄」,才能與第二句的「平平仄仄平」相黏,第四句必須為仄起平收式的「仄仄仄平平」,才能與第三句相對。整體而言,此詩第一、四句皆為仄起平收式,第二句平起平收、第三句平起仄收,至於仄起仄收的句式,則因用不上而從未出現了。我們再看首句仄起平收式的五律,前面提及的王維〈送梓州李使君〉便是一例。為免重複,再舉王維另一首仄起平收式的五律〈觀獵〉為例:

風勁角弓鳴。   仄仄平平(韻)
將軍獵渭城。   平平仄仄平(韻)
草枯鷹眼疾,   平平仄仄
雪盡馬蹄輕。   仄仄仄平平(韻)
忽過新豐市,   仄仄平平仄
還歸細柳營。   平平仄仄平(韻)
回看射雕處,   平平平仄
千里暮雲平。   仄仄平平(韻)

此詩前四句的格律,與盧綸〈塞下曲〉完全一樣。到了第五句「忽過新豐市」,因為無須押韻,所以終於能使用「仄仄平平仄」的句式了;也就是說,此詩後半把四種基本句式逐一使用了一次,接近一首仄起仄收的五絕了。而整體來看,第一、四、八句皆為仄起平收式,第二、六句為平起平收式,第三、七句為平起仄收式,唯獨第五句為仄起仄收式。,至於「回看射雕處」為單拗句式,「射」、「雕」二字平仄對調,這種情況我們稍後再講。

補充一句,五言、七言近體詩在傳統上還有「正格」和「變格」之分。就五言律詩、絕句而言,首句仄收為正格,平收為變格,七言律絕則相反。

近體詩格律概說 12之5

延伸閱讀:

近體詩創作有什麼入門書籍?──近體詩格律概說(12之1)

近體詩的體裁──近體詩格律概說(12之2)

近體詩的平仄與基本句式──近體詩格律概說(12之3)

〈關於黏對──近體詩格律概說〉(12之4)

陳煒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