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後周柴窯的前世今生
周世宗藝術天份高,他對製瓷有特殊要求,最終造成舉世知名的柴窯。關於柴窯的特徵,文獻記載柴榮曾在燒造瓷器一事上,御批「雨過雲破天青處,這般顏色作將來」。
周世宗藝術天份高,他對製瓷有特殊要求,最終造成舉世知名的柴窯。關於柴窯的特徵,文獻記載柴榮曾在燒造瓷器一事上,御批「雨過雲破天青處,這般顏色作將來」。
全新特別展覽「凝視三星堆──四川考古新發現」正式揭幕,本次展覽展出共120件三星堆等遺址的珍貴文物,其中55件為近年最新出土文物,結合沉浸式多媒體技術,生動演繹古蜀地文明輝煌成就。
2022年初,黃家豪博士與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創辦了香港公眾考古學會,準備在香港普及考古知識,原來他對考古的興趣早在高中時已種下。對於三星堆出土文物的種種謎團,他從考古學的角度逐一為我們解讀。
在攝影出現之前,肖像畫像是唯一能記錄當時人類面貌的方法。 看一幅肖像畫,仿佛能從人物衣着、和周圍環境中走入那個時代。筆者上過珠寶鑒賞的課程,記得其中一個單元談的就是藝術中的珠寶演變。
來自英國的國際古典結他演奏家謝家齊 (Gerald Garcia)應樂樂國樂團的邀請,本月重臨香港,與結他音樂愛好者分享最新力作及演奏心得。
香港話劇團首次把柳如是的傳奇搬上香港舞台,希望讓更多香港人認識這位明末清初的奇女子;史學大師陳寅恪晚年窮十年之精力,始完成《柳如是別傳》經典之作,話劇團把柳如是故事縮龍成寸,演出扣人心弦。
建築文化是文化的紀錄,也是歷史的沉澱。何培斌教授認為,建築並非單純的蓋房子。一個時代的建築,反映當時社會的價值觀、審美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
宣德皇帝詩詞歌賦、書畫藝術造詣都非常之高。在這樣一個才華橫溢的藝術家皇帝支持和帶領下,1425至1435年所創作的瓷器是中國頂尖藝術珍品,收藏家無不趨之若鶩!
中大與故宮博物院合辦「宋拓魅力──碑帖珍本特展」,展覽由2023年9月16日起至2023年11月5日於故宮博物院文華殿舉行。
魔術師Carson(梁家榗)說:「疫情後,我經常都會變花(玫瑰為主,不怕有刺?),送畀觀眾……」收花者(不一定是女士)的反應多是一樣的,都會大聲嘩叫起來。他沒有想過,一支玫瑰魔力會那麼大的。
香港城市室樂團這場音樂會,融合了兩種味道,效果令人相當滿足,而揮霍積的帶領也不無關係。整體上,最難掌握的法國弦樂色彩,團員都能有相當好的共識,這是令人最感意外的。
要選擇好的團體,筆者認為群組成立願景、目的和組織能力都是重要的考慮因素,特別是群組領導人,一個好的領導人能夠帶領成員慢慢成長,傳授眼力和經驗、歷史和文化知識。
藝術的魅力不受年齡束縛,兒童也能從中獲得啟發。孩子也需要自己的雙年展,通過合適的藝術作品激發想像和創造,發展美好人格。新加坡國家美術館現在舉辦的兒童雙年展,就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兒童參與藝術的範例。
很多朋友以為官窯,即皇家興辦的瓷廠,是明、清時期才有的。其實早於宋代,已有由國家出資興建,派官員參與行政管理的官辦瓷廠。宋代官窯是五大名窯之一,藝術成就非常之高。
6年後的今天,蘇崑上演20年前首次公演的青春版《牡丹亭》,說是原班人馬再聚一堂,並是在香港第三次公演。今次蘇崑的青春版《牡丹亭》,劇本分為連續3天的上、中、下本演出。
建築,總是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置身於繁華熱鬧的香港地,從公共房屋、歷史建築,到環保建築、公共空間,再到近年大熱的西九文化區,你是否也曾了解過這些建築物背後的故事?
夢蝶軒主人盧茵茵(Betty)和朱偉基(Kenneth),為國際知名收藏家,數十年來對文物收藏、研究,乃至歷史保育及推廣的工作不遺餘力。藉着收藏文物,他們經歷種種的機緣,一起分享箇中的樂趣。
近年在歐洲漸露頭角的法國新秀—女大提琴家湯瑪斯(Camille Thomas),與本港的國際鋼琴大賽得主張緯晴在今年四月透過「飛躍演奏香港」合作,譜出動人樂曲。
作為詠春拳第四代傳人,梁錦棠師傅如今已81歲高齡,但對於詠春拳術的熱愛和堅持依然不減。在這個日益複雜多變的時代,探索傳統武術精神如何與時代精神交相輝映,助力社會的和諧進步,無疑具有深遠而特殊的價值。
回顧歷史,國際儲備資產素來都是貴金屬和美元,它們都有存量稀少、不容易仿製、容易儲存、難以消失、搬運容易等特點。我們認知中的藝術品,如青銅器、書法書畫有同樣特性嗎?
涉足東京,目標之一就是隈研吾設計的角川武藏野博物館。這座多用途博物館,集圖書館、美術館和博物館於一身,標榜「文化與自然共生」的理念,位於埼玉縣所澤櫻花城的新發展區內。
或許,相比於所謂健全的人,有一大堆不可能的事情限制着他們,但只要他們範圍能做到的,他們甚至表現出比一般人更強大的駕馭能力,這並不是天生的才能,而是苦苦排除萬難所得到的成果。
對城市當代舞蹈團藝術總監伍宇烈來說,舞蹈是生命、是開端、是結局、是過渡、是故事。「編舞、舞者和我都在自己的旅程中漫遊,經歷着成長的起伏輪迴。」
近年的香港和大陸就如80年代的日本一樣,產生、積累了大量財富,也產生了很多極有想法、有願景的藏家和私人美術館。然而,如何真正能成就麥地奇家族那樣的效應?伊勢基金會正是要向着這個目標努力。
我問過很多年輕人,為甚麼對粵劇的興趣不大?除了「老套」外,最大的問題是:即使粵劇有藝術價值,卻無時代感。劇目、內容、題材、語言,都是古代的,跟今天的生活格格不入。
上周末內地「中貿聖佳」拍賣行舉行了「香港沙龍攝影專場」拍賣,集合了香港多位沙龍攝影名家共150幅原作上拍,結果何藩於1950年拍攝、題為《掃》的照片,以115萬人民幣成交,刷新全國同類拍品拍賣紀錄。
劉海粟被指責狷介狂放、不遵守禮法,至此依然風波不息。筆者作為後輩,崇拜人性,所有的正面膽識。大師十上黃山的壯舉,破了歷代畫家的記錄,體現出持之以恆的超越精神,已可作後學者的楷模。
這幅《千里江山圖》,筆者覺得王希孟有着非常高超的技巧,整幅畫布局均勻合理,鬆弛有度,用傳統斧劈皴和披麻皴,磊落分明,非常有氣勢。
黃永玉繪畫沒有受過正式訓練,他認為藝術沒有新舊技法之分,最重要是美,能令觀眾產生共鳴。傳統中國畫家使用毛筆,他則兼用其他工具。中國人喜歡留白,但他的作品畫面總是顏色繽紛,留白空間非常少。
眼前的Raymond,滿頭白髮,衣著素樸,深灰色上衣、白色長褲。在將近4個小時的訪談中,他侃侃而談,漾着笑意,從昔日的遭遇說起,直率地分享他一段復一段的心路歷程。
陳佳,筆名佳子、佳人,1979年由廣東潮籍定居香港。師承海派大師劉海粟,曾與李可染、程十髪、朱屺瞻、關良、趙少昂、黃幻吾、黎雄才、陳大羽等交遊合作,並得數位到殿堂級書畫家的推崇,連串個展遠揚海內外。
著名畫家黃永玉周二(13日)凌晨逝世,享年99歲。黃永玉1924年生於湖南,12歲起外出謀生,曾到上海、台灣和香港,走上繪畫之路,並以木刻作品蜚聲畫壇。
倫敦是一個很有歷史感,文化氛圍很濃厚的城市,但它的感覺又和巴黎很不相同。總的來説,這些城市都能夠給我人心安頓的感覺。撇除旅遊者的主觀和片面,這很可能與這些歐陸城市的歷史沉澱和多元氣質密切相關。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