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便是香港資深電影人張家振,曾獲亞洲電影博覽會頒授「近十年最佳製片人」,在行內享負盛名。(百度百科圖片)

幕後英雄的電影人生

提及電影,觀眾首先想起的,自然是活躍大銀幕的演員,以及編織光與影的導演和編劇。殊不知成就一部電影所牽涉的人力物力甚鉅,絕非僅限編導演三駕馬車而已,每部電影的背後更有一位重要推手——製片人。

貝爾在場刊形容,「五人一同參與……集體創作」,乃「音樂史上的壯舉」。

集體創作今昔

那是一個歷史時刻。《黃河》鋼協作為當時「革命樣板戲」之一,由資本主義第一大團在京畿演奏,意義不凡。可是問題正正出現在《紐約時報》一支樂評健筆。

昂坪廣場入口處牌樓,頂有「南天佛國」四字橫匾,兩旁柱上刻有楹聯。 (作者供圖)

大嶼山兩副大師楹聯

昂坪廣場入口處有一牌樓,頂有「南天佛國」四字橫匾,兩旁柱上刻有國學大師饒宗頤於所撰並書的楹聯。 在「南天佛國牌坊」不遠處,有寶蓮寺山門牌坊,背面的內柱楹聯,有另一位國學大師陳湛銓所撰並書的楹聯。

黃寳虹大師提倡五筆七墨的書畫要則。

高山仰止黃賓虹

黃賓虹的藝術成就,起步新安,始於黃山,與香港的不解之緣。花甲之年的黃賓虹去廣西桂林講學,歸途經香港,留下了一批《香港寫景圖》和《香港風景》,被譽為畫香港第一人!

粵劇文化逐漸式微。(Shutterstock)

粵劇能否碰時代痛點?

我問過很多年輕人,為甚麼對粵劇的興趣不大?除了「老套」外,最大的問題是:即使粵劇有藝術價值,卻無時代感。劇目、內容、題材、語言,都是古代的,跟今天的生活格格不入。

有「光影大師」美譽的已故攝影名家何藩於1950年拍攝、題為《掃》的照片,近日以115萬人民幣成交,刷新全國同類拍品拍賣紀錄。

何藩沙龍攝影揚威拍賣場

上周末內地「中貿聖佳」拍賣行舉行了「香港沙龍攝影專場」拍賣,集合了香港多位沙龍攝影名家共150幅原作上拍,結果何藩於1950年拍攝、題為《掃》的照片,以115萬人民幣成交,刷新全國同類拍品拍賣紀錄。

由桃花源粵劇工作舍重新編訂及推出的《帝女花》65周年重塑版繼承唐滌生「沒有完成不能改的劇本」的囑咐,體現了時代科技與傳統劇目的融合再生。

帝女花65年

《帝女花》65周年重塑版取得大成功,不但把粵劇帶到新的「和諧音色系統」,讓年青一輩較容易接受,有些劇種也保留了傳統的套路,構成傳統與創新的相輔相成。

陳佳的近照。

偶遇劉海粟的女弟子──陳佳

陳佳,筆名佳子、佳人,1979年由廣東潮籍定居香港。師承海派大師劉海粟,曾與李可染、程十髪、朱屺瞻、關良、趙少昂、黃幻吾、黎雄才、陳大羽等交遊合作,並得數位到殿堂級書畫家的推崇,連串個展遠揚海內外。

無題(攝於Tate Modern)。

別具特色的英倫街頭攝影

倫敦是一個很有歷史感,文化氛圍很濃厚的城市,但它的感覺又和巴黎很不相同。總的來説,這些城市都能夠給我人心安頓的感覺。撇除旅遊者的主觀和片面,這很可能與這些歐陸城市的歷史沉澱和多元氣質密切相關。

樂在其中。

倫敦剪影

倫敦的確是一座内涵豐富的城市,我與此地有着特殊緣份,加上好奇心和敏感觸覺,令我對這個城市深具好感,也透過相機鏡頭,留下了好些英倫剪影。夜深時回看這些黑白相片,聯想翩翩,似乎又再聞到那種倫敦獨有的氣味。

第1頁,共20頁 1 2 20

按類別瀏覽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