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一國兩制是為了成就香港,現在卻是香港在成就一國兩制,助它踏上國際舞台與新台階。依筆者所見,隨着國際形勢與經濟環境日趨嚴峻,內地需要吸引更多外來投資,可能繞過大灣區直接與國際接軌。
香港憑藉一國兩制及區位優勢,持續發揮國際金融平台功能。剛結束的亞洲金融論壇,吸引眾多國際政商領袖參與,成果豐碩。香港將繼續深化與內地互聯互通,拓展國際資本市場,並積極參與全球合作,推動區域發展。
發揮好「內聯外通」的獨特角色和功能,助力新興市場企業的發展,促進區域經濟更快更高水平的發展,香港一定也能受惠,取得持續的、更好的發展。
世界在旋轉,世事在輪迴,世人在尋找,世態在重複,不斷向前進,也會向後退,一切事在人為;有為者世人銘記,無為者很快就在記憶中消失。
夏寶龍主任於港澳研究會研討會,闡述大灣區一體化發展,強調北部都會區、河套、橫琴、前海、南沙為合作平台,籲「戰略留白」,並提升治理效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中央冀港澳在對外開放中發揮引領作用,展現「烈火金剛」精神,促進經濟多元發展。
一國兩制保障港澳繁榮穩定,體現中國智慧,貢獻人類社會。它並非僅限於中國,其和平包容精神有助化解國際爭端,強化國家治理,值得全球借鑑。港澳應展現制度自信,積極推廣一國兩制,駁斥國際間的惡意抹黑。
習近平最近在演說中把澳門形容為中央的「掌上明珠」,在香港頗引起羡慕及對香港自身的恨鐵不成鋼。記憶所及,其實中央也曾把香港形容為「掌上明珠」,港人毋須失落。
說到底,香港的魅力何在──國人會以怎樣的香港為傲?我相信不是一個造作、生硬、複製內地城市的香港。曾在寧波看到其口號:「在寧波,看見文明中國。」香港呢?應勇當自由之都。
在澳門回歸25周年之際,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了重要講話,全面總結了「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與實踐經驗,並對香港和澳門的未來發展提出了重要指導意見。
國家主席習近平表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是最重要的,從而實現核心的全面管治。這也意味着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原則不會改變。
北上消費成風,中港兩地價格嚴重脫節當然是主因,港人北上愈來愈方便亦起一定作用。一國兩制下,法治制度和金融制度是兩制最重要的體現。人才和資金往來,一國之內是交易費用是愈低愈好的。
香港與內地確實有很多不同,但不能以一國兩制為不能改變的藉口。小小的改動,諸如取消港鐵不合理收費、實施一地兩檢、港珠澳大橋金巴全面採用電動車等等,都可以降低有形的費用成本和無形的時間成本。
如果中央領導層授權香港在對外關係發揮更積極的作用,香港就必須增強特區的軟實力,例如香港在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中有更多參與。
非常渴望讓香港變得更好的強烈願望,對我而言,這是香港韌性最重要的動力之源。
近來兩岸社會互動的發展呈現出新的趨勢,台灣的國民黨元老一直扮演著重要的中介角色,而大陸方面則不僅僅以中華文化復興的概念作為訴求。
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使台海局勢愈加複雜。11月12至17日,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上,殲-20、殲-35A等尖端武器的展示,進一步加強了對台海各方的震懾。
如果說香港情懷、國家觀念、世界視野的三結合,是一國兩制下的香港,「全球華人流行金曲大匯演」呈獻就是三合一寶貴的香港價值。
習近平主席回信勉勵祖籍寧波的香港商界,以及隨後夏寶龍主任與香港特首李家超與工商界會面,對於香港特區政商關係的變化具有重大意義。
特朗普今重返白宮,旁邊盡為對華鷹派,只會給香港帶來更多麻煩。對未來變局的風險,要心中有數,被動待變不如主動出擊、變中求進。
李家超表示,香港是外向開放型經濟體,全球經濟、投資、社會環境不斷變遷,香港面對各種機遇和挑戰,但在一國兩制獨特優勢之下,香港的機遇大於挑戰。要把握機遇,我們必須看清方向,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
原全國人大常委、立法會前主席、勵進教育中心理事會主席范徐麗泰認為,香港回歸27年,近年來更深切感受到中央對香港的關心。一國兩制的實施更是重中之重,希望藉由這個舉世無雙的創舉,解決一些歷史遺留的問題。
在北京與澳門的關係方面,澳門行政長官對中央負責的責任已經牢固確立和制度化,在澳門獲得中央重新定位下,有必要在中國的開放進程和現代化進程中發揮「更好的作用」
雖然改革道路難免漫長曲折,但古今中外改革者為我們累積了豐富經驗。只要我們小心汲取,不但可避免重複歷史宿命,更可站在前人肩膀上看得更準、走得更遠。
由於靠近內地和印度這兩個主要的黃金消費市場,地理位置優越,香港在世界黃金進出口量位列前茅。本港的黃金交易量亦持續增加,過去十年金銀業貿易場的九九金成交額穩步上升,複合年增長率超過18%。
岑浩輝承諾會全面準確落實一國兩制方針,加快推進經濟多元發展,為民為澳恪盡職守,守護社會公平正義,團結帶領市民,政府要發揮引導作用、聽民意聚民力,讓市民更多幸福感。
如果岑浩輝的改革計劃順利實施,將可為澳門重新定位為一個特殊的多元文化、經濟均衡發展和高質量城市,並在未來幾年加速與大灣區進行更深層次的社會經濟融合,我給與這份政治綱領80分(滿分100分)。
作者:
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2024-10-04
國家發展與個人前途息息相關,國家日漸富強,生活不斷改善,人民才能提升幸福感,學習貫徹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具有迫切需要,也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功課。
張炳良教授表示,勇於改革的政府,需要爭取社會認受性、擁有逆向思考,與社會各界和公民社會緊密聯繫,才能有效動員各方資源,較能承受轉型帶來的陣痛。
縱使改革對大多數人有利,改革過程往往仍會招惹激烈反對,以致不少對社會大眾有利的改革容易胎死腹中。改革為何總是如此「惹火」?
從最近的中產移民潮,可看到美國價值對香港社會凝聚力的破壞。大中小教育,乃至社會教育,都受害於由大眾媒體、教育等傳播的失去應有社會制約的美式價值思想。美國社會已陷於解體趨向,香港不能不有所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