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首頁 教育 推廣閱讀的幾點思考

推廣閱讀的幾點思考

培養學生喜愛閱讀、樂於閱讀,是每一位為人師者應有之責。每一科、每個課題都可以有延伸閱讀。而圖書館主任擔當連繫人角色,定立主題,通過跨學科活動,推動書籍。

陳玉燕 作者: 陳玉燕
2022-05-06
教評心事

標籤: 回憶圖書館新冠疫情灼見原創灼見獨家行政主導閱讀電子閱讀
培養學生喜愛閱讀、樂於閱讀,是每一位為人師者的應有之責。(Shutterstock)
培養學生喜愛閱讀、樂於閱讀,是每一位為人師者的應有之責。(Shutterstock)

成長於匱乏的年代,生活所需,捉襟見肘,購買課外書,可說極其奢侈。父母是勞動階層,粗識文字,既非書香之家,閱讀這個愛好是怎樣形成的呢?細想之下,閱讀的啟蒙,是來自小學的語文老師。老師是典型的嚴師,要求同學每周看一本課外書──在指定的課堂,把借來的書放在桌上,老師手持戒尺,在課室座位行列間踱步,戒尺一揮,點中你桌上的書,你就得站起來向全班同學分享閱讀心得。

從快活投入慢活空間

回想起來,心中仍有點發毛,但為完成任務,那些放學後與同學一起期待圖書車每周一訪,以至見證小區第一所公共圖書開幕的青葱歲月,還是成長記憶中的美好片段。隨着圖書館大門打開,展現了一個無垠的世界,就這樣,閱讀不再是老師給予的任務,漸而為生活習慣,現在更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開卷有益,閱讀的重要,毋庸置疑。現在社會相對富裕,課外書不再是奢侈品。為了子女可以培養閱讀習慣,家長願意花金錢、時間、心力,教育政策也一直把「閱讀」放在關注事項,但如何把學子從眾多的光影娛樂、強調「快」活的世界,拉進投入「慢」活的個人空間,建立閱讀習慣及興趣,着實也非易事。投身教育至今,從語文教師到學校管理,總結了幾點在學校推廣閱讀的反思,或可與同行互勉。

如何把學子從強調「快」活的世界,拉進投入「慢」活的個人空間,着實非易事。(Shutterstock)

孤單的圖書館主任?

圖書館主任在學校是一個獨特而重要的角色,肩負起學校推廣閱讀的責任,得其人而任之,當然重要。然孤掌難鳴,就算再加上圖書館助理,也難動員全校的力量推動閱讀文化。很多學校設立閱讀組,委任語文老師,與圖書館主任一起統籌全年計劃。

多年前,與學校圖書館主任一起探討,決定逆向思維,將以往行政主導、由上而下的推動閱讀方式,改為由下而上的氛圍,在教師群中建立閱讀社群,然後影響學生,建構氛圍。由此,閱讀組不再是行政崗位,開始時由圖書館主任邀請成員,至今天老師主動加入的一個群體。

閱讀組成為一個老師分享閱讀經驗,互相激發推動閱讀策略的組織。成員之間因興趣聚結,建立了工作以外的共同話題,建立了通訊群組,經常分享閱讀經驗及心得,也適時提供推廣閱讀的點子。「老師是課外書的最佳代言人,只要老師在課堂上說一下,小息午膳就有同學來借書!」圖書館主任如是說。閱讀推廣小組,成為圖書館主任的支點,閱讀的氛圍,如漣漪,由老師開始,層層盪開。

推廣閱讀只是語文科老師的責任?

說到推廣閱讀,語文老師當然責無旁貸。然而,培養學生喜愛閱讀、樂於閱讀,個人認為是每一位為人師者都應有之責。試想想,每一科都有經典,每個課題都可以有延伸閱讀;任教科學的老師,喜愛讀的或許是文學名著;教授語文的,個人愛讀的或與語文無關。因之,在學校推廣閱讀,竊以為應打破固有思維,任何科目都應該推廣閱讀、任何老師都可以是閱讀推手。

數年前,服務學校將推廣閱讀列在當年關注事項,啟動各科思考及檢視推廣策略。為免「推廣閱讀」變成各科都要做閱讀報告而引來的反效果,強調應思考文字以外呈現閱讀成效的方式。通過科主任會議,教職員會議邀請不同科目分享,點子紛陳,同儕相互學習。幾年而下,推廣閱讀變成各科的日常。

然要蔚然成風,須製造協同效應,推動跨學科閱讀是其中一個面向。圖書館主任擔當連繫人角色,定立主題,通過跨學科活動,推動書籍。多年來,我們利用學生午膳後的短短半小時,策劃不少跨學科閱讀活動,如歷史、英文、物理一起談的戰爭與兵器;中文與家政科合作介紹蘇東坡生平,兼談東坡肉烹調法,同場一起品嘗東坡肉;中文與生物科對談基因、談文學中的昆蟲……活動間趣味盎然,活動後相關的圖書借閱量上升。通過有機的組織,讓學生明白,知識是跨閱學科的。

老師之間經常分享閱讀經驗及心得,也適時提供推廣閱讀的點子,對於推動校園閱讀風氣十分重要。(Shutterstock)

不要忽視「造境」的重要性

學校教育,不離身教、言教與境教。推廣閱讀,環境的設置也非常重要,所謂「造境」,就是營造一個宜於閱讀的環境及氛圍。傳統學校的圖書館談不上設計,閉上眼想像,都可能有個固有且類近的印象。

近年不少學校都銳意打破圖書館過時的型象,願意投放資源,於是新式圖書館設計五花八門,的確也予人煥然一新之感,對吸引學生駐足逗留,起重要作用。服務學校創校之初,已重視圖書館的環境設置,從書架的擺設、空間的運用……在當時而言,已屬非一般的設計。身處其中,既有大型書店的特色,亦有家的感覺,圖書館成為同學喜愛流連的地方。

年前與圖書館主任思考,學校走過20年,圖書館哪方面可以推陳出新呢?最後我們決定為圖書大變身。是次我們以簡約、通透為主調,善用空間、燈光,營造一種品味及格調。變身後的圖書館,一如以往,深受師生歡迎。現在置身館內,仿如身處一高級餐廳,同學都說很「chill」,而等待他們的將是一場場閱讀的盛宴。

計劃在計劃之外

相信每所學校每年都有推廣閱讀的恆常計劃,但個人認為計劃以外的「計劃」,有時來得更有成效。記得某年莫言取得諾貝爾文學獎,楊絳先生、余光中先生先後離逝,我們即時辦活動──早會、周會分享、誦讀篇章、書展,配合社會新聞消息的共鳴效應,別具感染力。

某陣子,電視劇《延禧攻略》火紅,圖書館即時與中史科合辦「宮廷探秘」講座,座無虛設。還有活動要吸引學生,每要花點心思,特別要製造驚喜。回想多年來,圖書館為同學創造不少驚喜,例如在圖書館舉行午間音樂會、變身為《愛麗絲夢遊仙境》的魔法世界、《哈利波特》小說的經典場景……有時是實驗室、音樂室、視藝室…….在環境及活動的陶染下,那些在圖書館某個角落早已封塵的圖書,得以曝光,並推送到學生眼前。活動之後,相關書籍多被同學借去。

疫情之下放特別假期,也在計劃以外。於是,我們向同學推介電子閱讀,協助同學申請電子閱讀圖書證,特別建議同學善用公共圖書館豐富而多姿的線上資源。疫情持續兩年,未能外遊,同學對外交流相對減少。我們利用線上會議,組織同學與內地姐妹學校於「世界閱讀日」以「閱讀經典」為題深度交流,又與台灣及香港4所學校,舉行線上新詩討論會。疫情之中,閱讀、分享,得以延續。

近年不少學校都銳意打破圖書館過時的型象,願意投放資源。(風采中學圖書館圖片)

一本書的力量

記得唸大學時,有着很多與閱讀有關的珍貴回憶,其中一個是大學所屬書院舉行畢業禮那天,每位畢業生都獲贈一本書──《聖經》。翻開書扉,首頁寫着我的名子,畢業的年份。本身並無宗教信仰,但小書一直放在床頭,睡前或偶翻一兩頁,不單成為習慣,也成為畢業多年後與大學連繫的一根線。

某次與圖書館主任「腦力激盪」,決定效法前賢,開始送贈畢業生一本書。於是送什麼書,成為每年的任務。書選好了,送到我眼前,於是我在每本書首頁,寫上畢業生的名字、日期,貼上由校友或同學設計的藏書票,在畢業禮當天,為同學送上祝福。

我們的校徽是一本書張開的設計,重視閱讀,實在其來有自。送一本書,相信書中智慧可助同學走過人生順逆。送一本書,撒下喜愛閱讀、終身學習的種子,就如當年我在小學老師的啟迪下,開啟了閱讀的大門,從此世界不一樣,生命也不再一樣。

更多精采文章

  • 為什麼我會愛閱讀為什麼我會愛閱讀
  • 略談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略談建立健康生活方式
  • 閱讀這件「小事」閱讀這件「小事」
  • 疫情後提問技巧的復修疫情後提問技巧的復修
  • 融合藝術的創新嘗試──《融合貳》展覽有感融合藝術的創新嘗試──《融合貳》展覽有感

  • 疫情下的視像會議
  • 中國的教育改革——書法列入中、小學課程
  • 電子學習會取代真實課堂嗎

陳玉燕

香港中文大學文學士、教育碩士、文學碩士,主修中文。現任風采中學校長、教育評議會副主席、香港教師及校長專業發展委員會委員、香港公共圖書館諮詢委員會委員、課程發展議會─香港考試及評核局中國語文教育委員會委員。長期關注課程發展、課程組織等議題。對中國語文課程發展、教學方法、閱讀推廣等亦具心得,常獲邀擔任課程詮釋、課程設計、閱讀推廣等教師講座及工作坊演講嘉賓。
View all posts
標籤: 回憶圖書館新冠疫情灼見原創灼見獨家行政主導閱讀電子閱讀
申請成為灼見名家基本會員,免費收取電子報
同意灼見名家會員服務條款及細則
Please login to join discussion

編輯精選

梁家傑表示,公民黨劃上句點,是因為「沒有人肯接任主席、沒有人肯接任執委」,亦無從籌款,因此很難繼續。(梁家傑Facebook)
灼見報道

創黨16年 公民黨宣布自願清盤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5-28
左起: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教授黃至生教授、中大醫學院院長兼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主任陳家亮教授,以及中大醫學院裘槎醫學科學教授、香港微生物菌群創新中心總監黃秀娟教授。(主辦方提供)
灼見報道

中大醫學院證實改善腸道微生態 有效紓緩新冠後遺症

作者: 編輯精選
2023-05-23
協助傳統製造業利用創新科技升級轉型,實現智能化先進製造。(Shutterstock)
灼見創科

從研發到製造 推動新型工業化

作者: 香港科技園公司
2023-05-23
佛山市一家開發氫能燃料技術的企業來港考察,與本地能源科技及政商各界會面交流。
灼見報道

佛山氫能企業冀落戶香港 為灣區綠色航運作出貢獻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5-23
任景信認為,無論是對環境、社會及管治(ESG)或是碳排放,數據聯通絕對有好處。
灼見專訪

數碼港行政總裁任景信:碳數據處理應用增加 綠色科技成資本新寵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5-22

影片

  • 資深傳媒人張圭陽:敘利亞歷經天災、內戰如何重建? 美國制裁下的文明古國新面貌
  • 黃錦輝教授:G7計劃把北約亞洲化會否得逞?王毅與沙利文會晤能夠改善中美關係?
  • 數碼港CEO任景信:綠色科技如何成為資本新寵、年輕人鍾情的事業?企業怎樣發掘碳數據商機?
  • 資深傳媒人張圭陽:阿富汗、敘利亞為什麼是輸出難民最多的國家?揭開塔利班政權神秘面紗
  • 葉問外甥盧文錦師傅:葉問如何智鬥軍閥排長?怎樣三招擊敗日本憲兵教頭?有沒有做過國民黨特務?
  • 太古集團唐偉邦:屋頂耕種,也是可持續發展?今日廢棄之物,是明日可用資源?
  • 曾繁光醫生:社交焦慮症是怎樣形成的? 用什麼方法克服與治療?
  • G20綠色金融推手馬駿博士:推動雙碳要年花16萬億元,錢從何來?歐盟徵碳稅,劫貧濟富?
  • 雷鼎鳴:白宮把美元武器化怎樣害人害己? 全球多國去美元化將有什麼災難後果?
  • 全球高等教育有何值得相互借鑑之處?全球化下的大學面臨哪些困境與危機?──郭位教授大問於市與全球頂尖校長對話系列總結
Currently Playing

熱門文章

  • 宿世的善根宿世的善根 常霖法師
  • SEN:教育界最核心的挑戰SEN:教育界最核心的挑戰 陳家偉
  • 西安峰會西安峰會 陳文鴻
  • 小學五年級是關鍵的一年小學五年級是關鍵的一年 陳家偉
  • 蘭遊世界——東南歐系列之希臘下篇蘭遊世界——東南歐系列之希臘下篇 朱劍虹
  • 由中國出口變化看未來由中國出口變化看未來 張建雄
  • 數碼港行政總裁任景信:碳數據處理應用增加  綠色科技成資本新寵數碼港行政總裁任景信:碳數據處理應用增加 綠色科技成資本新寵 本社編輯部
  • 博文約禮的三種體驗博文約禮的三種體驗 潘銘基
  • 21世紀兩個最重要組織:金磚和上合21世紀兩個最重要組織:金磚和上合 張建雄
  • 一個社會要容得下幽默一個社會要容得下幽默 陳景祥
  • 中大醫學院證實改善腸道微生態 有效紓緩新冠後遺症中大醫學院證實改善腸道微生態 有效紓緩新冠後遺症 編輯精選
  • 28歲《長津湖》國際作曲家Elliot Leung(梁皓一) :「成功有跡可循,香港人做嘢同外面有乜唔同?」28歲《長津湖》國際作曲家Elliot Leung(梁皓一) :「成功有跡可循,香港人做嘢同外面有乜唔同?」 李偉民
  • 佛山氫能企業冀落戶香港   為灣區綠色航運作出貢獻佛山氫能企業冀落戶香港 為灣區綠色航運作出貢獻 本社編輯部
  • 柯文哲或侯友宜會贏得2024年台灣總統大選嗎?柯文哲或侯友宜會贏得2024年台灣總統大選嗎? 盧兆興
  • 逢危須棄逢危須棄 吳家豪
  • 小紅書勝IG小紅書勝IG 項明生
  • 從研發到製造 推動新型工業化從研發到製造 推動新型工業化 香港科技園公司
  • 從吳越國「納土歸宋」看兩岸統一趨勢從吳越國「納土歸宋」看兩岸統一趨勢 關品方
  • 史上最賺錢的單筆投資史上最賺錢的單筆投資 艾雲豪
  • 移民專家的人生多元選擇移民專家的人生多元選擇 張灼祥

推薦作家

  • 阮紀宏
  • 張灼祥
  • 廖書蘭
  • 列家誠
  • 謝祖墀
  • 周延
  • 張建雄
  • 鄭家寶
  • 羅祥國
  • 溫志倫
  • 張宗永
  • 陳家偉

承印人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聯絡我們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追蹤我們的社交平台

會員訂閱「灼見名家」電子報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All fields are required. Log In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