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俊恩:文憑考試有善可陳,因材施教有跡可尋
文憑考試作為應試教育的一員,是現實社會追求形式主義的副產品。學子自幼便於成人設定的規則內學習,文憑考試只是社會諸多挑戰之一,掌握考試系統便等於掌握別人設立的生存系統。
文憑考試作為應試教育的一員,是現實社會追求形式主義的副產品。學子自幼便於成人設定的規則內學習,文憑考試只是社會諸多挑戰之一,掌握考試系統便等於掌握別人設立的生存系統。
李家超的政綱有遠見而且準確地應對了2019年動盪的社會經濟根源。他任命的司長、副司長和政治助理將如何與現有公務員合作,實現四大政綱,這從客觀的角度來看是必要的和可取的,但成效仍有待觀察。
兩大事件無疑正在改變我們生活的世界,那就是新冠疫情和俄烏戰爭。正在上海發生的「封城」在一些人看來,是壓垮過去幾十年全球化的最後一根稻草,而俄烏戰爭則在改變世界格局,「一球兩制」更加明顯。
本地疫情反覆,限聚令時鬆時緊,經營者「今日唔知明日事」,根本無法正常營運。前景不明是營商大忌,現在疫情失控、確診個案急升,香港其實已陷入一場疫症危機,但政府似乎束手無策。
港人期望問責官員和政黨既要互相支持,也要互相制衡,不可以為了達成政治默契而建立起人身依附關係。這現象積重難返,最突出就表現在土地、權力和資本互相掩護的三角關係,長期如此,成為深層次矛盾,糾纏不清難解。
今年是兒童發展配對基金連續第12年舉辦「聖誕頌歌節」,60多隊由官、商、民各界組成的頌歌隊在12月11至25日期間,在香港不同地點頌歌,為市民送上祝福,希望喚起大眾對香港基層下代的關注。
全球化迅速連結世界,其實是各國開放和自信、平等與尊重的產物。我們如何開放國界,敞開心扉,學習新的東西,尊重不同的文明,平等對待與自己不同的他者,在這樣一個衝突的時代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在這個失序和失衡的時代,如果我們聚焦於平衡,其實不需要刻意再去追求什麼樣的模式,而應該關注這個模式本身是不是真的能夠給我們每一個人帶來自由,能不能讓每一個人參與到我們的政治生活與經濟生活之中。
日前政府公布貧窮着重的是宣揚政府扶貧的力度,所以市民只知道政府幫助了110萬市民脫貧,但他們為什麼生活在貧窮線之下?政府的脫貧措施又能否令他們以後不再生活在貧窮線之下?這些都不能從《報告》中找到答案。
中大前校長、經濟學講座教授劉遵義在中大大灣區論壇上回顧中大(深圳)的成立過程,認為中大可以為大灣區增加學位供應,達到研究同質化,促進大灣區繼續發展和經濟一體化。
不少聲音認為《施政報告》是林鄭競逐連任的功課。立法會前主席曾鈺成指出,施政報告能配合國家發展政策,為香港前路鋪墊,是值得讚賞的。另一方面,香港貧富懸殊,堅尼系數屢創新高,未見解決方案,實在令人失望。
北京娛樂界「飯局亂象」、娘炮和小鮮肉事件,受到老毛左「炮轟」,大款馬雲,影星趙薇、鄭爽被重罰,引起民企(私企)焦慮。號稱「老娘舅」的高幹出面打招呼:對民企的政策不變,不會再來「殺」(劫)富濟貧。
香港三大支柱行業僱員流失的比率,並未由香港作為先進經濟體所應致力發展的高科技知識密集行業補上,反而像眾多西方國家一樣,落入收入較低的服務業之中,尤其是零售和個人服務。
中央提出共同富裕政策引起外界關注。中原集團主席施永青指出,中國出現貧富懸殊、社會內需不足,中央希望經濟得益讓人人分享,並汲取資本主義的經驗教訓。
前任政府以地產商是最大的納稅人,因此也接受了商業由商人運作的錯誤概念,因為商人要謀取最大利益是天公地義之事,結果一定是大資本家有先天優勢,打勝小資本家,小資本家又勝於一般創業人士。
香港津貼中學議會主席潘淑嫻表示,新型冠狀病毒肆虐全球,教育出現新常態。「停課不停學」,讓全港師生進入了網絡課堂世界裏面。
香港的經濟自由指數連續25年名列第一,今年首次跌至第二。但另一個全球第一,香港肯定確保不失:在全球所有人均GDP不少於兩萬美元的國家和地區中,香港的堅尼系數稱冠。
梁錦松、鄧希煒指出,中美博弈本可為香港帶來更多機遇 ,促使不少生活在美國及內地的人才轉到香港發展,但近期香港的局勢卻可能令他們卻步。
香港大學經濟學講座教授王于漸認為,香港今天遇到問題不是房屋問題,而是貧富懸殊的問題;這不是供應問題,而是購買資金不足的問題。
我發現政府似乎有意分心去處理一些結構性的民生問題,希望這些問題處理好之後,就可以減少暴亂的原動力。政府想着手處理的問題,一個是貧富懸殊問題,一個是年輕人的置業問題。
環顧全球各地,貧富懸殊惡化不是香港獨有,樓價高昂亦是不少大城市的寫照,我們卻不見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社會有如此嚴重的撕裂。在一國兩制下,香港的貧富懸殊和樓價高昂理應是香港政府自身的問題。
要有一個長期穩定的環境讓經濟發展,政府要令其人民生活上感到滿足快樂。近日的百萬人遊行示威和暴力衝擊立法會,都是社會對管治不滿,向當權者提出一次又一次的警號。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contact@master-insight.com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