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 Jan 03 2025 23:59:59

葉秀亮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經濟系前副教授,退休後任職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亞洲競爭力研究所高級研究顧問、香港中文大學和浸會大學經濟系兼職講師,以及新加坡一家上市公司兼職經濟及投資顧問。此外,葉博士曾在香港金融管理局、中銀香港的港澳管理處和東亞銀行任職,具有豐富的中央銀行、金融和財經經驗,並在倫敦經濟學院獲取經濟學碩士和博士學位。過去40多年,葉博士一直醉心於經濟政策鑽研心得,是2005-07年中國匯制改革的原建議者、香港聯匯制的專家學者,以及新加坡匯率金融制度和匯率政策的權威專家,並經常就亞洲房市、股市和金融風暴問題發表研究成果 。聯絡電郵:aslyip@ntu.edu.sg

香港樓價超調幅度、災後衰退和全面性金融風暴的風險
作者:葉秀亮2025-01-08
香港必須汲取教訓,在災後全面檢討今次和1997年至2003年的樓市泡沫爆破的底因和探討解決之道,否則香港日後仍將逃不出「樓價再暴漲─>泡沫再爆破─>樓價再暴漲…」的慘痛輪迴。
提振中國經濟的強力精準貨幣政策系列
作者:葉秀亮2024-07-12
保交樓資金缺口可能達數萬億元,地方政府根本無足夠資金完成餘下保交樓任務。最佳和最無痛的解法,是央行通過印鈔提供保交樓所需資金,避免問題繼續拖傷經濟,引發更多惡性循環,甚至社會及政治不穩。
三中全會前的房市「去庫存」優化建議
作者:葉秀亮2024-07-09
推出高品質的夾心房有助於保持全國房屋質量,並吸引更多家庭申購,從而增加地方政府的收入,提供充足的財政支持以完成「去庫存」和提供價格合理的公營房屋的目標。
美國通脹和利率走勢的正確分析及影響
作者:葉秀亮2024-05-14
未來的累積降息幅度,點陣圖約2.75%的累降幅度,應是較靠譜估計。企業和投資者勿奢望重回零利率時代,更需準備其資金成本會在較長時間維持高企,然後才慢慢回落,高槓桿和過度樂觀或意味其未必過到現在的難關。
能使中國經濟和股市續步回䁔的政策建議
作者:葉秀亮2024-04-10
若不封好資本外逃漏洞,一旦出現2022至2023年美國大幅加息,或日後可能的台海或中美衝突等重大壞消息,將造成大量資本外逃,及人民幣與A股互相拉扯向下所造成的金融告急和經濟不穩。
突破中國宏觀經濟困局的政策建議
作者:葉秀亮2024-04-03
由於夾心房需求甚大,中央政府亦可以其龐大利潤分成,成立一個持有海外資產的穩定經濟及金融基金,以便日後出現經濟、金融或匯率機時,可將其所持海外資產調回以收「勤王」之效。
封好金融隱患 攸關中國前路
作者:葉秀亮2024-03-27
中美貿易戰期間,龐大的資本外逃又再引發人民幣急挫。解決方法就有兩個,其一是從源頭着手,消除壞消息。中美貿易戰後人民幣和A股重新回穩,其實就是因為習主席與美國時任總統特朗普達成停止貿易戰的協議。
香港樓市形勢和一些政策建議
作者:葉秀亮2024-03-05
筆者同意現在不宜開徵一些會削弱經濟景氣的稅種,但宜在最近的輸入外勞新政中加入「外勞稅」,一方面以此稅確保本地勞工有優先就業機會,另一方面以此稅增加財政收入。
財政預算案2024|財政預算應全面撤辣還是減辣?
作者:葉秀亮2024-02-27
筆者只想在此以專家身份指出,不同程度的減辣和全面撤辣,將可能造成如下不同結果,政府可以此選擇最有利市民、經濟和政府的選項。
樓市何時「全面撤辣」 利弊分析
作者:葉秀亮2024-02-20
現時或在樓價累跌四成前全面撤辣,將不足以吸引足夠的撈底和惜售;由於港府已無招守險,樓價將會如過往論述般,超跌75%或以上才可止跌回穩。
未來數年香港樓價、銀行業和經濟前景
作者:葉秀亮2023-11-08
一旦出現「樓價續跌心理預期」,長期物業投資者、真正置業者和炒家的房屋需求將快速消失;一些聰明的發展商見形勢不對,也會帶頭劈價,繼而引發其他發展商跟隨劈價去庫存。
香港匯率制度B計劃的最佳選項
作者:葉秀亮2023-10-25
在香港處於內部平衡時,維持港元兌一籃子貨幣的慣常緩慢升值,將可自動使其價格競爭力免受美元和人民幣大上大落影響;但在環球和香港出現衰退、經濟過熱或通脹上升時,則可用匯率政策減低這些變動對香港經濟的影響。
香港樓價的推算跌幅和最佳撤辣時機
作者:葉秀亮2023-10-18
須指出的是,此泡沫爆破之禍,始終是源於地產商群將樓價以一波又一波形式,推升至現今連地產商群都托不住的極限(若非近期利率急升,相信樓市泡沫和泡沫爆破後的傷害會更大) 。
新加坡經驗對香港外勞新政有什麼啟示?
作者:葉秀亮2023-07-25
香港推出新的輸入外勞政策,到底成效如何?筆者於本文先討論新加坡輸入外勞政策的經驗和啟示,繼而以之協助分析香港近日的外勞新政及長遠應走方向。
香港長遠公營房屋政策應以「居屋為主、公屋為輔」
作者:葉秀亮2023-07-18
已故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先生說過,應盡量滿足市民擁有一個價錢合理的自置居所,這不但使市民感到「安居」,也從而專注「樂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