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 Jan 03 2025 23:59:59

名家觀點

周永新:市面轉趨熱鬧  消費仍待振興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5-01-21
周永新表示,從平日經過主要的商業區,如銅鑼灣、中上環、油尖旺時,發現過去半年空置舖位數目略減,街上行人的數目也增多了。不過入夜之後,「往日燈火通明的情况似乎已成過去」,而旺區仍有不少倒閉的店舖。
呂大樂:領袖重複單向唱好  市民卻感「等運到」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5-01-20
呂大樂指如政府不斷單向唱好,市民只會覺得這個政府望天打卦,難以爭取民心。過去三至四個月,大眾議題由施政新項目轉到公共財政管理未夠妥善,民情迅速逆轉,「特區政府領導全無招架之力」。
袁美儀:機場三跑與發展國際物流中心
作者:編輯精選2025-01-16
硬件可以抄襲,但軟件不可以。我們的優勢就是香港人靈活處事、高效率、應變能力高。另外法規是一國兩制特色,保護持份者公平公正,具競爭力。
黃煥忠教授:香港農業與城鄉可持續發展
作者:編輯精選2025-01-09
今次農業優先區的規劃方向絕對正確,讓香港的農業走向規模化、現代化和規劃化。但美中不足之處是部分現耕的農場並未能納入農業優先區。
蔡敏志教授:培養年輕人對藝術興趣
作者:編輯精選2025-01-02
如果你希望在演藝世界追夢,我鼓勵你堅持無畏和創新的精神,並以善良和同情心超越一切;善良並不是弱點;它的力量常被低估,而這一切將會成為你強大的力量和後盾。
發展社區藥房與基層醫療
作者:編輯精選2024-12-19
最近,許多人問我,作為專門研究醫療大數據的教授,為什麼會在香港大學醫學院設立社區藥房呢?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關乎我在教育方面的核心價值。
容德敏:生死教育與培養青少年正向思維
作者:編輯精選2024-12-12
既然無法避免死亡,便應該提早給予學生正確引導。可惜學校的人力和資源不足,老師也不善於教授生死題目。加上議題不受社會重視,政府及其他機構的相關資助甚少。
貿易戰升級 倒逼中國轉換增長模式
作者:編輯精選2024-12-11
中國需要進一步將經濟增長的引擎從出口切換到國內消費。中國有足夠政策工具來提高經濟增長速度,提振信心和扭轉市場預期需要振聾發聵的非常政策之舉,穩定了樓市和股市,就可以釋放強大的居民購買力。
銀髮市場大有可為? 周永新:香港長者消費能力有限 鼓勵業界推實用產品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12-05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周永新在《明報》撰文表示,銀髮經濟並非新事物,唯多年仍然未有成型,為商界提供額外商機,皆因長者消費能力有限,並提出五大範疇供促進銀髮經濟工作組考慮。
應對貿易戰升級之策
作者:編輯精選2024-12-05
中國需要進一步將經濟增長的引擎從出口切換到國內消費。中國有足夠政策工具來提高經濟增長速度,提振信心和扭轉市場預期需要振聾發聵的非常政策之舉,穩定了樓市和股市,就可以釋放強大的居民購買力。
劉永松教授:運動仲裁的發展與機遇
作者:編輯精選2024-12-05
最近,香港掀起了運動產業發展的討論。香港這幾年的運動發展已進入新的世代,自2021年開始,香港在不同運動項目上的成績,無論是在亞運、奧運、殘奧、世界錦標賽還是亞洲錦標賽,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莫言訪港:慈善在於愛心 彰顯善是文學應有之義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12-04
莫言認為彰顯「善」肯定是文學命題的應有之義,「我想是有了文學以來的一個基本原理」。儘管有作品毫不留情的揭露人性黑暗的一面,但目的還是要彰顯善的力量,「善終究要戰勝惡」。
周永新籲正視觀念分歧 尋求縮窄彼此距離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11-21
周永新教授日前在《明報》撰文,呼籲政府要正視不同市民之間的觀念差異,尋求縮窄彼此的距離,這樣才不至妨礙社會的發展和改革,使香港踏上和諧和共融之路。
水志偉先生:盛事經濟的發展與潛力
作者:編輯精選2024-11-14
展望未來,希望政府、商界、學界及市民能夠攜手共建體育盛事之都,為本地運動員創造更多展示才華的舞台,帶動體育、經濟雙軌發展!
伍淦鴻博士:發展低空經濟的機遇與挑戰
作者:編輯精選2024-11-07
近年來,全球先進空中交通技術及國內低空經濟的科研成果逐漸獲得廣泛認可,相關產業逐漸成形並市場化。隨着遠程通訊技術、定位導航技術及自動化的進步,無人機的發展在近5年達到新的里程碑。
周永新:沒有貧窮線 也可以精準扶貧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11-07
周永新認為,長者貧窮問題錯綜複雜,政府說要「精準扶貧」就必須顧及長者各方面需要。
陳祖恒:實踐新型工業化與新質生產力
作者:編輯精選2024-10-31
香港企業長期面對人手不足、土地少、成本高的痛點。近年在全球市場激烈競爭下,不少企業面臨利潤擠壓的挑戰。同時,因為技術要求提升、生產成本增加以及關稅等影響,企業要面對全球供應鏈轉移的新挑戰。
呂大樂:勿用舊框架 看零售餐飲業轉型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10-25
花無百日好,是否從此香港就必須撐住每年5000、6000萬入境旅客人次,才可以繼續下去呢?不需要思考因應環境的轉變而調整?沒有需要全盤重新思考本港服務業如何找到生存與發展空間?
施政報告2024|周永新稱民生措施無驚喜但貼地 籲社會須有一場大辯論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10-24
周永新表示,香港經濟正在轉型,港人過去熟悉和積累的經驗「不是派不上用場,就是發揮空間有限」,所以要另闢蹊徑,如創新產業。認同一些學者的建議,社會必須來次大辯論,議題包括怎樣發展新產業,推動全民配合等。
黃銀中:照顧者好好愛自己
作者:編輯精選2024-10-24
在此寄語各位照顧者,只要您願意,社區上必定會有人與您同行,一同走照顧之路,社區上的各持份者只要手牽手,與照顧者並肩走,就可以一同建構照顧者友善社區。
程德智:認識及正視校園欺凌
作者:編輯精選2024-10-15
早於2017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從72個國家及地區、收集54萬名學生數據,了解學生的朋輩社交情況。受訪的5,000名香港學生中,有32%表示曾於一個月內多次被朋輩欺凌,情況的嚴重程度屬全球之冠。
郭志銳教授:如何預防與及早治療腦退化症
作者:編輯精選2024-10-08
隨着香港進入超級老齡化的階段,腦退化症的早期診斷與支援愈加重要。面對龐大的長者人口,賽馬會耆智園於去年啟動了「智康健」腦退化檢測及社區支援計劃。
廖迪生副教授:談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
作者:編輯精選2024-10-02
在中秋節前一個月,舞火龍的成員便要開始紮作67米長的「草龍」,由於龍身未有香火,所以稱為草龍。在3天活動的每一個晚上,數百名舞火龍健兒,將燃燒的香枝插在草龍身上,形成火龍。
張炳良:香港須重拾中介角色 政商界要解放思想 勿走入政治正確窄巷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10-02
張炳良教授表示,勇於改革的政府,需要爭取社會認受性、擁有逆向思考,與社會各界和公民社會緊密聯繫,才能有效動員各方資源,較能承受轉型帶來的陣痛。
高官揚言香港經濟好轉 呂大樂:不景氣是現實 市民陸續失去耐性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9-28
香港教育大學客席研究講座教授呂大樂在《明報》撰文表示,香港經濟不景氣,每隔兩三日便會聽到老店結業的消息,市民已陸續失去了等待的耐性。
香港變化大 周永新籲政府多解釋 消除市民困惑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9-27
周永新表示,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論述過於宏觀,而且內地的創科產業早已建立起來,香港卻仍在起步階段,怎樣配合國家的發展大局及在其中發揮所長?他建議,特區政府在有關宣傳時必須多作解釋,並且以具體事例說明。
周永新:《施政報告》防患未然 應重視市民憂慮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9-13
周永新表示,以往在《施政報告》發表前,都會提出一些改善民生福利的建議,但今次不同,因為市民目前的憂慮跟以往不一樣,所以他提出一些政府或需事前準備的應對辦法,以免被批評「後知後覺」。
中大醫學院容樹恒教授:巴黎奧運後,香港運動醫學發展
作者:編輯精選2024-08-29
每逢香港運動員在奧運及亞運等取得好成績,都會掀起一股運動熱潮,但香港的體育政策是否到位,對運動員的各種支援是否足夠,一直備受各界關注。
郭黎玉晶:實踐家長正向教育
作者:編輯精選2024-08-06
近年香港城市大學的正向教育研究室與多間中小學合作推行校本正向教育,取得不錯成效。中學生正值青春期,面臨許多生理、心理和社交上的轉變與挑戰,需要家長以不同方式提供適切支持。
劉啟漢教授:應對酷熱天氣
作者:編輯精選2024-07-23
世界氣象組織指出,2023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可能是過去10萬年中最熱的一年。在香港,天文台也記錄到2023年有史以來最熱的8月和夏季,許多人都在抱怨極端高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