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 Jul 26 2025 14:30:13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香港如何更吸引哈佛難民?

聯邦法官雖暫緩哈佛禁令,但恐慌早已蔓延至所有學生與家長群體。香港應把握此契機招攬人才,以頂尖師資、豐沛資源及有利研究環境,吸引這些學術菁英。
撰文:殷暉(香港恒生大學市場學系高級講師)

2025年4月,哈佛大學與特朗普政府的衝突急遽升級。白宮下達最後通牒,要求哈佛懲處校園抗議者、篩查國際學生是否「敵視美國價值觀」,並徹底改革領導層與招生政策。哈佛以違憲為由拒絕後,聯邦政府立即凍結22億美元撥款及合約,國土安全部之後更撤銷其大學招收國際學生的資格,使6800名外籍學生的學術前景陷入混沌。儘管聯邦法官暫緩禁令,恐慌早已蔓延至所有學生與家長群體。

香港五院校提出支援方案

中國籍的學生(包括香港)佔哈佛國際生20%。他們當然面臨艱難抉擇。是應該等待訴訟結果,還是儘早轉赴其他美國院校,又或是另覓海外出路?

香港教育局局長蔡若蓮迅速提出需要把握這招攬頂尖人才的契機,敦促本地大學支援這一批「流離」的哈佛學生。在48小時內,五所院校提出應對方案,部分更提供無條件錄取──此舉呼應政府吸納精英科學家與學者的戰略。目前僅香港科技大學宣布成功招收5名哈佛學生(或獲錄取者)。縱然並非所有6800名簽證學生均尋求出路,但若各大學招生辦公室能與院系協力滿足這些「哈佛難民」的需求,香港在此「市場」的份額仍有提升空間。

哈佛國際生俱為菁英中的菁英,他們不僅成績優異,更是未來科技與政策領域的領袖。
(Shutterstock)
 

全球爭搶學術難民

當然,香港並非他們的唯一選擇。很多國際頂尖大學,從倫敦到東京,皆在爭搶這批學術精英。關鍵在於:香港還能提供哪些無可取代的優勢?

哈佛國際生俱為菁英中的菁英。其錄取競爭激烈,篩選標準涵蓋學術成就、研究潛力與財務能力──以醫學院為例,學雜費逾11.3萬美元,遠超香港水平,簡單來說,這批學生不缺錢。這些學生不僅成績優異,更是未來科技與政策領域的領袖。對研究生而言,哈佛的吸引力在於其師資:諾貝爾獎得主、普立茲獎獲得者與具全球影響力的學者。哈佛博士生追求的不僅是學位,更是學術泰斗的指導。

頂尖師資是關鍵

我們應該問自己:哈佛學子為何選擇香港院校?不如讓我們從一名典型的研究生視角來分析。最理想情況自是什麼都不變,順利留在美國取得哈佛學位,但若需備選方案,他們將如何抉擇?排名固然是考量之一。既然哈佛在QS與《泰晤士高等教育》榜單穩居全球前五,這些學生極不可能接受世界排名較低的院校。因此,僅提供無條件錄取並不足夠,必須有其他高價值誘因。

Shutterstock
在追求頂尖學術成果的道路上,研究生仰賴資深導師的專業指導與人脈網絡。(Shutterstock)
 

於研究生而言,在頂尖學刊發表論文是關鍵成就指標。部分博士課程甚至要求博士生在畢業前發表一至兩篇與論文主題相關的論文方能授位。這意味着學生重視與論文導師的長期合作關係。對研究中途的學生而言,轉校可能需更換導師,先不要說能否找到願意接受自己的導師,就算能找到,新導師未必允許其延續原有研究主題。

在高度競爭的學術界,擁有資源豐沛、人脈廣泛的導師,能顯着提升發表頂刊論文的機會。此類關係並非不公偏袒,而是資深學者能憑藉其專業判斷,指導學生選擇頂刊青睞的研究主題,並協助突破嚴苛的同行評審門檻。這種師生互動,正是追求頂尖學術指導與專業網絡的研究生所重視的核心價值──而香港的大學在此領域具備獨特優勢。

以香港大學為例,根據斯坦福大學與Elsevier聯合發布的「全球頂尖2%科學家」名單,港大擁有370位上榜學者;中文大學亦有311名教授入列。這些學術巨星正是香港躍升全球學術重鎮的推手:彈丸之地竟孕育五所百強大學(港大、中大、科大、理大、城大),關鍵在於其師資的研究質量與發表策略。

此外,香港高等教育界普遍將頂尖同儕評審期刊論文,視為晉升與續約的必要條件。這種制度性要求,恰好為研究生創造理想環境──他們能追隨熟稔發表流程的導師,將研究提升至最高標準。

這些學者猶如學術皇冠上的明珠,若能與流離的哈佛學子配對,將成為吸引這批高素質「難民」的決定性因素。當然,頂尖學者挑選研究生的標準極嚴,但若香港政府與大學合作建立系統性配對機制,協助哈佛學生銜接論文指導關係,其吸引力將不可估量。

哈佛與特朗普政府的對峙,意外為香港提供提升學術地位的機遇。無條件錄取僅是起點,真正的磁吸力在於精英指導、研究網絡與長遠職業前景。若策略得宜,香港收穫的不僅是轉學生,更可能是未來的諾貝爾獎得主與產業先驅。

作者簡介:

殷暉,香港恒生大學市場學系高級講師,擁有逾30年專業及學術經驗,曾在港鐵公司、怡和集團、貿易發展局、香港總商會及皇家特許測量師學會擔任不同職務。1994年獲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商業學士,2011年獲香港浸會大學公司管治及董事學碩士。現任香港人力資源管理學會政策倡議及研究委員會聯席主席、《中國日報》(香港版)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