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 Jan 03 2025 23:59:59

周永新:財赤下如何改革公營房屋、醫療及福利政策?

周永新認為,若福利服務仍由政府承擔大部分財政經費,服務難望有實質改善。換言之,只有從制度上改革,才能夠徹底解决問題。
整理:鄭敏玲

今年《財政預算案》從發表到通過,並沒有得到市民太大關注。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周永新6月6日在《明報》撰文認為,原因在於預算案並無提出重大的財政改變,而且政府財赤日趨嚴峻,市民對於政府如何開源和節流難有具體意見。

近兩三年政府用於教育、衛生醫療和福利的經費,各項的每年支出皆超過1000億元,除此之外,公營房屋也涉及大量公帑支出,只是有關帳目沒有在預算案詳細列明。周認為當局應不至於大幅削減這些項目的支出,但若這些服務仍由政府承擔大部分財政經費,服務難望有實質改善。換言之,只有從制度上改革,才能夠徹底解决問題。

改革欲水到渠成 須經社會商討

至於如何考量,周永新提出了三個方向:

考量一:改革必須符合市民需要和切實可行。政策不能僅憑數據和理念的分析推行,必須掌握市民實際需要進行改革;

考量二:改革必須是政府和市民財力可以承擔。政策需要考量到社會啤梨型的階級結構,設想中下階層及基層市民對基本房屋、醫療、福利等服務的需要,並確保政府的預算足夠;

考量三:改革必須得到市民普遍認同和支持。周永新亦以2011年政府經過勞資雙方長時間拉扯談判後成功設立最低工資一事佐證,表示改革的水到渠成必須經過商討及社會的正向反饋。

衡量市民能力調整資助房屋供應

改革應採取的長短期措施,周永新就房屋、醫療和福利三方面分別列出三項方案。在公營房屋改革短期措施方面,第一:落實早前房委會提出的富戶政策調整方案,避免公屋資源被公屋住戶濫用;第二:取締不符合新例規定的劏房,協助受影響居民另覓適當公營或私營住屋;第三:降低輪候公屋時間,確保有需要人士有屋可居。

長期措施方面,第一:調查整合香港人口和經濟發展的數據,重新規劃公營房屋定位和需求;第二:衡量市民對出售資助房屋的經濟負擔能力,長遠調整出售資助房屋的供應和作用。第三:重新檢視政府對基層市民之住屋需要的承擔,再次規劃《長遠房屋策略》發展方向。 

反省公營醫療服務定位

另外,在公營醫療改革短期措施方面,第一:切實執行近期提出的公營醫療服務收費改革方案,保障經濟條件有限的病患亦能及時得到治療;第二:將2022年12月發表的《基層醫療健康藍圖》的推行提上日程,使基層醫療服務保障市民健康,加固第一道防線;第三:使私營醫療服務的收費更加透明,保障市民醫療權益。

長期措施層面,第一:反省公營醫療服務定位和對市民的承擔;第二:增強公私營醫療服務的合作及連結,分工保障市民健康;第三,分析市民收入與醫療支出的關係,研究集體醫療保險的可行性。  

探討政府與民間組織促進市民福祉的定位

最後,在公營福利改革短期措施方面,第一:擴展社會保障措施法定範圍和地區,推動大灣區養老;第二,增強支援照顧者,確保他們的身心健康;第三,查漏補缺社會福利範疇內各項為特殊需要而設立的補助金。

長期措施方面,第一:根據家庭制度近年出現的變化去制訂適合的支援措施;第二:反省公營福利定位和作用,增強市民的責任感;第三:探討政府與民間組織在促進市民福祉中的定位,共同建立充滿人文關懷的社區。 

善用科技 改革福利政策

周永新最後提出,在人工智能盛行的大趨勢中,政府應妥善利用科技,將人工智能及大數據應用在關於民生福利政策的改革措施上,雖不能代替人與人親身接觸的連結,卻能令從事社會和醫療工作人士事半功倍。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