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天卓

梁天卓

美國維克森林大學(Wake Forest University)經濟系副教授,香港中文大學經濟系前助理教授、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經濟3.0」作者。Facebook 專頁:http://www.facebook.com/economics3.0
據一些朋友所言,經過這幾年,內地商場變得又大又靚又乾淨,同時食物亦變得又平又正又好食。(Shutterstock)

回港度假有感

新冠疫情幾年後往事如煙,不少人對前事早已不計,我身邊就有些曾經政見十分「鮮明」的朋友,原來已經變成北上的常客!

從觀眾的角度看,由於廣告亦是收費的一種,這些YouTuber之間的價格競爭亦變得更加激烈。(Storyblocks)

從Patreon出現看KOL特色化

人在外國,生活枯燥,在教書研究湊仔外,YouTube可以說是我生活上僅有的娛樂之一。可能是因為大台倒下,市場碎片化,近年本地YouTube的內容可以說是百花齊放,KOL變得各有特色,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或許我們應反思,當今的KOL文化背後,究竟是供應還是需求主導。(Shutterstock)

KOL質素的供與求

KOL所提供的資訊,其實反映的是他們的聽眾或觀眾的期望和需求。他們所講的,不過是粉絲們想聽的。例如那條影片,在短短時間內已吸引過萬觀眾,這是否意味着觀眾偏好於只聽取片面之詞,而非深入了解事實的真相?

不過,從數據也可以觀察到,近兩年的「地積比」有所上升。這是否意味著政府在感受到樓價下跌的壓力後,開始考慮放鬆土地使用管制呢?(Shutterstock)

量化本地土地用途管制

由統計處的數據可以看到,近年來,香港的「地積比」一直在下跌,這可能意味着發展商在相同面積的土地上所能建設的樓面面積減少了。這一指標反映了政府對土地使用的管制愈發嚴格,從而可能導致新樓盤供應減少。

飲食業整體市場還有一段距離才能完全恢復。(Shutterstock)

從數據看香港夜市

對比食肆業,其他服務業面對更大的波折。旅遊業受到最大打擊,金融業(特別是金融市場及資產管理)則出現了反常的趨勢。

儘管世界各地的娛樂圈都有「男女同工同酬」的口號,但事實上,我們往往看到明顯的性別薪酬差距。(Shutterstock)

娛樂圈性別歧視的根源何在?

近期台灣娛樂圈掀起一場MeToo風暴,眾多藝人揭露長期被掩蓋的性別歧視問題。不僅如此,世界各地的娛樂圈也一直存在着明顯的性別薪酬差距。這些性別歧視的根源是什麼?

《波叔出城》當年備受爭議。(Disney Plus圖片)

小薯仔的暗黑宣傳法

英語有云:any publicity is good publicity。直譯就是「任何宣傳都是好宣傳」。言外之意是,即使是負面宣傳,也會增加產品的知名度,真是這樣嗎?

美國有幾個大州份的人口嚴重外流。(Shutterstock)

從美國經驗看搶人才

「搶企業」、「搶人才」當然不能只說不做。在政策層面上,特區到底可以如何「搶人才」?怎樣「搶企業」?美國近年州與州之間的「移民潮」可能可以為我們帶來一些啟示。

對不少父母或高中生來說,第三者提供額外資訊可以解決訊息不對稱,但排行榜真的反映實況嗎?(Shutterstock)

大學排名的尋租遊戲

各大學的排名除了是各大學生(以及畢業生)之間的牙骹戰之外,亦是大學高層的「交數」指標。聽聞本地某間很早就「深明此道」的大學本地人教授比率十分低,因為很多排行榜都將師資國際化比率列為排名因素之一。

小熊維尼的版權已在上年1月到期,衍生出不少二創作品。(Shutterstock)

二創維尼的版權經濟學

迪士尼不再延長版權,加上數碼化技術令二創不斷湧現,這似乎都在損害創作人創新的誘因,但近年的研究卻發現無論是從量還是從質看,無論是電影、音樂還是出版業的創作都沒有受到影響。

《奇異女俠玩救宇宙》橫掃今屆奧斯卡。圖示關家永和丹尼爾舒奈特上台接受最佳導演。(亞新社)

奧斯卡獎還值錢嗎?

與一般消費者經常接觸的產品不同,電影這體驗品是要消費者試過才知道是否喜歡,口碑尤其重要。由行內翹楚提名和投票選出的奧斯卡獎,還是保證中的保證嗎?

從數據上看,香港醫護不足幾乎是無可爭辯。(亞新社)

GPT醫生解決本地醫護不足問題

在討論人工智能對勞工市場影響時,不少人擔心各行各業打工仔都會大受影響。不過,同一時間科技進步亦令這些行業生產成本大為降低。這在人手長期不足的醫護界尤為明顯。

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的發達令大家都可以成為準專家。(Shutterstock)

學者信譽危機的背後

你們當中有多少人在看到新聞標題「哈佛學者發現XX會致癌」時就信到十足?不過如果要我估,這個「學者信任比率」在近年正不斷下降,背後有幾個可能的原因。

交友程式能否讓大家找回自己那一片獨一無二的人生拼圖?(Shutterstock)

在交友App裏揾First Love

在職場裏,大量研究都指,數碼經濟能夠大幅降低這些配對的成本,換言之打工仔能夠揾到完美筍工的機會率在數碼經濟下能夠大大提升。那麼數碼經濟能夠幫助大家尋找完美情人嗎?

港府選啟德作興建簡約公屋備受批評。(政府新聞處圖片)

啟德公屋的政治經濟學

從私樓業主的角度,無論是20年前的西九「四小龍」,還是今日的啟德私樓業主,他們為了自身利益反對政府在附近興建公屋實在無可厚非。

即使開關後本地確診數字上升,學校亦不應再停課。(Shutterstock)

莫因疫情再停課

有不少研究同時指出這幾年各國停課對學童學習進度有莫大影響,直接令他們失去幾年累積人力資本的機會。

內地政府一直都有資助和補貼各項工業的政策。(亞新社)

香港需要再工業化嗎?

近些年香港經濟發展增速減緩,有學者認爲政府應主動出擊,透過土地優惠,補貼等政策帶領本地實行再工業化。但是,再工業化的影響力和具體實施計劃還有待考察和研究。

今屆政府以「搶人才」為施政目標之一,圖為行政長官李家超。(亞新社)

「跟人走」的科研資助

特首李家超現在經常將「搶人才」掛在口邊,他會否考慮一下將本地大學的科研資助改革,令資助可以「跟人走」而不是「跟項目走」,從而吸引更多優質的科研人才,同時提高本地科研項目的素質?

這次樓市的熊市可能是一場「及時雨」。(亞新社)

移民潮下的損失規避

香港樓市正在經歷另一次熊市。執筆之時,中原指數最新報169.35點,創241周新低,重返4年前的水平。同一時間,本地樓市的交易量亦大跌,據報各大藍籌屋苑交投量正在大幅下降。

絕大部分父母都是經濟動物,生兒育女很多時都是他們「精密計算」下的產物。(Shutterstock)

疫情下生育率有跌無升

疫情之前,本地以及內地的生育率已在不斷下降。在動態清零仍是至高無上的目標的情況下,作者相信本地以及內地的生育率只會繼續下跌。

控煙官員不得不重視電子煙/加熱煙是傳統煙的替代品證據。(Shutterstock)

同為控煙開新篇

我希望新任特首能夠真正的以「實證為本」的態度,將成人煙草使用率列入政府的關鍵績效指標之一,與大家同為本地控煙開新篇。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日前在記者會公布,第二階段消費券發放的詳情。(亞新社)

誅心論的派錢成本

本來,上年政府派發電子消費券,又要與幾家儲值支付工具營辦商合作,某些又要分批發放,人均行政費已被拉高達84.7元。今年司長更多加了「意圖移民」這個審查關卡,又不知會令派錢的行政成本上拉高多少呢?

不少人發現原來這次演唱會內部門票竟佔高達七成,大罵官方「假仁假義」。(Mirror臉書圖片)

Mirror演唱會的捆綁銷售

Mirror開演唱會,七成門票屬內部認購。從經濟學角度看,可能只是捆綁銷售的一個變奏。讓贊助商優先獲得門票,亦可能是主辦單位透過演唱會,賺取巨額贊助費這種另類收入的一個方法。

公屋提前上樓計劃有用嗎?(Shutterstock)

公屋提前上樓無助解決土地問題

如何「強化政府治理能力」、「提升香港競爭力」以及「建立關愛社會」?候任特首似乎未有太多着墨。不過,他在土地及房屋供應方面如何「提速、提效、提量」就提出一些較具體的措施。

到底上海及內地整體的封城有多徹底?新冠肺炎疫情的管控有多嚴謹?(亞新社)

中國的封城指數

嚴謹的封控措施是否合乎成本效益?大家對清零政策對經濟的打擊相信都心裏有數,我在這裏就不提了。清零措施的效益呢?這要視乎它能救多少人命。

不少輕症病人都直接在網上自己尋找不同藥方。(Shutterstock)

醫療網上化的利與弊

學生挑戰老師權威或許可以增強學生的獨立思考,網民取笑KOL亦可能增進前者的批判思維,但如果是病人在網上自己尋找資料,然後懷疑醫生的專業判斷呢?

內地一些城市正邁向實施常態化免費新冠病毒核酸檢測。(Shutterstock)

常態化免費核酸檢測的成本效益

內地一些城市正邁向對新冠疫情實施常態化免費核酸檢測。根據野村估計,如果這種做法普遍推開,中央政府可能會付出相當於國內GDP 1.8%的代價。是否物有所值?這裏有兩點值得留意。

美國有政客提出向富人徵收財產稅。(Shutterstock)

左翼學者的學術誠信

法國左翼經濟學者皮卡迪的《21世紀資本論》獲左翼朋友和政客捧為「聖經」,以此提出向富人徵收財產稅,實行以「二次分配」來解決愈益嚴重的貧富懸殊問題。背後有什麼理論?能否站得住腳?

iOS 14令用戶更容易將手機以及手機內的Apps的追蹤功能關閉。(Shutterstock)

保護私隱成本2300億美元

蘋果最近宣布加入新的私隱措施。現在,超過八成的蘋果手機用戶都將手機以及手機內的Apps的追蹤功能關閉,這對依賴用戶私隱的Facebook簡直是晴天霹靂。

除非強制,政府只能提供更多有關數據,說服長者自願接種。(亞新社)

抗疫資訊應開誠布公

對於部分對政府或疫苗不信任,或還在猶豫是否接種疫苗的市民,除非政府現在硬性規定接種來「谷針」,否則政府只能提供更多有關數據來說服他們自願接種。

政府早前宣布目前有500億財政盈餘。(亞新社)

政府發財 利是逗來

既然政府仍然能透過地價收入、利得稅和印花稅錄得幾百億元的財政盈餘,陳茂波司長是否開倉濟民,再次派錢,向深受疫情困擾的香港人,每人派一封1萬元的大利是呢?

確診率在這個700萬人的城市約0.001%,但整個特區政府和700萬市民已嚴陣以待。(亞新社)

確診後有感

新冠疫情兩年,從疫苗面世前在家工作,網上上課,出入戴口罩,到疫苗面世後立刻打疫苗,打完一針再一針,上個月我和太太更打了第三針,基本上我們要做的個人防疫措施都做足。不過,我的大仔還是在上星期三確診了。

本地已進入第五波疫情,本港幼稚園及小學星期五起停課。(Shuttestock)

「不可以無打針上學」的成本

年輕人打針的個人邊際效益近乎零,他們本身因疫症而死亡的機會與交通意外的死亡率相若情況,加上停課對年輕人的各項成本,「不可以無打針上學」甚至停課的成本效益計算是如何得出來?

對評論員來說,譁眾取寵或者標題黨可能是其中一個出路。(亞新社)

新媒體下的評論新風格

在TikTok短片、其他社交媒體的「認真」評論中,我們都不時看到一些以認識什麼名人為榮或以X博自居的,以各種各樣譁眾取寵的標題黨來吸引眼球。這可能就是新媒體下的評論新風格吧。

本月的立法會選舉投票率備受關注。(亞新社)

投票率與公信力之間

單看過去四屆立法會選舉,數據似乎支持「若政府工作做得好、公信力高,民眾無強烈訴求選擇議員監督政府,投票率反而降低」這個說法。但未來有沒有改變?

楊潤雄早前在網誌發表文章指近來出現的「躺平主義」令人憂慮。(文灼峰攝)

理解躺平主義的背後

要「對症下藥,同心協力加強價值觀教育,扶持學生建立正向思維」的前提,就是要知道年輕人「躺平主義」出現背後的真正原因。否則,到時所謂的價值觀教育可能亦會適得其反。

目前安排外傭來港涉及不少繁複手續。(Shutterstock)

經濟復甦的絆腳石

在香港的「清零」政策下,安排外傭來港涉及不少繁複手續,以及其他隔離檢疫費用不斷上升,這會否成為本地在後疫情時代經濟復甦的一塊絆腳石?

國家想制止過度借貸的原意雖好,但若內地金融市場仍被各種反市場政策扭曲,恒大的個案仍會不斷出現。(Shutterstock)

恒大過度借貸的根源

《經濟學人》最近指出近年不少民營企業透過買入中小銀行股份來換取借貸的優待,報道更估計內地有接近兩成的民營銀行,與當地民企有密切關係,恒大只是冰山一角。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