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鼎鳴

雷鼎鳴

香港科技大學榮譽大學院士、經濟系榮休教授、嶺南大學中國經濟研究部榮譽總監、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芝加哥大學和明尼蘇達大學畢業。曾任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副院長等管理職務、北京大學訪問教授、大連工學院工業科技管理全國培訓中心美方教學團成員。雷氏除為全國港澳研究會、美國經濟學會在內四間學術機構會員外,也歷任27份國際專業經濟學報和劍橋大學出版社編輯顧問、委員或審稿員,包括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觀察》與芝加哥大學《人力資本學報》(Journal of Human Capital)。 雷氏亦為香港特區太平紳士、銅紫荊星章獲得者。歷任香港特區政府長遠房屋策略委員會、人口政策督導委員會、扶貧委員會等十多個諮詢架構或法定團體成員。他也是團結香港基金研究委員會、台灣陸委會的成員。榮獲第二屆全球傑出華人暨中華文學藝術家金龍獎、2008年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范克廉傑出教學獎。多篇論文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發表,其中四篇獲選入「經濟學關鍵性著作國際文獻館」,並著有《坐港觀天──從香港向外看經濟》、《用經濟學做眼睛》等13本書。另近年部分文章被編入《香港超越內耗》、《香港顔色密碼》等6本書內。
烏方受惑於美西方要加入北約,後果苦不堪言。(亞新社)

俄烏戰爭一周年的新局面

中國政府在俄烏戰爭一周年之際,發布了一份包含12點對於此戰爭的中國立場書。美國反應冷淡,甚至不認同,是意料中事,北約不理會俄的抗議,不斷東擴,背後推手便是美國。

中國經濟明年全年或只有6%左右的增長。(Shutterstock)

話說中國來年大勢

中國對外恢復通關是重要的一步。或許在開始階段,中國的企業家仍要修補或重建對外的商貿關係,但當今世界太需要中國價廉物美的商品,中國的貿易額總會持續向上。

近年各國之間關係緊張,衝突頻發。中國的外交政策一直是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shutterstock)

話說天下大勢

國與國之間有不同的利益,不同的國土與人民,若有利益衝突,可打起仗來,若有共同利益,也可合作。近年各國之間的角力愈發激烈,未來國際局勢將如何發展?

新加坡總是被視作香港的競爭對手。(Shutterstock)

與新加坡搶人才?

今年的《施政報告》中,特首李家超特意強調了吸引人才對香港目前狀況的重要性。新加坡被認爲是香港引進人才路上的主要競爭對手。這樣一個彈丸小國,為何值得我們特別注意呢?

回歸25年以來,經濟發展不斷被政治鬥爭所拖累。(Shutterstock)

25年香港政治的回顧

香港政治第一類參與者是香港的反對派;第二類參與者是中國官方;美國及部分西方國家是香港政治的第三種玩家;而不支持反對派發動的政治鬥爭的大量香港群眾,則可視為香港政治的第四種參與者。

不少歷史學家認為黑死病有助促成西方世界文藝復興及後來科學革命的出現。(Shutterstock)

疫情後可否有文藝復興?

我們若研讀黑死病的歷史,卻應另有領會。只是把注意力放在控制疫情上,不免太過被動,我們應有更積極的考慮,思考如何更積極地駕馭疫情所帶來的社會力量,從而引導世界向更美好的方向走。

下任特首起碼有6大任務要執行。(亞新社)

下任特首的人選與任務

美國忌憚中國的崛起,已是不爭的事實,必會在香港問題上老調重彈,失實報道甚或挑起矛盾,把香港變成美國涉台輿論戰中的助攻戰場。香港需要一個更有定力應付到腥風血雨的特首。

在戰爭狀態中,債主才是脆弱的一方。俄若運氣好,得可能比失還要大。(亞新社)

歐美對俄制裁是否有效?

世界大亂,大家打仗,對軍工集團有利,但今次制裁,光是股值已沒有了4萬億,而且此等制裁容易破壞全球供應鏈,金融動盪,美國隨時會陷入大衰退及大通脹,得不償失。

內地專家和技術人員2月17日來港協助抗疫,特首林鄭月娥(左)在深圳灣口岸迎接。(政府新聞網圖片)

抗疫戰爭的最高動員令

中共中央視抗疫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一場戰爭,習近平的動員令不啻也是對着黨員說,你們要以身作則不怕危險,走上抗疫第一線,不能像港官般都躲在家中對着電腦辦公。

有了谷愛凌這學霸作先例,運動員也可挺起腰來說,運動員當然也有可能競技、學業兩不耽誤的。(亞新社)

谷愛凌所創造的價值

西方傳媒及政客一直都在千方百計謊言盡出的抹黑中國,但一位聰明絕頂的學霸、金牌得主、時尚寵兒,卻甘願回歸中國國籍,這與惡意抹黑中國的宣傳是如此相衝突,西方媒體能不手忙腳亂,苦思如何變陣嗎?

中國在數學及科學上,15歲學生能力全球第1,美國數學排37,科學排18,未來人才競爭勝負,已知過半矣。(Shutterstock)

中美70多年的博弈

美國雖錯誤地以遏制中國為核心國策,拜登也犯上同樣錯誤,但美國已失去了阻止中國復興的機會了。究其原因,是美國浪費了太多資源干涉別國的發展,以致自己國內問題叢生,政府欠債纍纍,通脹高企。

烏克蘭夾在俄羅斯與北約之間,最好的策略本來便是保持中立,扮演緩衝國的角色。圖為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亞新社)

烏克蘭和還是戰?

美國為了保住霸主地位,總要說些場面話,表明若俄羅斯派兵進入烏克蘭,俄便要承受巨大代價。也許這代價包括對普京個人的制裁,但這不會有用。一般相信,美國能出的招,最厲害的還是切斷俄羅斯與SWIFT的關係。

作者認為餐廳也有責任。它有無堅持賓客都照過「安心出行」後才放行?有沒有計算着入場人數?若無,應該受罰,以儆戒其他食肆。(Facebook圖片)

洪門宴與抗疫

我看不到赴宴的賓客有何過失,社會中素有一些反精英的民粹主義情緒,政府或傳媒若迎合此等情緒,把赴宴者都當賊辦,則是使人失望的。

在人數差別不大的兩派對立下,什麼是民意?(亞新社)

立法會選舉為何改規則?

香港沒有更換行政長官,因問題的根源不在特首,而在制度及政治格局,正本清源便是改變選舉制度及懲罰破壞分子。今天的選舉制度,很大程度可糾正過去的錯誤,使社會不致陷入無休止的內耗中。

香港是市場經濟的先行者,對內地經濟發展的貢獻是無與倫比的。(亞新社)

香港一國兩制對中國的貢獻

香港也曾一度飛龍在天,但可惜近年停滯,不懂亢龍有悔的道理,不少港人對內地發展帶來的機遇持抗拒心態,這對香港十分不利。不過,中國懂得要留下窗口,保持香港一國兩制的特區地位,再加以發揮利用。

到地獄之路往往由善意輔成,上述現象都可溯源至政客與官僚看來良好的意圖。(Shutterstock)

政府才是問題所在

經濟大師佛利民曾指出,就算政客官員人人大公無私,也不會改變社會。民選的政府要花言巧語才能維持政權,政客官僚的才幹高低取決於其能言善道的能力,但這種能力不但不會點石成金,還可能點石成糞。

三個跟美元掛鈎的條件已近乎消失殆盡。(Shutterstock)

港元的前景

在短期內港元制度大概不會變,但將來與人民幣掛鈎是最合理的選擇。香港為求保持國際金融中心的領先地位,應該及早研究如何在港發展人民幣的國際交收體系,幫助人民幣國際化。

作者認為,香港要做的,應是爭取與內地的全面通關。(亞新社)

能否通關的大環境

長此下去,世界大多數地方都會成為有病毒出沒的污染區或半污染區,唯獨中國是淨土。一旦放寬與國際的通關,內地便不敢放寬對港人的隔離要求,香港真正處於兩難之局,需要作出一些抉擇。

打了這麼多仗,美國政府與人民知道為何而戰嗎?恐怕說不出個所以然來。(Shutterstock)

好戰的國家不知為何而戰

美國有一點很特別,當她處於勝利傲視世界時,美國人民會顯得較為雍容大方,但當她失敗時,你卻會見到一個「發爛渣」的流氓國家。基辛格認為美國若沒落,世界也不會和平,這是很有見地的觀察。

這是山雨欲來風滿樓,一場文化小革命的前奏,還是對文化及教育圈中的一次必要整頓?整頓後便雨過天青?(Shutterstock)

內地的文化小革命

回望歷史,秦始皇聰明絕頂,但政策去得太盡,人心會疲倦,勇悍精神也會一夜間消失,秦二世已見到整個帝國的崩塌。此段歷史提醒我們,在文化、人心的管理上,也宜寬嚴並濟,不用整天都拉緊神經。

為何中國復旦大學張文宏此等醫學專業界的頂流一樣會遭到眾多攻擊,包括人身攻擊?(YouTube截圖)

從「頂流」到抗疫策略

內地人民應如何抗疫如何保健,往往要醫學「頂流」張文宏醫生親口講出來,大眾才能安心。但最近他發表的「與病毒共存」的觀點,卻在網上引爆爭論,他本人也備受攻擊。

馬凱碩指出,美國以為中國不喜歡美國繁榮,中國又想輸出革命理念,「想多了」。(Wikimedia Commons圖片)

美國政府的不知彼不知己

反觀美國,人均壽命竟在下降,自殺率高企,很多人陷入諾獎得主迪頓所說的「絕望海洋」之中,社會中很多矛盾也激發了出來。美國不花精力去化解國內的尖銳矛盾,怎會知道自己輸在哪裏?

也許中央對新任的政務司司長及保安局局長會有期望,並有步驟培養他們,使他們也能掌握文官的技能。(亞新社)

文官與武官

今天中華文明經歷了幾百年的韜光養晦後,似又找出了自己的一條路,科技、文化、經濟、軍事等進步非凡,這是有些國家所難以容忍的。香港正是一個價值觀與制度選擇的戰場,這戰場重要,中央不會胡亂找人領軍。

為什麼閱讀與數學表現平穩,但科學卻大跌?我估計與DSE的新課程有關。(Shutterstock)

以中學生學能預示社會力量

香港中學生科學知識退步的現象,早已使大專教育界憂心不已,科學學科準備不夠,到大學裏會辛苦得多,而且香港的未來發展希望能含有高科技成分,學生理科退步,不符港人利益。

女性一般比男性長壽得多,但中國人口中竟然是男多於女。(Shutterstock)

中國人口普查揭示的國情

中國第7次全國人口普查(2020年)的結果近日公布,中國人出生時的預期壽命去年已上升至77.3歲,與解放初期的不足40歲相比,變化驚人,但中國同時面對兩大人口失衡問題,值得留意。

個人的利益並不足夠推動港人顧及社會利益。究竟懲罰還是補償的方法更好?(亞新社)

疫苗接種率低的經濟分析

若人人只關心自己的健康與生命,不理會打了針可為社會帶來的好處,那麼他們的確不見得願意去打針。這是一個經典的經濟學問題,不打針有損公益,性質與工廠污染環境或煙民在公眾地方抽煙放毒相似,政府有角色可扮演。

布林肯當上美國國務卿也無甚長進,全面繼承了指摘中國在新疆搞種族滅絕及在棉花生產上強迫勞動的說法。(美國國務院圖片)

中美的惡性與良性競爭

美國並非完全沒有良性競爭的能力。拜登也曾有過想法,與英國一起幫助一些國家搞基建,以圖抗衡中國在一帶一路的影響力。可惜美國自己欠債纍纍,英國經濟也慘淡,能拿出多少錢出來?

香港公共支出不斷增加,加上經濟增長前景充滿變數,應如何善用開支?(Shutterstock)

預算案應有的理財原則

紓困措施一般幫不了經濟發展,一些錢用掉便沒有了,赤字只會增加。但疫情帶來的影響並非受害者故意做成的,而且他們受損甚深,援助他們是難以避免的社會責任,就算是無可奈何也要做。

拜登上台後要面對一大堆問題,正是內外交困,中國應該只管做好自己,盡量避免受美國拖累。(亞新社)

拜登即位後面對的困境

曾著有《歷史的完結與最後一人》、史丹福大學的福山,本來認定美國制度已經完勝,但近年觀點已在事實面前不由不悄悄地轉變。他近日便在美國雜誌《外交事務》發文哀嘆美國的政治是否已腐爛到了內核?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