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芯片破美制裁 利港拓創科機遇
筆者認為中國具備自製高效能芯片的能力,意味着全球電子產品的生產和供應鏈,將會出現重大改變,美國將不會是主導者,取而代之將會是一個以市場需求推動的「經濟共同體」。
筆者認為中國具備自製高效能芯片的能力,意味着全球電子產品的生產和供應鏈,將會出現重大改變,美國將不會是主導者,取而代之將會是一個以市場需求推動的「經濟共同體」。
創科的發展步伐急速,《施政報告》必須捉緊因應創科衍化出來的新機遇,辨清社會未來發展所需,制定恰當的政策,為經濟帶來新動力、為市民帶來高質就業機會、配合國家發展,發揮香港所長,貢獻國家所需。
去年公布的《施政報告》以及《創新科技發展藍圖》,已對本港發展為國際創科中心訂立了路線圖;在這個基礎之上,還需要不少進一步加強、補足的措施。
小紅書是不少香港「旅遊達人」的恩物,這現象亦反映出香港超級連繫人的優勢,中外社交平台都在香港共存。香港必須好好利用這角色,積極發展網上新經濟。
人工智慧技術在環境、社會、管治(ESG)研究領域大有作為,全球有許多不同應用場景,與此同時香港政府亦大力發展智慧城市,因此這正是大學與產業界研究合作的大好良機。
香港的影視產業,過去極之輝煌,但國家這方面的成就早已超越。香港在硬體上,難像青島那樣建設佔地約170萬平方米的影視產業園。但要推動影視產業發展,政府可以加大力度培訓人才,另外要善用科技。
青島港戳痛香港之處,是其貨櫃吞吐量早在2019年超越香港,成為世界第七大港,當年的吞吐量達2100萬TEU,同年本港只有其三份之二的吞吐量,即1422萬TEU。
行政長官李家超曾表示香港在會計、金融、法律、創科等專業服務範疇有大量優秀人才,可以為海南自由貿易港的發展作出貢獻,使瓊港互惠互利、合作共贏。
不論是第三或第四代,人工智能都是建基於機器學習。學習時所採用的訓練數據決定系統的「智能」,所謂「學什麼懂什麼」,系統是不會無中生有的,只會像鸚鵡學舌而已。
筆者認為清晰的知識產權法,對香港發展數碼經濟非常關鍵。自互聯網面世以來,資訊科技業界對知識產權法一直議論紛紛,問題正正主要徘徊在「二次創作」與「翻版抄襲」的交叉點。
去年的《施政報告》宣布,當局設立100億元的「產學研1+計劃」,以加速「從一到N」的科研成果轉化。計劃收窄大學與業界之間在創科文化上的分歧。除了資源配對外,業界與大學在計劃中亦需要緊密協作,非常關鍵。
筆者希望政府能盡快把中醫藥融合到基層醫療體系之中,並全面做好科普,大力推廣「創科中醫」,令中醫能更多地服務社會,也令更多市民受惠。
要確保香港人口結構的可持續性,政府不能只寄望本地生育率回升,吸納海內外人才,也是一項帶動人口增長的選項。人才來港,當局也應積極吸納他們一家來港,他們家人和下一代也有助紓緩人口的壓力。
香港特區政府積極地推動「數碼經濟」發展,可藉此參與「數字中國」建設,促進香港與內地社會融合,特別是可以以「粵港澳大灣區」先行先試。
持續撥亂反正,推動愛國主義教育,對於現時的香港極為重要,而且在推行時要廣要深,必須多元化。以下是筆者分別在「科學」、「技能」、「安全」等科普教育範疇上的建議和意見。
香港在生成式AI的發展,有條件處於世界較前位置。因此,香港官、產、學、研各界應該攜手合作,設法杜絕「數據偏頗」、「錯誤提示」及「不負責任」3大問題。
行政長官李家超早前率領立法會議員和其他高級官員,赴4個大灣區內地城市考察,這次考察的行程安排非常多元化,涉及了智慧交通、人工智慧、無人機、智慧物流、文化創意、資訊通信技術、醫療工程和環保等多個領域。
到目前為止,大灣區人才交流的政策措施仍未完善地建立起來。事實上,人才流動對於大灣區的發展非常重要,而要大灣區人才流動順暢,必須有一塊重要的基石,就是專業資格互認。
基礎研究成本高、風險大,令工商業界對科技創新發展卻步,要紓緩這個問題,企業可以「假手於人」。大學是基礎研究的基地、創新科技的搖籃,企業可以投資或購買大學的科研成果,再把它們加工轉化為產品。
香港的初創公司雖然擁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得天獨厚的發展優勢,卻依然面臨着難以持續創新的困境。但憑藉自身的競爭力,再加上良好的科創氛圍和政府政策扶持,香港成為內地資本走出去的高品質之選。
筆者建議政府不妨考慮開設「科技轉移顧問」職位,聘請多名專業顧問充當大學與企業的「紅娘」,提供適當的誘導、協調等服務,加快「產學研1+」實踐步伐。
馬斯克聯署建議暫停AI科研6個月,共同訂定和實施先進AI設計和開發的安全協議。制定安全協議是應該的,也是必須的,但是否一定要叫停開發更高階、更先進AI系統的步伐?
TikTok現時擁有1億5000萬美國用戶,華府銳意制裁TikTok顯然是想消滅此資訊分享平台,公然打壓言論自由、網絡自由,罔顧民意,與美國民主自由精神背道而馳,令美國青年憤怒,已怨聲載道。
河套區的創科合作對國家科技發展有重要戰略意義,但仍有不少問題亟待改善,才能令跨境創科合作事半功倍。要突破河套區創科跨境要素流動的問題,需要統一規劃河套兩側園區發展。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去年在《財政預算案》宣布成立「數字化經濟發展委員會」,推動香港數碼化經濟的進程,委員會必須盡快與國家數據局合作,設計出一套最能發揮香港一國兩制、國際化優勢的「數碼政策」。
國家最高人民法院早於2019年便開始使用先進科技輔助司法,法院亦與時並進,緊貼創新科技發展,近年已廣泛使用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等技術;反觀香港法院的數碼化進程卻發展得非常緩慢,遑論人工智能司法。
兩會之後,特首李家超帶同一眾官員拜訪國家科技部,雙方一同簽署了《內地與香港關於加快建設香港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安排》,反映出中央對香港創科發展的高度重視。
由於ChatGPT主要是利用英語文集訓練而創造的聊天機器人,它與用戶對答(或編寫文章)時,很自然會帶有西方文化思維,因此在某些場景中非西方用戶(例如中國人)並不適宜應用,可能會導致不必要的誤會。
國際傳媒不顧事件輕重緩急,將報道焦點集中在「中國氣球」事件上,批評其為中國間諜行為,而對火車出軌、北溪爆炸兩宗新聞卻只是輕描淡寫,反映了美國的傳媒霸凌行為。
筆者認為《財政預算案》的創科篇,與《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首尾呼應,為藍圖當中各項措施投放資源,非常務實。常言道「時間就是金錢」,筆者希望特區政府各部門善用這些資源,盡快建立國際創科中心。
科技巨擎不約而同地認為,ChatGPT這類技術充滿商機,將會是工商業界渴求的智能工具;然而筆者認為,傳媒對ChatGPT過分吹捧,有點名過於實,特別是在教育應用方面。
為了便利粵港澳大灣區人才從事科研學術交流活動,國家出入境管理局宣布,自本月20日起,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試點實施往來港澳人才簽注政策。香港應主動推動政策落實。
香港印洲塘及深圳大亞灣一帶,將會發展成為「生態康樂旅遊圈」,主打生態旅遊,筆者建議特區政府支持香港各大學,把珊瑚研究工作擴展至北區,除環保之外,也可以藉此加快香港與內地生態融合的步伐。
微軟在《未來計算》提出人工智能開發的六大原則,筆者建議香港政府可參考這些原則制定適當的法例,確保用作機器學習的大數據訓練集的實用性,好讓人工智能產品或服務的用戶能享有合理的權益。
作者認為,教育學很重要──老師必須讓學生知道如何善用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科技。不然的話,普羅大眾經常擔心的「機器代人」時代便會很快來臨。
美國1月份科技業界失業率高企,而且人力資源專家估計失業情況會持續。相信當中包括不少想回國發展的華人人才,因此香港政府應該趁此良機主動出撃。
現任美國總統拜登去年上台,他對TikTok的制裁卻並沒有放鬆。但TikTok用戶尤其是青年,對華府的決定卻極度不滿,認為政府妨礙公眾使用網絡的自由。此舉亦引發國際傳媒議論,認為美國政府持雙重標準。
現在香港的碳排放量中,有兩成是來自運輸交通工具,如果交通工具採用零排放的燃料,對於政府在2050年達到碳中和的目標,可起重大作用。
軟件外包是IT業界對於人才流失非常有效的紓緩方案。但是因為沒有做好外包管理,導至許多項目爛尾告終。筆者認為業界在把研發成果轉移至大灣區生產的過程中,必須汲取過去經驗。
Google既然對虛假資訊自訂了處理守則,筆者認為特區政府要求Google按照其一貫處理準則,一視同仁地處理今次國歌事件,實在並不過分。
近些年來,元宇宙、第3代互聯網等概念興起,不少專家在預測2023年的科技趨勢時,都看好全球數碼經濟的持續增長。那麼香港政府又該着重關注哪些科技發展趨勢呢?
行政長官李家超在《施政報告》中強調「搶企業,搶人才」。當局除了高端人才外,亦需考慮藍領人力資源的規劃,以配合產業整體的需求。另外,科技也是紓緩人力資源問題的良方。
面對香港近年科技人才短缺問題,政府出招「搶人才」只能治標,長遠而言政府要做好科普教育。中大與英大學近日引入STEM活動評核標準,對於推動科普十分重要。
創新科技及工業局上周公布《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推出本屆政府未來5至10年的創科發展規劃。包括多項政策成果量化的發展目標,推動特定產業,加強與內地部委的聯繫和溝通等。
英國經濟持續下滑,北愛爾蘭、蘇格蘭、英聯邦成員國脫離英國的決心日益俱增,所以難怪多位政治學者都認為英國會面臨分裂、王室被架空,君主制度最終完全崩潰。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