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鴻

陳文鴻

珠海學院一帶一路研究所所長,1992-2016年為香港理工大學中國商業中心主任,2010年兼任香港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曾任世界銀行顧問,中國政府的港事顧問,香港中央政策組珠三角研究小組成員、香港新機場諮詢委員會委員及香港規劃遠景及策略研究小組的專家顧問。2013年2月開始為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特邀顧問。現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經貿政策諮詢委員會委員。 近年研究重點為中國的發展戰略,從歷史、全球化以至地區和產業。並從中國出發,聯繫至中國與歐洲發展的比較,以及東亞地區的產業和經濟競合。
委內瑞拉總統馬杜羅與國家主席習近平握手。(中國政府網圖片)

全球部署

中美之爭是全方位、全球性的,美國是動用西方全球的力量來圍堵抑制中國,中國的反制也只能是同樣的全球化、全方位化。

美國在上世紀80年代以來的政治外交行動,都是為了推翻共產黨的政權。(Shutterstock)

政權之爭

中國既是共產黨政權,又不服從美國,當在推翻政權之列。中美之爭中最激烈和決定性的鬥爭,便是誰掌握官員精英,便掌握政權。這是美國化的最終結果。

近期烏軍無人機偷襲屢屢成功,相信美國與北約會源源不絕供應無人機。圖示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到訪丹麥。(亞新社)

烏戰或變

無人機與無人艇的成功,應是烏克蘭戰爭改變今後戰爭方式的重大啟示。現時無人機、無人艇的規模和殺傷力還有限,但大有提升的能力。可能至少將會成為未來戰爭的一個重要部分。

香港不變因為港人只是守株待兔,也無心在港建設。(Shutterstock)

港不變則敗

香港若還是不變,北上消費會更盛,本地消費更疲弱,消費如此,其他方面也正如此。

虛假需求、資產浮財一下子消失後,中國經濟難免受到大的挫傷。(Shutterstock)

誰先爆

從國際形勢而言,最大的威脅是美國的債務泡沫、金融危機。是中國崩潰還是美國危機首先爆發呢?可拭目以待。

香港的命運,操於香港人手裏、留港港人手裏。(Shutterstock)

香港正在面對什麼內外挑戰?

內外挑戰都是百年不遇,頗多部分是香港無法獨力應對。內外挑戰再互為因果,壓力更大和更迫切,已不是中央政府動員內地旅客來港個人遊所可克服。香港只能在逆境困境中自求多福、自找生路來突破。

不理會市場上實際的供求,更因20多年的大貪腐,讓貪官污吏製造出更大的投資投機泡沫。(Shutterstock)

清理房地產

市一定要救,但救的是已支付部分房款的民眾和爛尾樓,不能援助已建成卻無市場要求的地產項目,不能援助投機炒賣的購房客,地方與中央財政,不能用作延續地產泡沫。

日本戰前工業化快速發展的體制,先在美軍佔領時大幅削減,90年代開始把戰後調整了的體制也進一步破壞。(Shutterstock)

中國經濟會否日本化?

日本的衰落有其獨特方式,美國因素是主導。中國經濟現時有些相同的挑戰,特別是美國欲施以對付日本的相近策略,但中國與日本的差別巨大,也不是美國附庸,任人魚肉。

北約峰會於7月11至12日舉行,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左)得到不少軍援保證。(亞新社)

北約退縮

俄羅斯不同塔利班,烏戰消耗遠大於阿富汗之戰,戰場不能勝利便要敗退。拜登與美國正處艱難時刻,此所以可以容許澤連斯基的新納粹主義政權鋌而走險。

土耳其意圖承繼鄂圖曼帝國,還有泛突厥主義的夢想,一是插手巴爾幹半島;二是干預中東、敍利亞、伊拉克,與伊朗對壘;三是分化北非。(Shutterstock)

群雄割據

沒有霸權主義,天下必亂,割據之後是互相爭奪。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現在正是合久必分。

瓦格納事變表露出俄軍的內部問題,他們不可能在戰場上有進取行動。(Shutterstock)

韓戰模式

瓦格納事變,誰也不曾預料。在當前的空檔,美俄雙方將重新評估形勢,讓第三方可以進行斡旋。也許轉入韓戰模式,將會是最佳結果。

歐洲民眾或會爆發反戰、反美國天然氣進口示威。(Shutterstock)

歐盟之劫

若俄羅斯天然氣進歐的管道全部被摧毀,重建至少多年,戰後歐洲的天然氣便完全為美國壟斷了。美國要求歐洲不要依賴俄羅斯,結果是要轉為倚賴美國。利害相比,民眾亦可看見。

美國打擊中國經濟,作用是中國減少對美出口。(Shutterstock)

人口變局

中美新冷戰的展開,由於對經濟貿易的衝擊,相信會加劇中國人口格局的變化。由於美國新冷戰的脅迫,美國以及英國、西歐的西方市場封鎖,香港與大灣區不能只依靠科技,更要開拓內地及非西方市場。

西安峰會是重申新絲路的「一帶一路」倡議,也不止倡議,而是經濟已先行,基建正加快,區域聯動便開始。(Shutterstock)

西安峰會

幾個月前,中國與阿拉伯國家聯盟也提共建命運共同體。中國與老撾、柬埔寨、緬甸、巴基斯坦亦以命運共同體相許。中國的大國外交,不是如歐美的分而治之,而是以中國來連接世界各國,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演進。

香港城市經濟的國際性,在全球數一數二。(亞新社)

經貿外交

香港的國際性,不應只是內地富豪的海外財富管理中心,而是中國經貿外交的推動者、執行者,積極進取,突破國際的政治封鎖。

近年香港發布多項新政策,但市民關心政治的意欲卻不高。(Shutterstock)

還說政治

在撥亂反治今天的香港,討論政治問題,似乎吃力不討好。在撥亂反治的初期,事實上是反應熱烈,為甚麼其後市民對政治會變得冷淡?

香港現正面臨經濟轉型,就業結構將會兩頭發展:高薪的增加,低薪的擴大。(Shutterstock)

引進外勞

香港經濟要進一步擴張,在人口老化的條件下,對勞動力的需求只會愈來愈巨大,本地生育率已極低,不可能回升。作為移民城市、國際都會,香港只能引進人口。

2023年3月,王毅主持沙特和伊朗對話閉幕式。(中國駐立陶宛大使館圖片)

中國斡旋的效果

沙特、伊朗與中國的關係遠勝它們與西方的關係,西方對它們而言是背信棄義,背負着殖民主義的惡劣紀錄,因而它們與西方的任何協議都不可靠,伊朗的核協議、沙特與美國的關係便是證據。

若烏克蘭戰敗,霸權便會潰散,美國內部分裂的力量將如脫韁之馬。圖為美國總統拜登突訪烏克蘭。(亞新社)

美國蛻變?

美國在烏克蘭戰爭中勝敗都無損其本國原有條件,只是在當前的全球化下,美國對外伸延和依賴沉重,戰敗會斷絕國外資源的支持和供應鏈崩潰,也缺少持續戰爭和外國戰爭帶來勝利品以紓解美國國內嚴重的結構矛盾。

中國致力勸和促談,並承諾與俄羅斯加強各方面合作。(亞新社)

膠着利談

俄羅斯的戰略還是特別軍事行動,依此也適應中國的要求,有利中國勸和促談。烏克蘭戰爭的決定點是戰情膠着,俄不攻,烏攻不下,便可讓各種政治因素起干預作用。

中國、沙特、伊朗發布三方聯合聲明,沙特和伊朗同意恢復外交關係。(中國外交部圖片)

中東和解 反映中國外交威力

沙特阿拉伯與伊朗在中國的協調下,恢復2016年停止的外交關係。這是英法美在二次大戰分割中東之後的大轉變,歷史意義相當於1979年伊朗的宗教革命。中國是以一國之力,扭轉國際大勢。

對國際政治來說,最佳的結果是烏克蘭停戰,非軍事化和永久政治中立。(亞新社)

中國促和

在國際政治全球化、美國全球霸權的形勢底下,烏克蘭傾向任何一方帶來的後果,都會影響中國,中國不可能置身事外,等待戰火燒至眼前才作反應。

美國改變了分而治之的策略。圖為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與伊朗總理會面。(美國國務院圖片)

中俄伊合作

當前不聽美國指令又有力量且敢於與美國抗衡的,只有中國、俄羅斯與伊朗。美國沒法操縱這3國,過往的陽謀陰謀都不奏效,而且促成3國對美國由懼怕變為仇視。

李家超與阿聯酋經濟部外貿國務部長(左)會面。(政府新聞處圖片)

沙特阿美上市 標誌港股競爭力

沙特阿美來港上市是一重要發展的里程碑和發展的推動力,特區政府在中央全力支持下應努力爭取,成功與否便是李家超政府重要政績表現,不能有失,也不能讓現有體制、證監會、交易所作絆腳石。

如果美國支持稍減,歐盟當會退縮。圖為烏克莬總統澤連斯基( 左) 與美國眾議院前議長佩洛西。(亞新社)

俄烏戰爭 不戰不和

除非用軍事獨裁統治,反戰和談和重建烏克蘭國家的政治趨向是無可抑制的。這或許是歐洲或歐盟與以至烏克蘭的最佳結局。不戰不和讓時間把矛盾對立逐步改變。

巴西與阿根廷商議創造南美共同貨幣。(Shutterstock)

貨幣國際化

面對美元霸權在全球肆虐,去美元化顯然成為不少國家的希望。但良好願望變為現實,並不容易,且在現時的國際體系裏,過早追求用某些貨幣來促成去美元化,並不現實。

人民幣升值令內地及香港A股股價由跌轉漲。(Shutterstock)

強人民幣

中國不需要學美國用強美元支撐負債經濟的泡沫,但有序增強的人民幣有利中國經濟內外循環的擴張,特別是像當前美國西方全力壓迫中國之時,有着巨大的戰略效益。

港府不可能像內地政府一樣,代表社會和國家的長遠和全域利益來把持社會的發展。(亞新社)

誰來治港

香港的資本主義體制,還是以資本與勞工的對立作為主要的體制性矛盾,中國的主權、一國兩制的創新都沒有改變這個本質。於是,在愛國愛港者治港的大框架下,是資本治港,抑或是資本與勞工合作治港呢?

北韓近月加強大型火炮的試驗,是吸取烏克蘭戰爭的教訓。(亞新社)

北韓核阻嚇

朝鮮半島的戰爭機會在北韓核阻嚇之下微乎其微。要有轉變,只能等待南韓下一任總統重拾金大中的陽光政策。

普京斷絕俄羅斯對美國、歐盟、日本等的石油出口。(亞新社)

石油戰

石油、天然氣的供應武器化後,反而使俄羅斯可以用作外交工具──友好國家折扣供應石油。美國企業不會跟隨,便只能靠政治控制G7國家來佔據它們的市場。

位於中環的香港終審法院。(Shutterstock)

司法要改

香港未必要全面排斥外籍司法人員的參與,但可嚴格挑選,捨英加澳紐美「五眼」聯盟成員國的人員,改用行使普通法的其他國家資深司法人員,如印度、馬來西亞、新加坡等政治上較為中立。

今後多收海外學生,可對中國內地和香港一帶一路發揮貢獻。(亞新社)

教學相長

我在珠海學院一帶一路碩士課程的學生,平均年齡都30多歲,也有40、50歲的。學生中有不少人的事業都極具創意,也代表內地企業家們的努力求變。

香港國際化的開放、包容,為的是多元化。(亞新社)

真正國際化

過於執着中央的要求建設大灣區,卻丟失了國際化的發展,也連累廣州、深圳在大灣區裏缺乏香港國際化的助力,於國於港無益,且東亞會少了國際大都會。

為保政權,澤連斯基必然拚命製造緊張形勢,阻止談判。(亞新社)

烏戰轉機

G20峰會前習近平與拜登長談,其後中國外長王毅主持的兩國會談,相信是為烏克蘭談判布下基礎。美國要靠中國說服俄羅斯,中國也想介入平息戰端,使歐洲重回和平發展的方向。

香港是中國最重要的對外門戶,從香港連通世界。(亞新社)

融入國家

融入國家發展,是香港與國家發展連接,與內地互補。香港要在百年不遇的全球大變中找出新的發展道路與戰略,不是坐待中央政府和內地地方政府帶領、牽引、扶助香港。

香港政府須借助智力,才可使在美國制裁下仍能乘勢而起。(亞新社)

香港反制裁

在美國壓迫之下,香港要找尋機會,突破制裁,並借反制裁來協助國家及國際對抗美國的霸權主義,同時借此發展香港的利益。

美國同時面對內憂外患,不放棄霸權卻是全球動亂之源,誰可抑制它呢?(Shutterstock)

人口變化

歐美白人社會吹噓的共同價值觀沒有扭轉社會的變化。歐美社會在今後10、20年能否維持穩定,不因族群矛盾崩析瓦解,頗成疑問。

美元加息與收緊銀根的力度加強,時間延長,主要貨幣也抵擋不了。(Shutterstock)

看誰挺得住

美元連續加息,美元高企或可有短期效益,亦不足以在全球經濟哀鴻遍野時促使國內經濟調整,削減債務。加息後還要再濫發貨幣才可支撐愈來愈失控的負債經濟。

中俄元首預料將討論在美國新冷戰下如何進一步合作。(亞新社)

中俄合作

今年烏克蘭戰爭開始,中俄貿易是每月加快擴張。1至8月便達1100多億美元,按每月加速的趨勢,全年貿易當可達2000億美元,完成幾年前提出的目標。這樣的貿易趨勢有兩個重大意義。

香港需要重建貿易與航運的國際樞紐作用。(亞新社)

香港戰略

中央推珠三角以助香港要感恩,但大灣區不是香港發展的方向,香港的優勢是外引內聯,走往世界。內地是香港的後盾和服務對象,香港的發展戰略只能是與世界連接。

疫情未有平復跡象,還需嚴格防疫。(Shutterstock)

疫情應對

精準防疫主要是紓減,不是解決。解決還靠動態清零,防疫的手段日常化,讓市民與之並存,爭取動態清零或病毒馴化。我曾建議的深港通關,防疫與經濟民生一體化是大的變革,卻可使香港借深圳有更大的經濟民生迴旋空間。

在新興經濟中,東盟應可與印度、非洲媲美與競爭。(Shutterstock)

放眼東南亞

以美國為首的G7不僅與中國矛盾會加深,妨礙經貿合作,而且發展勢頭,與香港及內地的經濟協同互補作用均不如。香港在維持與G7的經貿關係時,更應前瞻地開拓與東南亞東盟10國的合作、配套協調。

新加坡銳意發展,成為東南亞的金融、教育、科技、人才中心。(亞新社)

新加坡

中美交惡之後,中國與新加坡的關係亦可能轉變。中國不得不防新加坡在今後會進一步跟從美國對付中國。而東盟正超越歐盟成中國最大貿易夥伴,東南亞對中國的重要性提高。在這個變局中,香港要與新加坡競爭了。

用聯繫匯率的固定匯率制硬拚美國可能的金融攻擊是否為最佳的選擇呢?(Shutterstock)

固定聯繫匯率

從這幾年黑暴顏色革命和美國制裁俄羅斯的情況看,美國若攻擊香港的金融必然是全方位,也未必有底線。防衞固定匯率會大量消耗外匯儲備,抬高本地利率,打擊金融和實體經濟。

美國、北約的武器供應拖慢了俄軍的步伐,若有更多先進長程武器部署,俄羅斯將更難應付。(亞新社)

歐洲變局

俄羅斯顯然是借烏克蘭之戰改變東歐的安全局面,是重建冷戰造成又一次的歐洲分裂,抑或是在美俄衝突中歐洲宣布中立?烏克蘭之戰歷史意義重大而深遠!

加里寧格勒出事,大戰難免。若雙方忍耐,大戰可免,但美國會容許嗎?(Shutterstock)

加里寧格勒

立陶宛與歐盟堅持不是對加里寧格勒全面陸路封鎖,掩飾此舉的政治與軍事意義,無非是藉以欺騙俄國,得寸進尺也進行戰爭的準備,削弱加里寧格勒作為俄羅斯飛地堡壘作用。俄羅斯會怎樣反應呢?

國民黨要親美便必然反中,要與民進黨爭寵,可能便要更為台獨。(朱立倫Facebook圖片)

國民黨之變

國民黨在這些人的領導下,便是徹底的賣身投靠。美國當然歡迎,但會否捨民進黨來取新投靠的國民黨呢?兼收並蓄之餘,相信還是以民進黨為主。國民黨早晚會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台獨的為什麼依靠國民黨而不去傍民進黨呢?

在發達國家以外開拓出新的市場範圍,可以促成香港金融的多元化、國際化,減少對歐美日本的依賴。(亞新社)

銀行多元化

大國博弈,金融與熱戰同樣重要。香港作為中國門戶,要守衞南大門,便要有創新和戰略思維、政策措施。

香港的大學不能是英、美大學的分校,應是香港的大學、中國的大學、亞洲的大學。(Shutterstock)

教育改革

民心回歸只能依靠教育,但是香港不能矯枉過正,教育不能用政治宣傳的方法推行,否則的話,會傷害學生的學習,影響一代年輕人的思想、人格發展。

中央政府堅持動態清零,是既減輕代價,也趁機加強地方治理應變能力,不讓放鬆。(Shutterstock)

動態清零

西方採取與病毒共存的「躺平」策略,風險不小。重病與病死者在醫療開始針對之下規模減少,但死者亦眾,後遺症缺乏應對和報道,形勢未如表面的樂觀。中國堅持動態清零,是人命為重。

新一屆港府須與立法會聯手修改法例,削減公營機構獨立而不受制約的權利。(亞新社)

防衞香港

林鄭政府相信會是英國殖民地在香港最後的殘餘。她代表的殖民地體制文化的部分,在國安法、選舉制度的完善化和新一任特區政府的施政下,將會很快地被清洗,令美英無法再在內部滲透。

香港的大學變成人才流失的渠道,新加坡則成培養本地人才、吸納海外人才的機制。香港錯在哪裏,新加坡勝在何處呢?(Shutterstock)

人才流失

香港發展的根本應是人才,就如新加坡那樣對本地有強烈歸屬感的人才,這才可通過人才的努力、知識的積累,使本地經濟可不斷地更新發展,保持競爭力。

美國會利用政治製造金融危機來掠奪香港市場上的資金嗎?(Shutterstock)

金融炸彈

一旦美國用制裁、凍結切斷國際連接來對付香港,中國未必容易應對。香港難免出現斷崖式的金融和經濟災難。在香港新政府上台之後,美國會否施下馬威呢?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