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章華

陳章華

2000年投身教育界,於香港大學取得教育學士(應用資訊科技於教與學),其後繼續進修,先後取得漢語語言學碩士及基督教研究碩士。曾擔任多年小學校長,現於外地從事教育行政工作。近年來較多關注教育政策、課程發展、語文教學、學生成長等課題,並曾就有關課題及政策發表文章。
疫情期間,不少展覽館都發展了虛擬環境供參觀用,在教育的應用上也日趨廣泛。(Shutterstock)

空間運算的教育時代

人的學習模式有很多種,有些學生習慣聆聽接收,有些可能透過視覺,或是動手做才能掌握。Vision Pro此類產品的出現如在教育方面增加應用,無疑令不同學習模式的學生的學習需要得到照顧。

很多人自己的想法和目標也不大清楚,但是經過導師指點及聽取過大家的意見後,在後段不少參賽者的堅定眼神和自信可說充分流露。(Shutterstock)

從《全民造星》給予小學前景的啟示

將教育界處境和過往作比較,似乎更為艱難,但前景我們必須領略這些年輕人帶給我們的啟示,就是做好自己的本分,從待人處事上、專業上再提升自己,以及面對困境時下定決心和保持鬥心,堅持到底。

培養國民身份認同,重點落在如何有效融入在本身課程之中。(Shutterstock)

小學需要中國歷史科嗎?

從過去自身的學習經歷中,我對中國歷史這門科目可說又愛又恨,愛的是覺得自己應該要多加認識,恨的是總是治亂興衰重重複複沉悶之極,令人提不起勁去了解。

老師同儕怎樣給予評語,讓他們能夠反思到如何改進教學?(Shutterstock)

從音樂比賽節目到評課方法

近來無論中外電視台都舉辦了不少音樂比賽節目,我也曾收看過一些,留意的除了各位參賽者的歌藝外,我還特意留意評判怎樣給評語。因為我覺得這在評論教學上也能應用得到。

電影,正正是要帶出問題,提出質疑。(《正義迴廊》Facebook圖片)

從《正義迴廊》談到資訊素養的重要

人們對於事實和故事,不一定詳加分辨,也不一定會細心思考,於是很容易出現基接收到什麼,什麼就是真實的情況。在21世紀的今天,分辨資訊的能力變得更為重要,怎樣才能讓我們的下一代具備這種能力?

人們很多時都說中文是圖像文字,其實,也是音樂性的文字。(Shutterstock)

充滿音樂感的中文

古人在寫文章的時候已經考慮到文字的音樂特性,而且考科舉試時,如胸中沒有萬篇文章,哪能金榜題名?文章自然短小而易背,才能記得夠多,篇章讀起來鏗鏘有聲,才能記得深記得牢。

學校需要提供合適的渠道,讓家長調整管教方式。(Shutterstock)

我們對孩子真的夠好嗎?

我們的社會必須不斷問清楚自己,究竟有否善待兒童?不要只是被動的希望監察、避免虐兒事故,反而應正面地思考如何提供更好的環境給他們。

網上溝通遠不如實際的面對面交流有效。(Shutterstock)

疫情的轉變

不輕言停止面授,積極鼓勵家長為子女注射疫苗,以及多做運動,保持身體健康,才是最有效及有利的方法。

戲中阿輝(右)重覆了多次問題:究竟錯的是誰呢?(《濁水飄流》電影劇照)

可否不道歉?

很多事情,本來很簡單,有人做錯了事,道歉,然後改過,重新出發。但更多的時候,爭執發生以後,為了怎樣不道歉但又可能要達歉意的緣故,就產生了更多問題,令事件更為複雜,關係更難復和。

在我們理解文言文時,不能純粹採用現時處理閱讀理解的方法去閱讀文言文,而需要用到一些方法來解碼。(Shutterstock)

文言的困難

教師必須教導學生文言文的解碼策略,而且要告訴他們兩者的關係,例如利用配詞或高效識字的方法來理解文言文,選擇最適合的可能,那就較容易理解文章內容。

老師、校長站在門前,其實也要做得更多更好,不能只是說聲早便算。(Shutterstock)

站在校門前

怎樣帶給孩子、家長開始一個美好的一天,原來可以從自己站在門外開始。當等待孩子進入校園時,我又是什麼樣的站姿?

電影《熊抱青春記》講述一個13歲的少女從乖乖女到反叛成長、追尋自我的過程。(電影《熊抱青春記》海報)

看着孩子長大

疫情期間,自己也多了時間與女兒相處,每天跟她談話的時間也多了,有時候會驚訝於她的言語,覺得她忽然長大了。

放暑假居家抗疫期間,多做親子活動也是不錯的選擇。(Shutterstock)

不一樣的暑假

怎樣面對疫情、逆境就是最好的課堂﹕如何避免染疫?怎樣保護家人健康?怎樣幫助家人一同分擔家務?染疫後如何處理家中運作?誰去負責買菜燒飯?誰又去外出購物?康復後又如何保健?

孩子不再停留於幫助他人,而是會再思考誰最需要,怎樣幫助這些問題。(Shutterstock)

仍是街頭教育

願我們的孩子都擁有顆善心,而且懂得找出更有智慧的方法去幫助他人,在他們成長的將來,給予社會更多的關注和更好的建設。

在走到元宇宙的學習環境之前,我們需要作什麼準備?提供什麼培訓,以及給予學生怎樣的學習環境呢?(Shutterstock)

進入元宇宙的過渡時期

現階段無論是商界或學界,都可盡力探究VR及AI在教育上的實際應用及整合,提升現有工具的準確和細緻度,並擴充至其他界面作有效溝通,這就是進入元宇宙的過渡時期。

我們下一代的學習又將經歷一場翻天覆地的改變?(Shutterstock)

元宇宙的教育世界

奧運過後,大家都喜歡劍擊,我們怎樣可以將自己鍛鍊成奧運金牌選手那樣呢?教練可將一個數碼對手調整相應級數,然後讓運動員進行練習。運動員穿着專用套裝,拿着劍刺向對方,對手可以是虛擬,也可以是實體的。

蔡爺,願您繼續馬照跑、詩照寫。(香港文學生活館臉書圖片)

悼念詩人蔡炎培

他喜歡誰,就說出來,成為了詩的泉源,他把粗言俗語也入詩,他不是要做詩聖詩仙,他要的,就是每天喝茶下棋、賽馬寫詩「過日晨」,就已經心滿意足。

由於大部分小學生未達12歲注射疫苗的年齡條件,故此在校園環境內肯定不能出現達到七成注射的情況。(Shutterstock)

全日制下的半日課

縱觀現時全球以及本港情況,疫情總會反反覆覆,維持一段頗不短的時間。那麼,作為教育工作者以及決策者,是否應有一個更長遠的規劃?

執筆之際,正值父親節。(Shutterstock)

爸爸不懂

父親其實已經努力了大半輩子,盡他所能的給予我們可以擁有的一切。他為人寬厚,重視家庭,忠誠勤奮,相比我自己,在擔任父親的角色上,似乎仍需向他學習。

學生也因着自己的教導燃起了當老師的夢想⋯⋯(《二次人生》電影劇照)

教育的記錄

就算口中不說出來,小孩心裏也有被認同被注視的期望。如果我們都能把握時候,捕捉到進入孩子們心坎的時間,我們很可能成就了一個科學家。

只要我們提供到教育的場景,他們就願意聆聽學習。(Shutterstock)

子職教育?孝道?

因着經濟的進步,全球的教育水平增長,科技的發展,生活的節奏已經不容許我們堅持繁文縟節,不少傳統、儀式一再簡化、刪除,到最後只剩下外在的形式軀殼,離開事物的本質愈來愈遠。

現在學生常用的iPad也不過是在2010時才出現,最初時還有人說那不過是將電話放大了,又有什麼特別呢?(Shutterstock)

科技生活

回想智能手機面世也不是很久的事。未來,其實也只會是幾年以後的事情,我們的孩子又要怎樣裝備呢?

古人對文字的音樂感也十分重視,當我們將他們留下來的瑰寶加上現代旋律之後,相信喜歡的年輕人會更多。(Shutterstock)

詩詞與音樂

本地有些老師將DSE中文課程中的詩詞配上音樂,給同學們多一個途徑欣賞、背誦、和唱,我覺得是一個很好的做法。

文章刊登的日子,正值寒流襲港,大家可以的話,也可教導孩子,送暖從自身社區開始,多留意社區中被忽略的一群﹕需要——就在身邊。(Shutterstock)

街頭的教育

由於近日氣溫驟降,我在這段期間,和不同的朋友,帶同孩子,在晚上到社區派發禦寒物品給無家者、清潔工人及拾荒者,讓他們在寒冬之下好過一丁點。

疫情使授課方式出現了轉變,網課和現實授課大不同。(Shutterstock)

實體課堂與網絡課堂的想像

疫情是網絡課堂成為學生上課的主流方式。其實現實課堂與網絡課堂各有所長,亦各有所短。但無論何種方式,都應注意要令孩子能夠在如此疫情保持強健的身體與學習的心。

幼兒在3歲左右已經懂得說謊,他們說謊可以有不同的原因,可能是現實與想像混淆,也可能希望逃避責罰。(Shutterstock)

孩子會說謊

說謊是人類生活中一件常見而重要的事情,但同一時間我們又十分重視誠實誠信。然而當我們活在現實中,我們又是怎樣教孩子「誠實」不說謊呢?

就算沒有學校,學習也會發生,不過形式和場景就有所不同。(Shutterstock)

「學時」與「課時」

當人們看到增加學時減少課時的時候,不免會擔心是否會將學習轉嫁到家長或學生身上呢?也有學界意見指困難在於微管理,即如何界定學生在運用非時間表上的時間學習呢?

半日制下,有關學生功課輔導和托管也可照常進行,學校仍然開放,家長仍然可以按以往時間接回子女。(灼見名家圖片)

半日制的可能

現時無論中小學校,都已經進入暑假了,學生也再次進入留在家中漫長而無味的假期。而現在教育界擔心的是,究竟能否在9月1日如期開學呢?還是維持半天上課呢?

我為到能夠復課而感恩,有困難,但總可解決,我們的力量就是能夠維持日常的生活,只要我們能恢復過來,學業也好,工作也好,總會慢慢好過來,這是我們對抗疫情的最佳武器。(灼見名家圖片)

重拾校園時光

重回校園,站在校門前迎接孩子,看見孩子們一張又一張的笑臉,我自己也不禁笑了出來,原來看似日常的事情──上課,也需要我們刻意經營,珍惜保存。

老師無疑是教錯了內容,這點沒爭議,但是如何處理卻更為重要。(Shutterstock)

誰沒有錯?

還記得自己初入教育這一行的時候,錯得很多很厲害,無論是教學技巧、課管技巧、應對家長、待人接物、學科知識……曾經試過讀錯了一個字的音,寫錯了一個字的筆劃,大大小小的錯失,有沒有人完全不出錯的呢?

近日,街上開始有不少口罩售賣,不過價格比較昂貴。於是開始呼籲朋友們捐口罩,希望可以轉贈有需要的家庭。(灼見名家圖片)

你的口罩在哪裏?

時窮節乃現,豐足的時候,分享容易,困難之時,就是考驗。在這些日子,如何看待口罩、廁紙、白米、消毒用品,竟都如照鏡子般把真我照出來。因為你的口罩在哪裏,你的心也在哪裏。

遇上疫情,連健康的人也應戴上口罩,為的是除了防止感染病菌之餘,也同時防止有可能已經染病的自己傳染他人。(亞新社)

蒙面的春節

今年的春節十分特別,我和家人到了日本旅行。五天的行程主要的目的就是找口罩,手信是口罩,行李箱中的大部分也用來載着口罩。本來是一家人共享天倫之樂的日子,也蒙上了一層陰霾。

學校不會因為增加了撥款,增加了課程,增加了老師,然後一切便沒有問題,否則孩子也不用我們操心教導了。(亞新社)

學校是解決一切問題的答案?

學校明明沒有教孩子做不對的事情,但最後總是要學校承擔後果。每逢有人提出學校應加強什麼什麼教育,我就會想像學校給外界是否提供了一個好事不做,誤人子弟的犯罪中心的形象?

老師是十分盡責的,當天花了那麼多時間,提早出門,找不同的交通工具準時回到學校,為的就是照顧學生,讓學校如常運作。(亞新社)

停課的那一天

孩子不知道停課實際有什麼影響,只知道多了幾天假期,延遲了測驗考試都感到歡天喜地。可是外面是漫天烽火,停課不是好玩的事情,學習遭不正常的中斷,而且不知道何時真的可以繼續。

在課堂上,現在還需要在學習中有評估元素,以便在學習過程中,了解學生的強弱處及學習難點,從而即時回饋。(Shutterstock)

一節優秀的電子學習課堂

當習慣使用電子學習策略時,就能讓學生在課餘時間參與更多,故此能否進深地讓學生進行自學就是進階的部署,例如同一的學習策略會否重用並深化?

現時已到了一個嶄新的數碼年代,電子教學已經改變了教學模式。(Shutterstock)

電子教學的目的是什麼?

我們不能只把資訊科技當作一門工具看待,必須同時了解所引起的周遭生活的改變,甚至是我們自己,也因為科技而改變了工作、娛樂,以及與人相處的模式。

教師若因為期望學生會在使用平板電腦、資訊科技後會有較好的行為表現,那就必然會失望而回,更會阻礙日後運用電子學習的發展。(Shutterstock)

有關電子學習的幾點思考

怎樣才算是一節成功的電子學習課?很簡單,就是促進師生學習達到教學目的,可能是快了,有效了,或更容易明白某個概念,能夠有效有達到學習目標是必要的條件。

同學們能夠來得到台灣,是幸福的一群,因為更多的同學來不到。(Shutterstock)

旅程側面的教育

教育是很奇妙的東西,是要將很多不同的東西互相連結,將知識、技能、態度彼此產生關係,從而讓學習者能分析整合總結,綜合運用在日常生活之中。

祝大家新年快樂,恭喜發財,發財在腦中,希望能多吸收知識。(Shutterstock)

恭喜發財──發財只為了錢嗎?

2000多年前,我們的萬世師表也曾經教導我們,對於財富,我們不是不可以追求,只是「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就是假使不用得富貴的正當途徑,雖然得了富貴,君子也不要。

有些家長認為老師的部分文字批改是矯枉過正,扼殺了學生的學習興趣。(Shutterstock)

寫字的煩惱

語文老師在低年級一般較着重字詞的筆劃和筆順,字形的結構,好讓他們鞏固漢字的寫法。字要寫得清楚工整,才能表達文字本身的意義和美麗。但怎樣拿捏當中標準,要求到什麼程度才合適呢?這是老師的煩惱。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