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霖法師

常霖法師

俗名葉青霖,出家前為香港著名專業攝影師,香港理工學院(今理工大學)設計系畢業,在2009年放下俗世的名與利,到台灣跟隨果如法師座下,於2010年剃度出家。法師接觸攝影經驗超過50年,作品常見於各類傳媒及展覽,亦經常出版免費結緣的攝影及生活禪修專集,分享他的攝影和修行心得。近年經常以輕鬆易懂,融合生活藝術的方式帶領禪修活動,更創立「心呼吸」慈善機構,希望幫助多些人活出自在的人生。
Facebook、Instagram、YouTube:常霖法師
即使人們知道這是一碗良藥,也不一定肯來服用,但若這是一碗甜品,吸引力就大得多了。(作者提供)

佛法的藥

佛陀在《金剛經》中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有些人很執着弘法時必須引經據典,否則就不算是佛陀的真正教法,其實就是對佛法太過執着了。

語言文字只是一種媒介。(作者提供)

語言文字

禪宗那套不用語言文字的傳法方式,正正可以跨越人心概念的障礙,更不受任何形式限制,就在日常生活,自然而然,便有可能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也就是我們學佛的最大難處,沒有親自體證,是非常難以明白的。

禪宗強調學者在心中自悟、自證,而不是靠老師把知識餵給學生的。(作者提供)

六祖不是好老師?

學佛禪修重在各自修證,現今大部分人都是自信不足,信念也不堅定,學佛很多時都只是3分鐘熱度,而且倚賴心重,就算老師肯教,他們也未必有耐性去學,這樣就算六祖再生,對他們也沒有什麼幫助的。

縫補的過程除了惜福之外,還是很好的禪修練習,可以說是相得益彰。(作者提供)

惜福

我們人類在這個世界製造的垃圾已經超過地球所能接受的程度,希望大家都可以一起惜福,並且先由自己做起,才能夠影響身邊的家人、朋友,再廣泛傳播開去。

學習駕駛賽車,必須要親身體驗才會明白。(作者提供)

親身體驗

廣東俗語說「講就天下無敵,做就無能為力」,是因為有些事情,不管別人不停告訴你怎麼做的道理,還是不容易做到的,就好像學佛禪修一樣。

學佛修行就像不斷地注清水入池中,剛開始時效果雖然不太明顯,但假以時日,水還是會愈來愈清。(作者提供)

漸修

千萬不要妄自菲薄而自己放棄,修行不只是一生一世的事,成功並無捷徑,真正的失敗,就是放棄繼續下去的時候。

拔苦予樂,才是真正活在當下的修行方式。(作者提供)

得到人身

人生的意義是要利益一切眾生,而不只是為了自己,做到的方法就是努力修行而得解脫,進而度一切眾生不再受輪迴之苦。

我會在每天早課誦經時,都迴向給全世界,希望減少戰爭、減少眾生受苦。(作者提供圖片)

世界和平

對於現今的新聞,我只是大約知道正在發生什麼事,但不會不斷去追。我們並非要與世隔絕,這太不切實際,但有些人面對負面新聞時會花很多時間不斷追看,令自己不斷籠罩在負能量之中。

隨所住處恆安樂。(作者提供圖片)

依賴接引

《維摩經》也說:「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即佛土淨。」所謂清淨國土不離本心,根本不用外求,其實問題不在世界的染淨,而在自心的迷悟。

就像篠山紀信說的,所有攝影作品其實都是虛幻不實的謊言。(作者提供)

寫真寫假

商業攝影很多時候都是在騙人,譬如室內空間拍出來都比真實環境大、化妝品廣告的模特兒皮膚滑到像蠟像、而纖體廣告則會連肋骨也減掉,很多時都弄得太過分了。

大乘就像大輪船,小乘就像獨木舟。(作者提供)

大乘小乘

佛陀說法49年,結集成3藏12部,是一個完整的交通系統,任何人都可以接引得到,但是我們暫時的能力有限,只能夠在自己能力範圍內,以適當的交通工具接引大家。

其實人生並沒有徹底失敗這一回事,除非自己放棄而已。(作者提供)

屈原

世事的變化都是無常的,用佛法的角度來看歷史,能看出許多人性的優劣面,汲取教訓或者經驗之後,遇上問題也能換個角度來做思考,也許還有其他更好的選擇呢?

生命中不管遇上幸福悠閒或是困頓逆境,都在呈現無常的真實。(作者提供)

內心的表達

任何藝術作品都是藝術家當時內心的表達,至於是跟貪嗔癡還是戒定慧相應,就要看自己的修為了。

當身體器官逐漸衰竭而生命仍然存在時,長壽的意義又在哪裏?(作者提供)

長壽

宇宙間的一切都會經歷成、住、壞、空,人類的生命也不只是一期的,死亡不是終結,而是一個轉化。

有鑑於幫助大家尋求心安之法的刻不容緩,當時我邀請了樂評人馮禮慈、劍擊運動員江旻憓製作一本免費結緣的書。(作者提供)

疫境安心

平時人們的心都習慣向外境追逐,甚少往內省察自己的真正需要,因此對大家最大的影響不是表面行動上的受限,而是內心不平衡的翻湧。

對工作感到勞累通常不是來自工作本身。(作者提供)

工作與修行

腦中不斷生起過去未來、分別計較的這些念頭,都在阻礙我們投入到當下,因此要戒除經常胡思亂想的不良習氣,讓心靈回復原本純淨清明的狀態。

身在哪裏、心在哪裏,不要作多想。(作者提供)

健身與禪修

生活中做每一件事情都是把心念放在那件事情上面,便不是做表面工夫,而且在過程中還能清楚覺察內外感受,減少東想西想,就是這麼簡單而已。

你會否重新考慮自己的時間管理呢?(作者提供)

時間管理

如果把大量時間花在處理緊急而非重要的事情上,便沒有時間去處理那些非緊急而重要的事情,到後來這個重要的事情變成緊急時,才匆匆忙忙地處理它;每日都重覆這種模式,日子就容易感覺被壓得透不過氣來。

只要時時刻刻都保持覺知,不管做任何事情,一旦分心便會覺察得到。(作者提供)

自我覺察能力

如果時刻都能覺知自己在做什麼、說什麼和想什麼,就等於燃點了內心的智慧之燈,每個念頭和情緒都看得清清楚楚,做事便能更加充滿自信,不再被妄念的陰影所籠罩,心內的動力和定力也會同時提高。

有些含着金湯匙出生的子女們,仍然不會感到快樂和滿足。(作者提供圖片)

富二代

奉勸大家放下不切實際的欲望,老老實實做好自己的本分,把握機會好好修行,我們雖然不是富二代,但卻能「既得人身,又得聞佛法」,這才是更加珍貴的福報。

各人看「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皆有不同解釋。(作者提供圖片)

清明時節

對我們的人生最重要的,其實是要時刻保持一顆「清明」的心,也就是佛法講的「自淨其意」;但是不可能知道便能做到,必須透過不斷努力修行,每個人本自具足的智慧,才能夠顯現出來。

由多生多世累積下來的業力所安排的人生,是絕對可以被我們改變的。(作者提供圖片)

不被業力帶着走

很多人只聽從自己腦袋裏的聲音,並且認為是真實不虛,完全交由個人業力的好壞去做主導,曾否想過是被自己的思想欺騙了?

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着不能證得。(作者提供圖片)

腦內的工廠

屈指一算,我們在一念之間就製造了81000個生滅妄想,都是圍繞着「貪、嗔、癡」等等煩惱妄想,對我們不但毫無幫助,還會帶來無窮的困擾。

佛法本來就很簡單,佛性也是人人本自具足。(作者提供圖片)

如是

佛法並非什麼神秘哲學的創見,只是把事實「如是」的呈現,是超越語言文字所能形容的,因此我出家以來都沒有講經說法,跟大家講的都是分享自己在學佛過程中體驗到的一點好處。

生命有時是一位嚴厲的導師,但亦是最好的導師。(作者提供圖片)

葛榮居士

我們不可以指令世事如何發生,必須開放地對待轉變與無常,因為它們是生命中的事實。既然真相是無常,便要學習開放地面對身體、精神及外間的轉變。

不完美的美。(作者提供圖片)

不完美的美

所謂到達完美,就意味着不能更進一步,就像我們的人生,只要順應自然,不試圖處處追求完美,就能體會生命中變化和成長的樂趣。

把懺悔的責任交給佛菩薩,對自己的幫助不大。(作者提供圖片)

懺悔和後悔

自我執着很重的人,會把一切問題的責任都推卸給別人和社會,不肯承擔責任,假如不懂得知錯、認錯,學佛便很困難。不需要否定自己的過去,否則無法繼續往前走,最重要是把握當下,便會找到出路。

人沒法決定人生的長度,但能改變生命的寬度。(作者提供圖片)

「紡」如人生

禪的美學是簡單、直接、生動、自然的,傾向表現出事物原來的本質和樣貌,讓人比較容易看清事物的真相。

隨時隨地覺察自己想發脾氣、不開心、有壓力等情緒生起時,立刻暫停用腦繼續去想,只是用心感受當下自然的呼吸,就算是短短的幾分鐘,心情也能夠安定下來。(作者提供圖片)

我慢

日本的文化自古以來受到中國的影響很深,有不少漢字都是互相通用的,當然也有些意義完全不同,不過經由上面兩個例子,學佛的人更該警惕,語言文字都只是「指月之指」,重點是月亮的方向,而不在於研究手指本身。

每個困難和逆境,都是我們學習和進步的機會。(作者提供圖片)

疫情給我們上的課

疫情限制了大部分人的活動,當時很多人都希望能夠盡快回復正常的生活,但其實什麼才算是正常的生活呢?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讓我們停下來思考一下,究竟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江旻憓收到東奧取消的傳聞,立即用「停一停 心呼吸」的方法,讓心情保持平靜。(作者提供圖片)

東京奧運的反思

學佛修行並非要毫無情緒,只是不要被它帶着走而壞事。煩惱即菩提,覺察情緒生起的時候,就是讓我們進步的時機,千萬不要白白錯過機會。

一旦找到相應的方法,就要落實修行,不應換來換去。(作者提供圖片)

末法時期

學佛修行的重點是不要「心隨境轉」,修行是自家的事,不應因別人分門別派就因噎廢食的。

心裏總是揹着外在的東西,怎麼可能自在地修呢?(作者提供圖片)

修行上的包袱

修行的重點是修自己的心,不論身處何時何地,都能讓心不攀緣,不受外境干擾,更不會拿外在的東西揹在身上以為自己已有所得。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天生就注定只能成為低手。(作者提供圖片)

高手和低手

一流高手並不在乎有人勝過自己,因為這代表着可以從別人身上得到更多啟發, 而懂得欣賞與讚嘆別人的謙和學習心態,才是真正高手的氣度。

她覺察這些都是自己的習性縱容自己做的事。這段隔離的日子,終於好好的跟自己相處,觀察自己。(作者供圖)

疫境隔離

從新聞上看到,很多人覺得隔離是一件苦事,甚至有些人會抓狂逃走,但修行的人卻可以樂在其中,證明一念天堂,一念地獄,是完全由自己選擇的。

恐懼是否一無是處呢?(作者供圖)

善用恐懼的力量

我們會產生恐懼的原因,來自害怕有可能發生的未知,而非必定會發生的事。假如仔細觀察,會發覺恐懼其實只是一種情緒和感受,並不真正存在,只要我們的心經常保持平靜安穩,其實不會那麼容易被它影響。

世俗的人就常常為一些小小的成就、或者名不符實的頭銜、或是外界一時的讚美而沾沾自喜。(作者提供圖片)

自知之明

人貴自知,把自己看得太高或者太過重要,只會令人走向貢高我慢,最終必會失敗的道路。只有腳踏實地,不斷自我充實,才能得到真正的成功。

善惡真的只有二元對立?(作者供圖)

善惡分明?

剛剛接觸佛法時,善惡二元對立的觀念仍然很強,對於佛法強調不落二邊的概念很難捉摸。不過不容易不等於不可能,重點是要多點用心親自感受。

修行必須精進努力。(作者提供圖片)

閉關的分享

閉關期間和自己獨處時,會覺察到有很多細微的情緒生起,例如是否會因為沒人看到而懈怠放逸?還有遇到八苦之中的「五陰熾盛」生起時,假如處理得不好,方法又用不上,甚至可能會出現情緒問題。

一個旅程是否好玩,其實是視乎跟誰一起去。(作者提供圖片)

最好的旅遊地方

《華嚴經》說:「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因此懂得調整自己的心態,不去太多分別計較便非常重要。

佛法教導我們要不落二邊,意思就是不要執着是非對錯。(作者提供圖片)

執着佛法

學佛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若是用自己的標準去判斷他人,反而是劃地自限,執着在佛法的表面現象上了。

我在活動中分享對人生及生活的態度及看法,主題為「Life in the Aperture夾縫人生」。(作者提供圖片)

夾縫人生

不能只是跟隨大眾的既有觀念來走,過程中不要害怕失敗而不敢嘗試。世界上沒有一種方法是適合全部人的,必須親身經歷,才能走出每個人屬於自己的人生路。

佛陀教了我們各種離開監獄的方法。(作者提供圖片)

監獄

只要我們的心得到自由,便不會埋怨或者覺得受困在獄中的痛苦,也不用再時常想着什麼時候才可以出獄,因為所謂的監獄已經不能困着我們了。

佛陀教導我們要「不落二邊」,即是不要掉入是非對錯的二元對立中。(作者提供圖片)

善惡的對立

因此我們看四正勤中的善惡,應該要先去除「我認為應該如何」的習氣,當習氣減弱我執就容易放下。「我執」放下了,自然就像六祖說的「不思善,不思惡」,一切才會回歸本來面目。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情緒會互相影響。(作者提供圖片)

讚美的力量

大部分人都喜歡聽讚美的說話,如果選擇用「硬碰硬」的方法去處理不認同的地方,只會令僵局加劇。反而一句簡單的讚美,可以化解仇恨,並且帶來積極和鼓勵的作用。

這尊佛像是已故台灣著名雕刻家黃土水創作。(作者提供圖片)

釋迦出山像

佛像只是代表佛陀慈悲和智慧的本懷,不管樣子如何,我們恭敬禮拜的,其實是它所象徵的意義,而不只是佛像的表面形象。

觀景台上還有其他上山賞月的遊客,很多人見到美景就忙著舉起手機拍照,賞月也是透過螢幕,身在此處卻仿若不在此處,完全沒有體會當下環境的感覺。(作者供圖)

賞月

手機本來是讓我們使用的工具,很可惜現在大部份人卻變成手機的工具。它本來是要讓我們工作得更有效率,能節省更多時間的,但是結果卻讓很多人不知不覺地浪費更多時間。

「一曝十寒」意思是說,就算是最容易生長的植物,假如只是曝曬一天,然後便收起來冷凍十天,是不可能生長的。(作者供圖)

刷牙與洗牙

不管做事還是學習任何東西,一日勤勞十日怠惰,只是斷斷續續而沒有恆心地持續練習,是沒有可能成功的。這個道理就跟刷牙與洗牙一樣,假如沒有天天早晚刷牙,只是偶然去牙醫處洗一次牙,是沒有可能維持牙齒健康的。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