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霖法師

常霖法師

俗名葉青霖,出家前為香港著名專業攝影師,香港理工學院(今理工大學)設計系畢業,在2009年放下俗世的名與利,到台灣跟隨果如法師座下,於2010年剃度出家。法師接觸攝影經驗超過50年,作品常見於各類傳媒及展覽,亦經常出版免費結緣的攝影及生活禪修專集,分享他的攝影和修行心得。近年經常以輕鬆易懂,融合生活藝術的方式帶領禪修活動,更創立「心呼吸」慈善機構,希望幫助多些人活出自在的人生。
Facebook、Instagram、YouTube:常霖法師
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着不能證得。(作者提供圖片)

腦內的工廠

屈指一算,我們在一念之間就製造了81000個生滅妄想,都是圍繞着「貪、嗔、癡」等等煩惱妄想,對我們不但毫無幫助,還會帶來無窮的困擾。

佛法本來就很簡單,佛性也是人人本自具足。(作者提供圖片)

如是

佛法並非什麼神秘哲學的創見,只是把事實「如是」的呈現,是超越語言文字所能形容的,因此我出家以來都沒有講經說法,跟大家講的都是分享自己在學佛過程中體驗到的一點好處。

生命有時是一位嚴厲的導師,但亦是最好的導師。(作者提供圖片)

葛榮居士

我們不可以指令世事如何發生,必須開放地對待轉變與無常,因為它們是生命中的事實。既然真相是無常,便要學習開放地面對身體、精神及外間的轉變。

不完美的美。(作者提供圖片)

不完美的美

所謂到達完美,就意味着不能更進一步,就像我們的人生,只要順應自然,不試圖處處追求完美,就能體會生命中變化和成長的樂趣。

把懺悔的責任交給佛菩薩,對自己的幫助不大。(作者提供圖片)

懺悔和後悔

自我執着很重的人,會把一切問題的責任都推卸給別人和社會,不肯承擔責任,假如不懂得知錯、認錯,學佛便很困難。不需要否定自己的過去,否則無法繼續往前走,最重要是把握當下,便會找到出路。

人沒法決定人生的長度,但能改變生命的寬度。(作者提供圖片)

「紡」如人生

禪的美學是簡單、直接、生動、自然的,傾向表現出事物原來的本質和樣貌,讓人比較容易看清事物的真相。

隨時隨地覺察自己想發脾氣、不開心、有壓力等情緒生起時,立刻暫停用腦繼續去想,只是用心感受當下自然的呼吸,就算是短短的幾分鐘,心情也能夠安定下來。(作者提供圖片)

我慢

日本的文化自古以來受到中國的影響很深,有不少漢字都是互相通用的,當然也有些意義完全不同,不過經由上面兩個例子,學佛的人更該警惕,語言文字都只是「指月之指」,重點是月亮的方向,而不在於研究手指本身。

每個困難和逆境,都是我們學習和進步的機會。(作者提供圖片)

疫情給我們上的課

疫情限制了大部分人的活動,當時很多人都希望能夠盡快回復正常的生活,但其實什麼才算是正常的生活呢?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讓我們停下來思考一下,究竟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江旻憓收到東奧取消的傳聞,立即用「停一停 心呼吸」的方法,讓心情保持平靜。(作者提供圖片)

東京奧運的反思

學佛修行並非要毫無情緒,只是不要被它帶着走而壞事。煩惱即菩提,覺察情緒生起的時候,就是讓我們進步的時機,千萬不要白白錯過機會。

一旦找到相應的方法,就要落實修行,不應換來換去。(作者提供圖片)

末法時期

學佛修行的重點是不要「心隨境轉」,修行是自家的事,不應因別人分門別派就因噎廢食的。

心裏總是揹着外在的東西,怎麼可能自在地修呢?(作者提供圖片)

修行上的包袱

修行的重點是修自己的心,不論身處何時何地,都能讓心不攀緣,不受外境干擾,更不會拿外在的東西揹在身上以為自己已有所得。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天生就注定只能成為低手。(作者提供圖片)

高手和低手

一流高手並不在乎有人勝過自己,因為這代表着可以從別人身上得到更多啟發, 而懂得欣賞與讚嘆別人的謙和學習心態,才是真正高手的氣度。

她覺察這些都是自己的習性縱容自己做的事。這段隔離的日子,終於好好的跟自己相處,觀察自己。(作者供圖)

疫境隔離

從新聞上看到,很多人覺得隔離是一件苦事,甚至有些人會抓狂逃走,但修行的人卻可以樂在其中,證明一念天堂,一念地獄,是完全由自己選擇的。

恐懼是否一無是處呢?(作者供圖)

善用恐懼的力量

我們會產生恐懼的原因,來自害怕有可能發生的未知,而非必定會發生的事。假如仔細觀察,會發覺恐懼其實只是一種情緒和感受,並不真正存在,只要我們的心經常保持平靜安穩,其實不會那麼容易被它影響。

世俗的人就常常為一些小小的成就、或者名不符實的頭銜、或是外界一時的讚美而沾沾自喜。(作者提供圖片)

自知之明

人貴自知,把自己看得太高或者太過重要,只會令人走向貢高我慢,最終必會失敗的道路。只有腳踏實地,不斷自我充實,才能得到真正的成功。

善惡真的只有二元對立?(作者供圖)

善惡分明?

剛剛接觸佛法時,善惡二元對立的觀念仍然很強,對於佛法強調不落二邊的概念很難捉摸。不過不容易不等於不可能,重點是要多點用心親自感受。

修行必須精進努力。(作者提供圖片)

閉關的分享

閉關期間和自己獨處時,會覺察到有很多細微的情緒生起,例如是否會因為沒人看到而懈怠放逸?還有遇到八苦之中的「五陰熾盛」生起時,假如處理得不好,方法又用不上,甚至可能會出現情緒問題。

一個旅程是否好玩,其實是視乎跟誰一起去。(作者提供圖片)

最好的旅遊地方

《華嚴經》說:「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因此懂得調整自己的心態,不去太多分別計較便非常重要。

佛法教導我們要不落二邊,意思就是不要執着是非對錯。(作者提供圖片)

執着佛法

學佛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若是用自己的標準去判斷他人,反而是劃地自限,執着在佛法的表面現象上了。

我在活動中分享對人生及生活的態度及看法,主題為「Life in the Aperture夾縫人生」。(作者提供圖片)

夾縫人生

不能只是跟隨大眾的既有觀念來走,過程中不要害怕失敗而不敢嘗試。世界上沒有一種方法是適合全部人的,必須親身經歷,才能走出每個人屬於自己的人生路。

佛陀教了我們各種離開監獄的方法。(作者提供圖片)

監獄

只要我們的心得到自由,便不會埋怨或者覺得受困在獄中的痛苦,也不用再時常想着什麼時候才可以出獄,因為所謂的監獄已經不能困着我們了。

佛陀教導我們要「不落二邊」,即是不要掉入是非對錯的二元對立中。(作者提供圖片)

善惡的對立

因此我們看四正勤中的善惡,應該要先去除「我認為應該如何」的習氣,當習氣減弱我執就容易放下。「我執」放下了,自然就像六祖說的「不思善,不思惡」,一切才會回歸本來面目。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情緒會互相影響。(作者提供圖片)

讚美的力量

大部分人都喜歡聽讚美的說話,如果選擇用「硬碰硬」的方法去處理不認同的地方,只會令僵局加劇。反而一句簡單的讚美,可以化解仇恨,並且帶來積極和鼓勵的作用。

這尊佛像是已故台灣著名雕刻家黃土水創作。(作者提供圖片)

釋迦出山像

佛像只是代表佛陀慈悲和智慧的本懷,不管樣子如何,我們恭敬禮拜的,其實是它所象徵的意義,而不只是佛像的表面形象。

觀景台上還有其他上山賞月的遊客,很多人見到美景就忙著舉起手機拍照,賞月也是透過螢幕,身在此處卻仿若不在此處,完全沒有體會當下環境的感覺。(作者供圖)

賞月

手機本來是讓我們使用的工具,很可惜現在大部份人卻變成手機的工具。它本來是要讓我們工作得更有效率,能節省更多時間的,但是結果卻讓很多人不知不覺地浪費更多時間。

「一曝十寒」意思是說,就算是最容易生長的植物,假如只是曝曬一天,然後便收起來冷凍十天,是不可能生長的。(作者供圖)

刷牙與洗牙

不管做事還是學習任何東西,一日勤勞十日怠惰,只是斷斷續續而沒有恆心地持續練習,是沒有可能成功的。這個道理就跟刷牙與洗牙一樣,假如沒有天天早晚刷牙,只是偶然去牙醫處洗一次牙,是沒有可能維持牙齒健康的。

在覺察到想發脾氣、不開心、有壓力等情緒生起時,立刻停一停,然後用心感受當下呼吸。(作者供圖)

夫妻相處之道

彼此接納與理解對方的想法,各退一步互相包容,其實就是夫妻的相處之道,也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最好方式。

在生命中遇上困境,就正好用來檢測我們的修行方向是否正確。(作者供圖)

修行的關卡

在生命中遇上困境,就正好用來檢測我們的修行方向是否正確,其實是學習和進步的機會。這個時候才更需要用念佛禪修來調理身心平衡,不能因為遇上考驗便放棄,必須持續不斷地練習。

工業革命以來,人類一直在濫用地球,人類的煩腦卻未曾減少。(作者供圖)

新冠肺炎的啟示

新冠肺炎疫情2020年開始在全世界爆發,當時很多疾病專家都說,這個病毒有可能一直存在。既然病毒不會消失,我們要做的便是放下對它的恐懼,以減少擔心恐懼造成的負能量,影響自己的免疫能力。

夏季雖然天氣炎熱,但還是會盡量跟義工們進行每月一次的「行山禪」。(作者供圖)

汗流浹背

剛剛出家的時候,自己最不習慣就是在炎熱的夏季裏面,穿着寬袍大袖。但之後有不一樣的心態,現在只是感覺到很熱但沒有感覺到很辛苦。

何謂完美?(作者提供圖片)

面對工作

人生在世,一切金錢、事物,都只有使用權而無擁有權。我們能夠這樣想,凡事便不會太過緊張和看不開了。

我展出的作品似畫非畫,帶出宇宙萬物都在無常變化的現象。(作者提供圖片)

見山、見水

記得初看《金剛經》時,自覺在攝影上已經歷過上述「見山、見水」的階段,但看到佛陀在經中常以肯定、否定再肯定這種方式說法,還是有點摸不着頭腦;直至出家修行多年,才體會到原來禪修跟攝影的心法是沒有分別的。

透過修行,可以把很多煩惱困擾去除。(作者提供圖片)

續談垢與淨

我自己選擇出家,因為可以用自己學到的、透過修行體驗到的,盡力去感染更多的人,能夠得到更充實、更有意義的生活。

年輕人盡力保持清潔,其他村民卻勸他不要多此一舉。假如你是那位年輕人,你會怎樣做呢?(Shutterstock)

垢與淨

在一個骯髒的封閉村落中,只有一個年輕人願意把自己梳洗乾淨和打掃環境,其他村民都勸他不要如此多此一舉。在「眾人皆醉我獨醒」的狀況下,到底他該隨波逐流,還是獨善其身?

在大風大浪的時候,懂得「停一停 心呼吸」,先讓自己安定下來很重要。(作者供圖)

救生員與遇溺者

學習游泳的時候,千萬不要依賴任何一位救生員,即是佛陀說的依法不依人。假如能夠發願自己努力,好好分配時間經常練習,自然會有機會成為一個強壯的救生員,就像弘揚佛法的出家人和一些在家居士。

為了保障社會健康,法國一家保險公司以輕鬆的舞蹈形式拍了一條廣告宣傳片。(作者供圖)

愛語

菩薩攝受眾生時會用上《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其中的「愛語」其實就是增進人際關係良好的溝通技巧。

當年達摩祖師面壁9年,二祖慧可向他求法,在大風雪之中等了一日一夜,達摩還說他以小德小智,輕易散漫之心,就想求得大法。(作者供圖)

付出與回報

我們自以為已經相當精進用功,但卻不知道距離明心見性還有多遠?不如停止胡思亂想,投入過程,老老實實,不執着結果地好好用功吧。

我們心中的佛陀並非泥塑木雕的佛像,而是他以身教言教帶出來的佛法。(作者供圖)

佛誕感言

佛教說的精進,其實不在勇猛,而在持之以恆,因此佛陀不應該只在佛誕時才想起,應該時刻都在心中,才能持續不斷地向他學習。

常霖法師(左)與劍擊運動員江旻憓。(灼見名家圖片)

宿世的善根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二十來歲的健康活潑女孩,平時不打機、不煲劇,除了每天練習劍擊,還在修讀法律博士學位,慈悲與智慧兼備,大家覺得她前生是否應該是修行人呢?

用7天的時間來做禪修是很適當的。(作者供圖)

打禪七

在參加禪修之前,必先要放下一顆有所求的心,在禪期中則要身心放鬆而不放逸,不因修得好而沾沾自喜,也不因修得不好而怪責自己,這兩者都是不同形式的自我執着。

每個孩子都有各自的才能,即使沒有做到「贏在起跑線」也沒關關係。(作者供圖)

輸在起跑線

「你的人生不是由你的出身決定的,只要肯努力,一切都可以改變!」希望各位家長和老師,都可以放下先入為主的概念,讓孩子們發揮他們各自的才能。

六道中真能發菩提心而修成菩薩行的,唯有人。(作者供圖)

修行的目的

想要徹底解脫,離苦得樂,就必須明心見性,開悟成佛,然後再去幫助其他眾生成佛,這就是學佛最重要的正知正見。

花懂得好好活着,人呢?(作者供圖)

好好活着

有一天壽命,就要好好過一天,那些活着的時候,天天為了怕死而拜佛燒香,希望死後能夠成佛的,絕對成不了佛。

作者對鄭國江填的這首詞非常讚歎,甚至認為值得放進教科書中。(作者供圖)

詠梅

人生中不管順境和逆境,就像宇宙萬物一樣經歷成住壞空,一定都會過去。

在情緒生起時,記得「停一停 心呼吸」。(作者供圖)

負面情緒

在衝動情緒影響下作出的任何決定,不只對事情沒有絲毫幫助,還有機會火上加油,令事情更進一步惡化。

除非融入其中,否則你無法完全體會藝術。(作者供圖)

藝術家

我經常強調「藝術創作必須源於生活」,而每一個創作都會反映藝術家內心的感受。除非融入其中,否則你無法完全體會,這跟修行完全相同。

大家都不忍看見眾生受苦,慈悲心人人本自具足。(作者提供圖片)

四無量心

佛陀教導我們「四無量心」,是很重要的修行方法,透過「慈、悲、喜、捨」,讓眾生離苦得樂。

廣西貧困山區的兒童。(作者提供圖片)

笑,是一件能夠橫跨貧富差距、年齡性別、教育文化、語言和心靈的表現,也是一項歡喜心的布施,隨時隨地,別忘了也給自己一個微笑吧!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