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明仁

鄭明仁

資深傳媒人。1977年香港浸會學院傳理系畢業,歷任電台和報館記者、採訪主任、總編輯。2011年退休後潛修歷史,2015年北京大學歷史學系畢業,獲頒授碩士學位。
柳如是終於走上香港舞台。

從話劇《親愛的·柳如是》說起

香港話劇團首次把柳如是的傳奇搬上香港舞台,希望讓更多香港人認識這位明末清初的奇女子;史學大師陳寅恪晚年窮十年之精力,始完成《柳如是別傳》經典之作,話劇團把柳如是故事縮龍成寸,演出扣人心弦。

羅卡的大半生與「電影」二字緊扣一起。

羅卡的聲影路

個多兩個小時的紀錄片,由羅卡親自粉墨登場,加上自己的旁述,把觀眾帶回50年代至80年代的香港,雖是浮光掠影,但已足夠令人唏噓、嘆息。

日佔期間,大批日軍及護士在九龍醫院空地做早操。照片右上方拔地而起的白色建築物便是慰靈塔。

追蹤日軍在香港的神秘白塔

日佔期間,日軍在港島寶雲山頂興建一座忠靈塔,用來供奉日軍亡靈,工程未及一半日軍已投降,重光後香港政府把忠靈塔炸毀。因此,日軍遺留下來的戰爭文物,便僅得現時九龍醫院的慰靈塔。

香港有很多鬼新聞,信不信由你。(Shutterstock)

鬼節講鬼新聞

事隔30年,很多人對兩宗鬼新聞記憶猶深。農曆七月鬼節,筆者也拿出來重溫,應一應節,還是那一句:信不信由你。

羅家英、汪明荃的《蝴蝶夫人》劇照(左)與宣傳海報(右)。

粵劇《蝴蝶夫人》70年

家英哥為汪阿姐度身訂造劇本,除了私人感情關係,主要是汪阿姐苦心學習粵劇30多年,而且她熟悉早年日本生活,由她來演蝴蝶夫人,自然適合不過。

李時敏主動請纓執筆,幫助陳潔如出版《我與蔣介石》。(灼見名家製圖)

香港人代筆披露蔣介石秘辛

李時敏年幼時隨父母從澳洲移民香港,1933年在荷里活美高梅公司電影飾演配角,相信是香港甚至世界首位男性華人在荷里活拍電影。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他與蔣介石和蔣的第二任妻子陳潔如的關係。

鄺啟東推出著作介紹金庸的另一面(右),圖左為金庸的題字。

另類金庸百科全書

鄺啟東可能已預知金庸小說的版本研究已達極限,很難再有什麼新發現,與其再鑽牛角尖,不如另闢蹊徑。鄺啟東轉而研究「另類金庸」,結果大有所成。

2001年9月,鰂魚涌英皇道現址的新校舍啟用。(太古小學網站圖片)

太古小學100年

環境千變萬化,太古小學屹立不倒,全賴太古集團仝人的辦學理想,太古小學雖然不是最頂尖的學校,然而該校對平民子弟的百載春風化雨,作育英才,值得一記。

蘇載玓出版新著,紀錄了不少香港警察的歷史。(灼見名家製圖)

書展2023|香港首位華人高級警官

誰是香港首位華人高級警官?很多人都會衝口而出說出答案:「李君夏!」這個答案只答中一半。李君夏是首位華人警務處長,但香港史上第一位躋身警隊管理層的華人,另有其人,那已是1882年的事。

有「光影大師」美譽的已故攝影名家何藩於1950年拍攝、題為《掃》的照片,近日以115萬人民幣成交,刷新全國同類拍品拍賣紀錄。

何藩沙龍攝影揚威拍賣場

上周末內地「中貿聖佳」拍賣行舉行了「香港沙龍攝影專場」拍賣,集合了香港多位沙龍攝影名家共150幅原作上拍,結果何藩於1950年拍攝、題為《掃》的照片,以115萬人民幣成交,刷新全國同類拍品拍賣紀錄。

作者與增訂版《香港文壇回味錄》。

《香港文壇回味錄》增訂本

去年香港書展,筆者出版了《香港文壇回味錄》,幾個月內迅速售清;今年6月,天地圖書公司在書展之前替此書出了增訂本,增加了內容和圖片,並且印製了小量「毛邊本」,讓喜歡毛邊書的讀者過過癮。

客家會館招牌。

彌敦道隱世客家會館

彌敦道僑建大廈有一家私人辦的「客家會館」,環境雅致清幽,與彌敦道上熙來攘往的繁囂世界相比,是兩個世界。由於宣傳不多,這家隱身在鬧市的會館,沒有多少人知道。

蘇賡哲和蘇老太守護新亞書店超過半世紀。

新亞書店百歲精神領袖

新亞書店一直奉行薄利多銷,蘇老太的訂價很優惠,20、30元有交易。老太說:「俾到價就俾,唔好壓人價,大家生活都唔容易。」她宅心仁厚,換來福報,百歲人瑞,頤養天年。

吳紹榮1989年攝得戴妃獨家泳照。

香港記者攝得全球獨家戴妃泳照

查理斯三世本月初加冕正式成為英王,戴安娜王妃如果不是離婚,如果不是魂斷巴黎車禍,今天已貴為王后。世界沒有如果,但對吳紹榮來說,卻真的有如果,若當年不是戴妃訪港,不會獨家拍下震驚中外報壇的戴妃游泳照片。

香港報業史上獨一無二的中英雙語對照報紙。

香港獨一無二中英對照報紙

近日在舊書堆裏發現一份很特別的香港舊報紙《中西日報》,報紙內容從新聞版到副刊,都是中英雙語對照,這在香港報業史是獨一無二的。創辦人是有香港報壇怪傑稱號的任護花,報紙日常工作則交由兒子任忠章負責。

香港流行食盆菜,回歸後社團經常舉辦千人盆菜宴。

首嘗屏山「九大簋」

屏山「九大簋」,因為有周潤發和鄧達智的加持,已經成為遠近馳名的圍村菜。在屏山唐人新村前村長鄧建國安排下,筆者和友人幾天前得嘗這道聞名已久的名物。

查良鏞曾經任職長城電影公司導演和編劇,不時與夏夢研究劇本。

查良鏞社評祝福夏夢移民

夏夢,昔日長城電影公司最紅的公主,查良鏞讚美她比西施還要漂亮。1967年夏夢忽然拋下香港事業移民加拿大,查良鏞特別在《明報》發表社評祝福夏夢。查先生當年所寫的,今天重溫,仍然有新鮮感。

董橋40年前刊於《明報月刊》的武俠小說《薰香記》。

董橋唯一一篇武俠小說

董橋40年前寫的一篇武俠小說,到今天仍為人津津樂道。這是董橋唯一的一篇武俠小說,金庸當年看過後盛讚董橋寫得實在太好了,笑說要收董橋為徒。

張愛玲的手稿和書信極為珍貴。

張愛玲100頁真跡手稿

2023年3月某個晚上,馬家輝在家設宴款待小思老師(盧瑋鑾教授)和崑南兩位文壇前輩,筆者叨陪末座聆聽兩位大師話當年。飯後,馬家輝一個動作,引來滿堂喝采!

方寬烈(左)早年與香港著名書評家許定銘合照。

方詩人的文學剪貼簿

人稱「方詩人」的已故香港作家方寬烈,生前有一特殊癖好,就是喜歡把著名作家的報紙文章剪下來,分門別類用漿糊或膠水糊在環保紙上,然後裝釘成冊,用作自娛或跟人分享。到今天,這些剪貼已成為香港文壇珍貴史料。

馬松柏60年代任職《新生晚報》。

從馬不停蹄 到老馬停跑

報壇前輩馬松柏先生仙遊,馬家輝在《明報》專欄撰文懷念父親,父子情、家庭愛,躍然紙上。多年前我跟馬老前輩有數面之緣,當時他貴為大報老總,我是他敵對報紙的採訪主任,大家在公開場合不宜太親熱,點個頭便算數。

燕窩盞炸成金黃色上碟奉客。

粵菜至尊名廚李霖

香港粵菜界神級人物李霖師傅,聞名已久,近日始得一見,而且有幸品嘗李師傅親自炮製的傳說中名物「炸燕窩盞」,實在是兔年開年的奇遇。

黎工佽和豹翁都是30年代香港小報《探海燈》的名筆,得罪不少權貴。(灼見名家製圖)

報人遇害 無頭公案

中國近代報業史上發生過多宗新聞工作者失蹤,或遇襲死亡案件,結果都是無頭公案,即使兇徒被捕,也查不出幕後主謀是誰。上世紀30年代,香港著名報人黎工佽和「豹翁」蘇守潔一死一失蹤事件甚為轟動。

香港孔教學院創辦人陳煥章、孔教學院大成中學。

陳煥章 孔門傳奇人物

香港孔教學院創辦人陳煥章,一生充滿傳奇色彩,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可能是唯一)擁有進士和外國博士學位的人,其哥倫比亞大學博士論文享譽歐美學術界,備受推崇。

旺角時代的精神書局。

懷念旺角書店街的日子

有半個世紀歷史的漢榮書局剛剛結業,標誌着旺角地標老舊書店,只剩下蘇賡哲的新亞書店,老蘇獨自堅守陣地,像一個老兵守着最後一道戰壕,守護着旺角舊書店僅餘的一脈香火。

1982年馬勒當拿來港作賽,在球迷照片上簽名。

馬勒當拿在香港的簽名

美斯帶領阿根廷國家隊奪魁,成為世界盃王者,他個人亦贏得世界球王美譽。在電視直播看見美斯舉起「大力神」盃,令人想起1986年馬勒當拿做着同樣動作的鏡頭。

1910年代位於灣仔大佛口的「華興」影樓。

香港影樓光影百年

老一輩香港人都有上影樓影靚相的經驗,這種盛載家庭美好記憶的行業,曾經盛極一時,遍布城中大街小巷,今天卻一間難尋。算起來,香港影樓已有167年歷史。

蘇富比拍賣文人信札,包括查良鏞(金庸)給董橋的信。(亞新社、灼見名家圖片)

查良鏞給董橋的信

著名文人學者的書信手稿,近年成為收藏界熱烈追求的藏品。其中,查良鏞(金庸)和董橋的書札、題字備受追捧,涉及兩人之間的信函,更為難得。

尖沙咀鐘樓最早照片,鐘樓仍未安裝大鐘。

100年前的香港相簿

近日從香港拍賣行Spink拍得一本香港舊相簿「Views of Hong Kong」,內有103張舊照片,主要是20世紀初期中區的建築,包括皇后像廣場、大會堂、滙豐銀行、各大洋行、第一代纜車站等等。

稻鄉飲食文化博物館內的滿漢全席擺設。

滿漢全席回味錄

稻香集團主席鍾偉平,近日招呼飲食文化界朋友,參觀其集團「稻鄉飲食文化博物館」,館內其中一個展區模擬為昔日滿漢全席飲宴場面,參觀者大開眼界。

筆者置身美荷樓簡單家居,時光倒流70年。

走進窮日子的時光隧道

往事令人回味,捱窮的日子特別讓人牽腸掛肚。如果你想一次過體驗昔日甜酸苦辣的徙置區生活,不妨到石硤尾美荷樓生活館參觀,肯定回味無窮。

美元25分硬幣用了黃柳霜的肖像。

黃柳霜尋根之旅

黃柳霜是荷李活第一位華裔女星,今年剛好是她擔當女主角100周年,她一生演出超過60部電影,橫跨默片與第一部彩色電影的時代,也是首位在電視劇中演出主角的亞裔演員。

2016年10月,262本三毫子小說一次過在舊書拍賣會出現。

三毫子小說熱潮再起

流行於50、60年代的香港「三毫子小說」,沉寂一段長時間後,近日再度在文化圈掀起熱潮,繼中文大學舉辦講座之後,教育大學又出版了研究三毫子小說的專書,真的是漪歟盛哉!

冒充金庸的《射鵰英雄傳前傳》和《後傳》。

「流金」猖獗 激死金庸

曾經何時,中港台兩岸三地市面充斥「假金庸」武俠小說,品種之多蓋過「真金庸」。金庸迷給這種假金庸小說起了一個名,叫做「流金」,流者流嘢也。

1973年全版英女王軍裝$10郵票,最高峰時被炒至過百萬元。

香港最貴女王頭郵票

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已入土為安,其香港人「事頭婆」形象,令人難忘。香港人和英女王最親密的接觸,非女王頭錢幣和女王頭郵票莫屬。以前我們寄信貼郵票,多用口水沾濕郵票背後的膠紙,因此有機會「親吻」英女王。

1953年英女王加冕送給香港兒童的鋁杯,近日二手叫價高達$8000。

「事頭婆」牛奶嘜炒至癲價

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駕崩後,印有女王圖像的紀念品備受追捧,二手市場售價以幾何級數飆升。69年前用英女王名義派給香港小朋友的紀念品,已被炒家炒到天價,其中一個鋁杯在香港拍賣網的叫價竟高達$8000。

港大亞洲研究中心在2000年代開展「香港口述歷史檔案」計劃。

潮流興做口述歷史

香港愈來愈流行做口述歷史訪問,正所謂大有大做,細有細做。20年前,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主持的《香港口述歷史檔案計劃》,是同類型計劃的最大規模,成果亦很可觀。

旺角區的「同昌大押」,歷史悠久。

警方通告:小心賊贓!

全港當押店(當舖)定期收到警方通知,要當舖負責人留意一些賊贓下落,隨時上報。警方隨通告會開列一份清單,詳細列出懷疑賊贓的種類、型號。我們可以從這些清單清楚知道什麼年代流行什麼典當物。

皇家亞洲學會香港分會的學術年刊封面。

寫香港史的洋學者

研究香港歷史,皇家亞洲學會香港分會的學術年刊是必不可少的參考書,年刊作者不乏香港史權威,特別是一些洋學者,他們的研究報告,令人大開眼界。

筆者和鄺啟東捧住111冊《神鵰俠侶》普及本,愛不釋手。

金庸小說至罕版本

馬來西亞朋友最近在大馬替我覓得一套最舊版本的金庸武俠小說,那就是《神鵰俠侶》普及本,全書111冊,除了有幾冊的封面比較殘舊之外,其餘百多冊的品相接近完美。

林真的相學書,為他帶來可觀收入。

文學的林真

「睇相的林真」之外,還有「文學的林真」,對林真來說,睇相是職業,文學是興趣,在文化圈子裏,他早已有一定知名度。

《香港文壇回味錄》書影。

《香港文壇回味錄》

我與書同行超過半世紀,認識書界很多奇人異士;在報界打滾了30多年,見證了報業的興衰;喜結交文化界前輩,聽過不少文壇掌故。朋友叫我把這些回憶抽取部分用文字寫下來,這就是我本新書《香港文壇回味錄》的由來。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