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月前,程鼎一邀約沈西城和筆者在上海總會午飯敘舊,席間鼎一出示其父親的舊作《新文學家回想錄》,說這是孤本。一段文壇父子情逐漸浮露出來。
在電台主持節目,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稍一不慎便會惹官非。李我和鄧寄塵是香港第一代響噹噹的名咀。唯言多必失,這兩位名咀都先後因為在節目得罪人而要登報紙道歉。
是誰把Coca Cola翻譯為「可口可樂」?筆者在最新一期(第433期)的《香港文學》月刊撰文詳細介紹了這宗懸案的來龍去脈,今天在這裏摘要和大家分享。
電影《蘇絲黃的世界》改編自真人真事,而其女主角的角色原型 Suzie Wong 卻在上世紀60年代將電影公司和小說出版社雙雙告上法庭。消息一出,眾人譁然。
上世紀20年代,「中國第一份彩色大型綜合畫報」《良友畫報》面世後風靡一時,可稱得上是民國社會的小百科全書。然而經歷數十年的沈浮,《良友》漸漸失去往日光彩。十年前復刻重印合訂本引起收藏界關注。
東華三院正在沙田文化博物館舉辦《善道同行──東華三院籌募文化與社會發展》展覽,透過逾200項珍貴文物和歷史圖片,讓觀眾從東華三院籌募文化的角度,了解香港社會發展。
香港在那個窮困的年代,市面幾間「經濟食堂」(經濟飯店)很受基層工人歡迎,2毫子、3毫子一大碟腩肉飯或雞鴨飯大件夾抵食,當然不同時期的經濟食堂取價不一樣。
單偉建生於1954年,12歲便經歷文化大革命的洗禮,15歲被下放到內蒙古荒漠戈壁灘苦寒之地「屯墾戍邊」,他以無比的堅忍鬥志在生產建設兵團的「農業連」捱過6年非人生活。
筆者的老總書房有幾份《70年代》雜誌,封面都很經典,包括威利警司帶隊打人、淮遠整蠱英女王、抨擊香港節粉飾太平等期數,有興趣者可來書店閱覽。
以前睇報紙很喜歡把自己愛讀的文章剪下,儲存起來方便日後重溫。如果是名家的小說或文章,幾十年後仍然能夠保存下來的,到今天可謂彌足珍貴。
香港出版社最近特別把「塘西風月小說之父」羅澧銘的名著重新整理出版,其中當然少不了膾炙人口的《塘西花月痕》,筆者先後在不同場合介紹過羅澧銘這部經典作品。
七十年代香港出現了至少兩位「姣婆」作家,「她們」每天在報章寫中區白領麗人如何「姣屍炖篤」、如何煙視媚行,寫得出神入化,吸引無數狂蜂浪蝶,成為報壇佳話。筆者有緣認識這兩位「中區白領靚女」。
鄭裕彤綽號「沙膽彤」,他的發跡史流傳甚廣,但很多也是加鹽加醋炒雜錦,鄭氏家族為了給家族留下一部「正史」,2016年初由周大福慈善基金主席鄭家成,委託王惠玲和莫健偉兩位博士籌劃著述《鄭裕彤傳》。
要知道大廟歷史的發現經過、長洲太平清醮平安包的起源,以及潮人盂蘭盛會的場地布置特色歷史,今日起可在歷史檔案館《那些年的節慶》展覽找到答案。
李樹芬是「養和之父」,是養和醫首任院長,戰後寫了《香港外科醫生──六十年回憶錄》。李崧協助工聯會創辦了工人醫療所,出任義務醫生30多年,留下了《李崧醫生回憶錄》。
馬雲1954年開始寫稿,寫到1990年擱筆退休,先後寫了300多部小說。香港的馬雲雖然沒有阿里巴巴的馬雲那麼富有,但香港馬雲的著作,遠遠多過內地馬雲。
黃俊東移民澳洲多年,他那本珍藏了多年的《儒林清話》剪貼簿已經歸我所有,這裏有個小故事,黃俊東移民後把剪貼簿連同一封介紹剪報來龍去脈的親筆書函,交給新亞書店蘇賡哲博士拍賣,筆者投得,如獲至寶。
永安公司創辦人郭樂一本薄薄的口述歷史,承載着100多年前華人在澳洲艱苦奮鬥的血淚史,也記載了郭樂如何從一個窮小子成為名聞世界百貨業大亨的故事。
1964年5月3日香港《晶報》頭版頭條報道,蔣介石第二位妻子陳潔如準備在美國出書爆她和老蔣的內幕,老蔣對出書之事大為緊張,千方百計阻止新書出版。
六十年代,中國大陸人民幾乎人手一本毛主席語錄,每天讀毛語錄,要做毛主席的好學生。香港左派群眾也讀毛語錄,但坊間竟然有本《萬人傑語錄》,說要和毛語錄唱對台戲。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