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6月29日,依達第一部小說《小情人》出版,這部小說為「乳臭未乾」的小子打開通向文壇的一扇窗口,香港也從此誕生了一位善寫愛情小說的多產作家。
前清太史賴際熙1923年在香港創辦的「學海書樓」,到明年便屆100周年。學海書樓是香港最源遠流長的書樓,3萬多冊古籍現寄存在香港中央圖書館,令一個世紀以來在香港的國學香火得以延續。
60年代沒有免費強迫教育,很多私校(學店)唯利是圖,規定每月3天內繳清學費,否則欠交學費的學生會在課堂上被「唱名」。如果家中有兩個孩子讀書,家長實在吃不消,《華僑日報》助學金就成為他們的救命草。
1953年天風出版社出版了張愛玲翻譯的一本小說The Yearling,是美國作家Marjorie Kinnan Rawlings的作品。張愛玲說這本書令她感動,有點眼濕濕。
69年前的1月份,一本色彩繽紛的兒童刊物──《兒童樂園》橫空出世,甫出報攤便受到小朋友歡迎。《兒童樂園》一直出版了1006期才結束,它陪伴了香港幾代人成長,很多上年紀的人都在尋覓它的早年版本。
80年前的聖誕節香港被日軍佔領,多位社會賢達、富商、政界人物很快便被日本軍政府控制,軟硬兼施之下,他們之中不少淪為日本人的傀儡「民意代表」。貴為華人之首的何東爵士,有幸及時離開香港,逃過厄運。
日軍未犯港之前,香港報紙老闆答應港英政府若香港發生戰爭,中西報紙絕不停刊。後來戰爭持續惡化,報紙陸續停刊,淪陷前幾天,大部分報館已關門大吉,剩下《華僑日報》。
西九文化區M+視覺文化博物館開幕半個多月,入場參觀者眾,館內展品除了希克藏品備受關注之外,「九龍皇帝」曾灶財的「墨寶」也再次受注目和議論。
入場欣賞電影《梅艷芳》,是香港人難得的一次集體回憶。儘管大家回憶的重點未必一樣,但至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這齣電影再次讓我們深深感受到「哥哥」與「阿梅」之間的深摯友誼。
劉香成的新書《世界不是這樣的》是他大半生新聞工作的回憶。他說這個書名「旨在適時地提示不同地方的人們,在傳統意義上對世界的理解,同真實的世界之間常有偏移。」
曾幾何時,香港的「小報」數量多如繁星,它們之中有些閃爍生輝,有些稍縱即逝,沒有留下痕跡。其實,小報在香港報業史上佔很重要地位,可惜至今缺乏有關香港小報的學術研究,遑論要寫一部香港小報史。
那時候,有人認為他野心太大,遲早會頂唔順,因為3間舖合計每月要交15萬元租金,要賣幾多本書才夠交租,還未計其他燈油火蠟。豈料,Daniel 近日又有創舉,第4間舖開張了!
陶德曼駐華期間積極推動中德文化交流,他與當時中國多位藝術家有來往,包括徐悲鴻、齊白石、張大千等國畫大師。陶德曼收藏中國書畫超過150幅,大多得自畫家或購自畫展。
龐富的錄音帶一吋也沒留下,原因是當年報道餸菜價格是直播節目,電台沒有把節目錄下留底。否則,今天便可把龐富的聲音片段放在中環街市內循環播放。
很多年之前,有人把一包包的東西拿到中環神州書店,拆開一看原來是全新的書仔,封面圖畫和書名以紅藍為主色,驟眼看與一般流行愛情小說無異,閱讀內文卻別有洞天……
歐陽文利大半生閱書無數,好書一定不會逃過他的法眼;過眼書籍也牢記腦海裏,哪位顧客要哪類書,賣過什麼書給誰,他都一清二楚。早已可以退休頤養天年,但他每天仍然在柴灣工廈守着數以十萬計的舊書,無比快樂。
「朋友!你喜愛星星嗎?當你凝視夜空中幾點稀疏晶瑩的寒星時,你會感到一種孤獨淒清的氣氛吧。於是,你覺得月亮的柔和可親了。可是,在你寂寞的心靈中,你又會神往太陽光輝的照臨。」
趙滋蕃透過《半下流社會》寫出南來難民在香港社會的悲慘生活,他們散居各處山坡木屋、棲身調景嶺簡陋棚屋,除了要和大自然搏鬥之外,又要在政治權力、人性黑暗的漩渦掙扎求存。
《文庫》是香港文壇真正有新文學的開端,它連續出版了近600期,在推動新文學發展上應該發揮了不少影響力,但幾十年來很少人提及《文庫》這個文學副刊,確實可惜!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contact@master-insight.com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