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金、梁武俠小說大受歡迎,出版社找來當時著名漫畫家潘飛鷹、莫君岳等人把金庸和梁羽生多套武俠小說編繪成漫畫版,列入「新派武俠漫畫叢書」,行銷海內外。
有人喜歡《老夫子》夠「街坊」,因為它所講的故事好像就發生在他們身邊;有人喜歡《老夫子》夠「貼地」,絕對不離地,因此能引起共鳴,共鳴是《老夫子》成功的最主要因素。
香港收藏家協會成立30周年。為了慶祝這個大日子,協會將在中央圖書館展覽廳舉行會員藏品展覽,盛況可期。會員的藏品也很豐富和獨特,到時大家入場參觀便可得睹一二。
張紉詩是董橋父親的詩壇好友,因此紉詩女史便是董橋的父執輩,董橋主要是跟張紉詩學習舊體詩。幾十年來,董先生文章多處流露舊時月色韻味,這或多或少是受到張紉詩影響。
據瘂弦所論,當初他因投稿《中國學生周報》,跟主編黃崖相熟,故在後者的介紹下於香港出版其第一本書──《苦苓林的一夜》,蓋靈感襲自徐志摩《翡冷翠的一夜》。
花影恨逝世後,電影公司爭着拍攝其故事,最後花影恨家屬因南海十三郎與花影恨有相當交情,熟知花影恨思想和為人,決定將此重任交給南海十三郎。
1956年萬宜大廈建成後,緊貼新大廈的「中國街」環境始獲改善,但英國佬仍然不肯改街名,拖到1971年才由市政局把「中國街」除名。
《入廚三十年》只提綱挈領介紹大小菜式的做法,學廚者要成為名廚,還得靠自己,個人天份、融會貫通、功多藝熟,這些條件必不可少。感謝陳榮為香江寫下大量珍貴的入廚秘笈,造就了香港一代又一代的廚神。
2023年年底王錚電郵一份新書目錄給我,說2024年又要出新書了,書名叫做《小說倪匡》,邀請我寫一篇序。讀完又再浮現倪老2012年的11字真言:「王錚先生者,衛斯理專家也!」
70年代是香港電影風起潮湧的年代,1975年唐書璇向電影圈的朋友說,她要出版一本專門性、獨立的嚴肅電影雜誌。她一呼百應,《大特寫》很快面世,第一期作者陣容有好幾位至今仍是香港電影評論的中流砥柱人物。
作家、著名書評人許定銘指出,《四季》是香港1970年代水平相當高的一份文學期刊,可惜總共只出了兩期。也斯說過,《四季》是由他本人、張景熊、莫展鴻和吳煦斌等構思,希望能「辦一份紮實的文學刊」。
史秀英Stella,畢業於香港大學文學院,1985年加入東華三院,2010年出任東華三院於同年成立的檔案及歷史文化辦公室主管一職,專責收集、保存、研究及展示東華三院的文物及檔案。
牛津版的董橋第一本書於2000年面世,全書130篇文章,來自「時事小景」的專欄,董生選了其中一篇文章的篇名《沒有童謠的年代》做書名。從此,董橋、林道群、牛津便成為出版界的鐵三角,好書一本接着一本出。
幾年前筆者加入了一個退休傳媒人小圈子「快樂傳媒老是佛」,1月搞了一次聯乘慈善同學會的活動,當晚10位老是佛輪流上台爆料之餘,還拿出一些藏品供大會即席拍賣,現場反應非常熱烈。
香港新派武俠小說誕生70周年紀念,70年前梁羽生開寫《龍虎鬥京華》,贏得「香港新派武俠小說開山鼻祖」美譽,並由金庸發揚光大,這一切都緣於一場在澳門舉行的生死狀比武。
三劍俠舊書拍賣群誕生於新冠疫情肆虐時,至今已3年。開始時,三劍客群組不太引人注意,後來李偉雄把一些精罕書籍上拍,獲藏書家青睞,件件以超高價成交,拍賣群已揚名立萬,成為本地網上舊書拍賣的龍頭大哥。
筆者把《經紀日記》譽為香港三及第文學代表作,同時亦是三蘇三及第巔峰之作,因為它是劃時代作品,它所展示的是40、50年代香港社會浮世繪。
除了余程萬遇害消息上了報紙頭條,其他將軍在唐人新村活動情況,鮮有人提及,實在可惜。如果將軍後人能夠接受訪問,追記他們先輩在香港的往事,這個「元朗將軍族」故事,肯定多姿多彩。
以毛澤東為首的國家領導人設宴招待第二屆政協代表,高卓雄被安排坐於毛澤東身旁。目空一切的老毛竟然夾雞招呼香港一位小人物,各人見狀目瞪口呆,高卓雄被嚇得不知所措。
多年前已認識蕭永龍,正確是哪一年認識的,想不起了,只記得是在香港新亞圖書公司的舊書拍賣會第一次見過他,因為他舉牌快、出價狠,三幾個回合便把對手KO,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陳婉瑩說,港大校史著作不少,但都聚焦早期創校和二戰之前的事蹟,《香港大學世紀之問》關注的是一個被忽略的時期,她和團隊希望通過書中各人的記事,向讀者提供一份歷史圖像的初稿,「繼往開來,從認識歷史起步」。
傳統上,香港總督每年必須向英國國會和英國政府提交香港年報,簡述過去一年香港發生的重要事件。年報在倫敦印製成報告書,我手上這批年報,每本都是30頁左右。
「陳溢晃」三個字幾乎是香港近代遠足行山界的代名詞,在他之前的本地行山前輩,有吳灞陵、黃佩佳、李君毅等等,粒粒皆星。陳溢晃多年來對行山界的貢獻,不比他們少,他的離世,是行山界的巨大損失。
廉政公署(ICAC)於1974年2月15日正式成立,而葛柏案亦成為廉署要處理的首宗大案。葛柏服刑後出獄當天,傳媒如何展開追逐戰、TVB新聞部如何絕處逢生,50年後今天仍然是新聞界的話題。
有人把巴西咖啡室當作巴黎左岸的咖啡館,雖然這裏沒有西蒙波娃、薩特、卡繆、海明威⋯⋯但也有陳冠中、丘世文、吳仲賢、淮遠、關永圻、黃子程、劉天賜、林旭華等一眾文化人。
香港話劇團首次把柳如是的傳奇搬上香港舞台,希望讓更多香港人認識這位明末清初的奇女子;史學大師陳寅恪晚年窮十年之精力,始完成《柳如是別傳》經典之作,話劇團把柳如是故事縮龍成寸,演出扣人心弦。
日佔期間,日軍在港島寶雲山頂興建一座忠靈塔,用來供奉日軍亡靈,工程未及一半日軍已投降,重光後香港政府把忠靈塔炸毀。因此,日軍遺留下來的戰爭文物,便僅得現時九龍醫院的慰靈塔。
家英哥為汪阿姐度身訂造劇本,除了私人感情關係,主要是汪阿姐苦心學習粵劇30多年,而且她熟悉早年日本生活,由她來演蝴蝶夫人,自然適合不過。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contact@master-insight.com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