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明仁

鄭明仁

資深傳媒人。1977年香港浸會學院傳理系畢業,歷任電台和報館記者、採訪主任、總編輯。2011年退休後潛修歷史,2015年北京大學歷史學系畢業,獲頒授碩士學位。
《四季》只出版了兩期便無疾而終,而且很少流出書肆。

經典文學雜誌《四季》再現江湖

作家、著名書評人許定銘指出,《四季》是香港1970年代水平相當高的一份文學期刊,可惜總共只出了兩期。也斯說過,《四季》是由他本人、張景熊、莫展鴻和吳煦斌等構思,希望能「辦一份紮實的文學刊」。

史秀英(右一)向三院總理介紹文物館工作。

東華三院之寶 史秀英榮休

史秀英Stella,畢業於香港大學文學院,1985年加入東華三院,2010年出任東華三院於同年成立的檔案及歷史文化辦公室主管一職,專責收集、保存、研究及展示東華三院的文物及檔案。

1995年無線電視製作的《神雕俠侶》,神雕一出,觀眾便拍爛手掌。(劇照)

神雕再現江湖

查良鏞以金庸為筆名,共創作了15部武俠小說,塑造了超過1400位人物。他筆下的人物性格鮮明、故事情節緊湊,再加上奇幻武功、正邪對決,成就家傳戶曉的武俠文學經典,建構了香港乃至全球華人的集體回憶。

筆者在中英街香港警崗前留影,背後高樓是深圳中英街範圍。

沙頭角禁區一日遊

沙頭角位於新界北區,由多條鄉村組成,與深圳市鹽田區接壤,於1951年被列為邊境禁區。隨着該區近年逐步開放,沙頭角已成為香港人本地一日遊的好去處,向警方申請禁區紙後就可前往尋幽探秘。

林道群監製的牛津版董橋叢書。(林道群提供照片)

牛津版董橋著作已成絕響

牛津版的董橋第一本書於2000年面世,全書130篇文章,來自「時事小景」的專欄,董生選了其中一篇文章的篇名《沒有童謠的年代》做書名。從此,董橋、林道群、牛津便成為出版界的鐵三角,好書一本接着一本出。

大風堂美食晚宴,賓主歡聚一堂。

首嚐大千家宴美食

被稱為「五百年來一大千」的書畫大師張大千,一直把美食烹飪看作大雅之事,他所書寫的菜單,筆墨精湛,已成為拍賣行的高價競投物品,因為這些菜單,我們知道大千美食是那麼多姿多彩。

傳媒老是佛與慈善同學會會員合照。

快樂傳媒老是佛爆料慈善夜

幾年前筆者加入了一個退休傳媒人小圈子「快樂傳媒老是佛」,1月搞了一次聯乘慈善同學會的活動,當晚10位老是佛輪流上台爆料之餘,還拿出一些藏品供大會即席拍賣,現場反應非常熱烈。

吳陳比武消息震動港澳,當年兩個回合賽事只維持3分鐘便被總裁判何賢裁定「不分勝負」,吳陳和氣收場。

香港新派武俠小說70周年

香港新派武俠小說誕生70周年紀念,70年前梁羽生開寫《龍虎鬥京華》,贏得「香港新派武俠小說開山鼻祖」美譽,並由金庸發揚光大,這一切都緣於一場在澳門舉行的生死狀比武。

「三劍俠群英會」大合照。

香港藏書、販書猛人世紀之會

三劍俠舊書拍賣群誕生於新冠疫情肆虐時,至今已3年。開始時,三劍客群組不太引人注意,後來李偉雄把一些精罕書籍上拍,獲藏書家青睞,件件以超高價成交,拍賣群已揚名立萬,成為本地網上舊書拍賣的龍頭大哥。

戰後的屏山唐人新村住民多務農養魚,不知是什麼原因,竟能吸引多位解甲的國民黨名將先後入住。(灼見名家製圖)

元朗唐人新村多國民黨將軍

除了余程萬遇害消息上了報紙頭條,其他將軍在唐人新村活動情況,鮮有人提及,實在可惜。如果將軍後人能夠接受訪問,追記他們先輩在香港的往事,這個「元朗將軍族」故事,肯定多姿多彩。

1941年12月25日聖誕節,港督楊慕琦到半島酒店向日軍投降。

82年前的聖誕節

近日重讀國學大師陳寅恪的舊詩,其中兩首是寫他日佔時期滯留香港的艱苦片段。他是文化界殿堂級人物,在危急關頭有朋友接濟米糧不致餓死,乃不幸之中的大幸。

1956年毛澤東宴請高卓雄。

「毛夾雞」主角高卓雄

以毛澤東為首的國家領導人設宴招待第二屆政協代表,高卓雄被安排坐於毛澤東身旁。目空一切的老毛竟然夾雞招呼香港一位小人物,各人見狀目瞪口呆,高卓雄被嚇得不知所措。

有價值的舊書在香港難求,我們有時也要求助這對南洋孖寶。(灼見名家製圖)

熱愛香港文化的「南洋孖寶」

多年前已認識蕭永龍,正確是哪一年認識的,想不起了,只記得是在香港新亞圖書公司的舊書拍賣會第一次見過他,因為他舉牌快、出價狠,三幾個回合便把對手KO,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香港大學世紀之問》,主要是講述中國改革開放初期港大與內地交流的人和事。(灼見名家圖片)

香港大學北上神州之開端

陳婉瑩說,港大校史著作不少,但都聚焦早期創校和二戰之前的事蹟,《香港大學世紀之問》關注的是一個被忽略的時期,她和團隊希望通過書中各人的記事,向讀者提供一份歷史圖像的初稿,「繼往開來,從認識歷史起步」。

《南華早報》是由謝纘泰及資深記者克寧漢(Alfred Cunningham)共同創立。(《南華早報網站截圖)

香港最長壽報紙

《南華早報》是香港至今依然䇄立的最長壽報紙,但比在1974停刊的《德臣西報》還差9年,要活到2032年才能取代《德臣西報》進佔歷史一哥地位。

百多年前的香港政府年報。(作者提供圖片)

百多年前的香港政府年報

傳統上,香港總督每年必須向英國國會和英國政府提交香港年報,簡述過去一年香港發生的重要事件。年報在倫敦印製成報告書,我手上這批年報,每本都是30頁左右。

陳溢晃帶隊遊新界。

41年歷史《旅行家》成絕響

「陳溢晃」三個字幾乎是香港近代遠足行山界的代名詞,在他之前的本地行山前輩,有吳灞陵、黃佩佳、李君毅等等,粒粒皆星。陳溢晃多年來對行山界的貢獻,不比他們少,他的離世,是行山界的巨大損失。

廉署當年成立後第一件大案,就是把貪污總警司葛柏捉入監獄。 (shutterstock)

50年前葛柏案 掀傳媒大戰

廉政公署(ICAC)於1974年2月15日正式成立,而葛柏案亦成為廉署要處理的首宗大案。葛柏服刑後出獄當天,傳媒如何展開追逐戰、TVB新聞部如何絕處逢生,50年後今天仍然是新聞界的話題。

昔日五光十色的廟街早已成為歷史,廟街最光輝的日子已尋不回。(Shutterstock)

不能複製的廟街夜市

特區政府希望在廟街推介地道美食、辦表演,重新展現廟街的昔日繁華。然而,廟街昔日繁華是不能複製的,單靠美食、睇相、唱歌,複製不出廟街的老味道。

董橋先生這篇《訪書小錄》最近再度引起熱議。

董橋訪書小錄

1977年1月,董橋在《明報月刊》第133期寫了一篇〈訪書小錄〉,講述他在倫敦逛舊書市的喜悅。董橋筆下的倫敦舊書店老頭閒話書事的情景,今天仍然可以在香港找到疑似的影像。

1972年的海運大廈,右上角便是巴西咖啡室。(網上圖片)

海運大廈的巴西咖啡室

有人把巴西咖啡室當作巴黎左岸的咖啡館,雖然這裏沒有西蒙波娃、薩特、卡繆、海明威⋯⋯但也有陳冠中、丘世文、吳仲賢、淮遠、關永圻、黃子程、劉天賜、林旭華等一眾文化人。

作者表示,二次大戰前後,香港小報如雨後春筍。(灼見名家製圖)

香港第一張小報

所謂「小報」,是相對「大報」而言。「小報」的定義有兩條,其一是指報紙屬於「細度」紙,紙張大小仿似現今的免費報。小報另一個定義是指報紙的內容多數「不太正經」。

柳如是終於走上香港舞台。

從話劇《親愛的·柳如是》說起

香港話劇團首次把柳如是的傳奇搬上香港舞台,希望讓更多香港人認識這位明末清初的奇女子;史學大師陳寅恪晚年窮十年之精力,始完成《柳如是別傳》經典之作,話劇團把柳如是故事縮龍成寸,演出扣人心弦。

羅卡的大半生與「電影」二字緊扣一起。

羅卡的聲影路

個多兩個小時的紀錄片,由羅卡親自粉墨登場,加上自己的旁述,把觀眾帶回50年代至80年代的香港,雖是浮光掠影,但已足夠令人唏噓、嘆息。

日佔期間,大批日軍及護士在九龍醫院空地做早操。照片右上方拔地而起的白色建築物便是慰靈塔。

追蹤日軍在香港的神秘白塔

日佔期間,日軍在港島寶雲山頂興建一座忠靈塔,用來供奉日軍亡靈,工程未及一半日軍已投降,重光後香港政府把忠靈塔炸毀。因此,日軍遺留下來的戰爭文物,便僅得現時九龍醫院的慰靈塔。

香港有很多鬼新聞,信不信由你。(Shutterstock)

鬼節講鬼新聞

事隔30年,很多人對兩宗鬼新聞記憶猶深。農曆七月鬼節,筆者也拿出來重溫,應一應節,還是那一句:信不信由你。

羅家英、汪明荃的《蝴蝶夫人》劇照(左)與宣傳海報(右)。

粵劇《蝴蝶夫人》70年

家英哥為汪阿姐度身訂造劇本,除了私人感情關係,主要是汪阿姐苦心學習粵劇30多年,而且她熟悉早年日本生活,由她來演蝴蝶夫人,自然適合不過。

李時敏主動請纓執筆,幫助陳潔如出版《我與蔣介石》。(灼見名家製圖)

香港人代筆披露蔣介石秘辛

李時敏年幼時隨父母從澳洲移民香港,1933年在荷里活美高梅公司電影飾演配角,相信是香港甚至世界首位男性華人在荷里活拍電影。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他與蔣介石和蔣的第二任妻子陳潔如的關係。

鄺啟東推出著作介紹金庸的另一面(右),圖左為金庸的題字。

另類金庸百科全書

鄺啟東可能已預知金庸小說的版本研究已達極限,很難再有什麼新發現,與其再鑽牛角尖,不如另闢蹊徑。鄺啟東轉而研究「另類金庸」,結果大有所成。

2001年9月,鰂魚涌英皇道現址的新校舍啟用。(太古小學網站圖片)

太古小學100年

環境千變萬化,太古小學屹立不倒,全賴太古集團仝人的辦學理想,太古小學雖然不是最頂尖的學校,然而該校對平民子弟的百載春風化雨,作育英才,值得一記。

蘇載玓出版新著,紀錄了不少香港警察的歷史。(灼見名家製圖)

書展2023|香港首位華人高級警官

誰是香港首位華人高級警官?很多人都會衝口而出說出答案:「李君夏!」這個答案只答中一半。李君夏是首位華人警務處長,但香港史上第一位躋身警隊管理層的華人,另有其人,那已是1882年的事。

有「光影大師」美譽的已故攝影名家何藩於1950年拍攝、題為《掃》的照片,近日以115萬人民幣成交,刷新全國同類拍品拍賣紀錄。

何藩沙龍攝影揚威拍賣場

上周末內地「中貿聖佳」拍賣行舉行了「香港沙龍攝影專場」拍賣,集合了香港多位沙龍攝影名家共150幅原作上拍,結果何藩於1950年拍攝、題為《掃》的照片,以115萬人民幣成交,刷新全國同類拍品拍賣紀錄。

作者與增訂版《香港文壇回味錄》。

《香港文壇回味錄》增訂本

去年香港書展,筆者出版了《香港文壇回味錄》,幾個月內迅速售清;今年6月,天地圖書公司在書展之前替此書出了增訂本,增加了內容和圖片,並且印製了小量「毛邊本」,讓喜歡毛邊書的讀者過過癮。

客家會館招牌。

彌敦道隱世客家會館

彌敦道僑建大廈有一家私人辦的「客家會館」,環境雅致清幽,與彌敦道上熙來攘往的繁囂世界相比,是兩個世界。由於宣傳不多,這家隱身在鬧市的會館,沒有多少人知道。

蘇賡哲和蘇老太守護新亞書店超過半世紀。

新亞書店百歲精神領袖

新亞書店一直奉行薄利多銷,蘇老太的訂價很優惠,20、30元有交易。老太說:「俾到價就俾,唔好壓人價,大家生活都唔容易。」她宅心仁厚,換來福報,百歲人瑞,頤養天年。

吳紹榮1989年攝得戴妃獨家泳照。

香港記者攝得全球獨家戴妃泳照

查理斯三世本月初加冕正式成為英王,戴安娜王妃如果不是離婚,如果不是魂斷巴黎車禍,今天已貴為王后。世界沒有如果,但對吳紹榮來說,卻真的有如果,若當年不是戴妃訪港,不會獨家拍下震驚中外報壇的戴妃游泳照片。

香港報業史上獨一無二的中英雙語對照報紙。

香港獨一無二中英對照報紙

近日在舊書堆裏發現一份很特別的香港舊報紙《中西日報》,報紙內容從新聞版到副刊,都是中英雙語對照,這在香港報業史是獨一無二的。創辦人是有香港報壇怪傑稱號的任護花,報紙日常工作則交由兒子任忠章負責。

香港流行食盆菜,回歸後社團經常舉辦千人盆菜宴。

首嘗屏山「九大簋」

屏山「九大簋」,因為有周潤發和鄧達智的加持,已經成為遠近馳名的圍村菜。在屏山唐人新村前村長鄧建國安排下,筆者和友人幾天前得嘗這道聞名已久的名物。

查良鏞曾經任職長城電影公司導演和編劇,不時與夏夢研究劇本。

查良鏞社評祝福夏夢移民

夏夢,昔日長城電影公司最紅的公主,查良鏞讚美她比西施還要漂亮。1967年夏夢忽然拋下香港事業移民加拿大,查良鏞特別在《明報》發表社評祝福夏夢。查先生當年所寫的,今天重溫,仍然有新鮮感。

董橋40年前刊於《明報月刊》的武俠小說《薰香記》。

董橋唯一一篇武俠小說

董橋40年前寫的一篇武俠小說,到今天仍為人津津樂道。這是董橋唯一的一篇武俠小說,金庸當年看過後盛讚董橋寫得實在太好了,笑說要收董橋為徒。

張愛玲的手稿和書信極為珍貴。

張愛玲100頁真跡手稿

2023年3月某個晚上,馬家輝在家設宴款待小思老師(盧瑋鑾教授)和崑南兩位文壇前輩,筆者叨陪末座聆聽兩位大師話當年。飯後,馬家輝一個動作,引來滿堂喝采!

方寬烈(左)早年與香港著名書評家許定銘合照。

方詩人的文學剪貼簿

人稱「方詩人」的已故香港作家方寬烈,生前有一特殊癖好,就是喜歡把著名作家的報紙文章剪下來,分門別類用漿糊或膠水糊在環保紙上,然後裝釘成冊,用作自娛或跟人分享。到今天,這些剪貼已成為香港文壇珍貴史料。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