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景祥

陳景祥

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在傳媒界工作逾30年,曾任職通訊社、電台、報章、網絡媒體,有豐富的編採和管理經驗。 除了新聞界的工作,陳氏也積極參與新聞教育,曾任教樹仁學院,及中文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班課程。陳氏現為樹仁大學學術諮詢委員會成員,浸會大學傳理學院特邀教授。 公職方面,陳氏於 2006年1月獲行政長官委任,擔任公共廣播服務檢討委員會成員,並在翌年提交檢討報告書。此外,他在 2010年1月獲香港證監會委任,出任投資者教育委員會(任期已屆滿)及產品諮詢委員會成員。
國家安全處總警司李桂華指新聞及言論自由並非絕對,當影響國家安全及公共秩序時、應該予以限制,攝於立場新聞案裁決日。(Wikimedia Commons)

煽動罪劃出了什麼紅線?

是否「蓄意」、「罔顧後果」,倘要檢控,應要有嚴謹及清的舉證標準,令新聞界和公眾有所依循。新聞工作的守則是追尋真相;但真相一旦公諸於眾會引起什麼後果,很多時候都不是新聞工作者可以控制。

在解讀《決定》時,關於香港問題出現了一種說法,就是「香港要改革」。(Shutterstock)

香港要改革 改革要民心

中共表示「香港要改革」,但現在宣傳口徑都說香港已「由治及興」,香港要改什麼?事實上,近年政府全力推動政制改革,唯成效如何,大家心裏有數。香港要改革,但若得不到港人支持,改革只是一句空話!

消委會匆匆致歉,是否意味香港在食安標準上會轉為願意讓步、妥協?(Shutterstock)

飲水飲乜水? 因乜事致歉?

在面對超大型企業時不亢不卑、以理服人最重要。港人對這場風波特別關注,是因為大家都希望消委會能夠一如既往,以專業精神捍衛香港消費者權益。在這個關節點上,消委會是不應跪低的!

因拜登治下美國經濟在疫後重回正軌,令民主黨內無人願意出面挑戰他。(亞新社)

拜登會否退選 世局有何變化

拜登雖經多次因年齡問題受到質疑,但在任內所實施的各項經濟政策,卻為美國未來的繁榮奠定了基礎。民主黨正面臨是否更換候選人的挑戰,令人期待拜登能否順利續約。

大學未來3年學費加幅17.5%。(Shutterstock)

大學加費、高教發展、非適齡學生

香港高等教育在國家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是香港的主要競爭力之一。除了教育質素和國際化水平,在配合新時代需要推動高教創新變革上,香港也應走在前頭,為國家高教發展探索更多新方向、新模式。

香港吸引力仍在,但優勢已經不多。唯做法一定要有新思維、要大膽創新。(亞新社)

香港旅遊業 應由求量到求質

北上消費熱潮令香港的購物天堂、美食天堂等傳統優勢大大失色,兩地價格差加上內地服務業水平突飛猛進,本港在購物和美食方面的競爭力都大不如前。反映了香港要保持吸引力,必須彰顯「香港有、內地冇」的特色。

3月16日,香港大學於大學奠基紀念同日舉辦校友日,校長張翔與校委會主席王沛詩同場出現。(香港大學圖片)

大學之道──管治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翻開本地高校發展史,從來無出現過校董會/校委會與校長勢成水火的內鬥。政府介入了解事件,應一併調查到底是大學組織體制出了問題,還是個別主事人出了問題?大學與校委會之間的權責分配,是否應來一次徹底檢討?

美國媒體圍繞着特朗普的判決,提出了許多疑問。(亞新社)

特朗普現象 告訴我們什麼?

今年11月美國大選,不管特朗普能否參選,「中國產能過剩論」、「中國威脅論」都會是這次選舉的最重要議題。中美關係不會轉好,只會更差。香港同樣處於風眼,也難求安靜。

中英都想「得到」城寨,可城寨居民都想走出去,找一個更好居所。(電影劇照)

城寨風雲之城人治城和不朽傳奇

城寨的命運有點像香港寫照,都是在中英上百年政治角力之間「巧妙」地生存着,並發展出自己一套求生方法和管治方式──並不完美,但大部分人都安守本分,在夾縫中求自己的託庇之所和生存空間。

李顯龍(左二)、黃循財(右一)等人參加在新加坡總統府舉行的國慶紀念儀式。(李顯龍Facebook)

治小國如走鋼線

在可預見的將來,中美對弈只會愈鬥愈激烈,衝突只會不斷升級。在大國頻頻過招之中要保持中立,甚至要當「和事老」,就如走鋼線,難度高且非常危險。

耶倫上次訪華的信息是反對中美脫鈎。時隔9個月,「脫鈎論」已成過去,最新戰場是「產能過剩」。(耶倫X平台圖片)

「產能過剩」論非關產能 是中美交鋒延續

很明顯,美國提出「產能過剩」只是表面理由,真正目的還是要在中美地緣政治上壓制中國。可以預見,在美國總統大選臨近之際,要求更嚴厲對付中國的呼聲將愈來愈強烈。中美關係看不出任何緩和跡象。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3月在「裕澤香江」高峰論壇貴賓晚宴上宣布,香港財富傳承學院旗下的Impact Link計劃正式啟動。(政府新聞處)

假如我是真的——中東王子的故事

商人曰利,政府曰治。2019之後特區政府的角色已生大變,必須帶頭振興經濟;但這並不表示政府官員要事事參與,甚至為商人、投資者「站台造勢」。香港過去何嘗不是如此?

完成23條立法後,對香港會有什麼影響?(亞新社)

當國家安全壓倒一切

國安法處理的都是嚴重罪行,按理不會動輒應用。澳門2009年就已完成23條立法,之後一直沒有動用,這方面經驗可供香港借鑒。國安法盡量備而少用,也許是減少對港造成衝擊的其中一個方法。

在中美鬥爭的形勢底下,經濟利益往往要服從政治利益。(Shutterstock)

中美鬥爭升級 TikTok前景堪虞

中美關係不但沒有好轉,美國對華敵對行動反而不斷升級。從華為到TikTok,中美鬥爭的戰場擴展到企業。可以預見,大陸企業遭美國審查、打壓的數目,將愈來愈多。

內外交困,香港也應該來一次思想解放,重新檢視我們的核心競爭力和獨特地位。(亞新社)

香港也要思想解放

在港英年代,港人的「共識」是沒民主但有自由;雖然手中無票,但港人卻可以百無禁忌,對政府施政放言高論。不過現在大家感到的卻是一股壓抑,一切要小心翼翼、好自為之的氣氛。表面的平靜,掩蓋不了社會內部的焦慮。

有意見認為當前我們的公共財政已進入結構赤字的困境,到底政府應付財赤有何良策?(Shutterstock)

政府是否要借債度日?

要避免結構財赤,除了縮減開支、發債支持基礎建設,還要加上經濟增長,節流之外還須開源。未來兩三年可以回復收支平衡,本地經濟的增長點在哪裏?增長幅度是否可追得上開支?

在旅客來港人數恢復增長之際,零售及餐飲業似乎仍有隱憂。(政府新聞處圖片)

咁係因為你悲觀?

我們看不出政府解決財赤的方法,也看不到經濟復甦的苗頭,政府官員卻不斷強調大家毋須過分擔心。是官員真的有把握,還是我們「太過悲觀」?

然而任何國家制訂國家安全法時,最大爭議點都在國家安全與人民權利之間如何取得平衡。公權力的運用,在國安大原則下幾乎是無遠弗屆,而且在執行時可以獲特殊權力。(Shutterstock)

23條立法後的新香港

特區政府經常說,23條立法後香港就可專注發展經濟。現在看來,23條立法之後,香港面對的西方打壓只會愈來愈嚴重。香港最大的難題仍然是政治,而非經濟。

最近鬧得滿城風雨的垃圾徵費計劃一再延期推行,反映了大部分市民其實不太明白計劃細節。(Shutterstock)

新區議會第一擊 助推垃圾徵費

垃圾徵費、廢物回收,都是政府今年的施政重點工作。新區議會的使命之一是協助政府施政,對區議會來說,正是發揮它們在新時代履行新任務的最佳機會。

這次在台灣所見(主要在台北),選舉氣氛十分冷淡。(Shutterstock)

選舉過後 台海的戰爭與和平

不統、不獨、不戰,相信已成為台灣三大黨大陸政策的「共識」。問題是北京能「容忍」這種局面到什麼時候?更難預測的是,西方國家如果用「烏克蘭模式」,這種策略會否終於觸發一場戰爭?

經濟轉型未見成果,經濟融合又未完成,本地經濟不容易有起色。圖為特首李家超主持跨年儀式。(政府新聞處圖片)

2024年香港怎麼辦?

去年全球主要股市都錄得升幅,唯獨大陸和香港下跌,充分說明了香港與內地經濟已連成一氣,榮枯與共。內地經濟一天未轉好,香港都難言真正復甦。

公共財政響起警鐘,不光是赤字上升、儲備減少的問題,其背後是更根本的經濟發展停滯不前。(財政司司長辦公室圖片)

年年財赤 香港可撐多久?

按《基本法》量入為出的原則,特區的財政預算須「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但事實卻是,香港已在4年內有3年錄得赤字,現在看來,回復預算平衡不知要到何年何月!

特首李家超(中)在一個投票站檢查點算選票情況。(亞新社)

新區議會在本地政制扮演什麼角色?

當年區議會的定位,是港英政府逐步推行代議政制的試驗場和起步點。經「完善選舉制度」後,區議會全面「去政治化」,還原了本來「地方行政」的角色,從此區議會不再是踏入政壇的起步點。

基辛格與毛澤東、周恩來在磋商中美關係正常化。(Wikimedia Commons)

基辛格之後 中國的老朋友還剩下多少?

關於基辛格與中國,史家津津樂道的都是他「詐病」飛往北京密會中共領導人,為中美關係破冰打開第一扇門。環顧現今西方國家,還有哪一位政治人物能夠稱得上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基辛格會不會是最後一個?

「香港成為金融中心遺址」之說,於今年9月開始在內地網絡平台發酵,網民議論紛紛。(亞新社)

我們離「金融中心遺址」有多遠?

相比香港,新加坡沒有被美國制裁,跟中國關係友好,左右逢源,令區內競爭優勢正向新加坡一方傾斜。而由於香港面對的困局不容易扭轉,長遠來看我們的處境十分不妙。

對於這次領袖峰會的期望,評論界一致看淡,認為會面不會帶來任何重要成果。(亞新社)

不存幻想 避免戰爭

這一回合的習拜會,拜登是「有備而來」,對華競爭策略和方案俱備,都是以削弱、壓制中國為目標。在這樣的狀態下跟中國領導人會談,試問又可以談出什麼結果?

《青年發展藍圖》去年公布後,青年工作有什麼成果?坦白說,大家都看不出有什麼成績!(Shutterstock)

得民心者得天下

可是,這一切現在都近乎徹底消失──議員、政黨、仍然生存的社會團體,大多是讚好、擁護,異議或批評聲音弱不可聞。這種「和諧氣氛」,到底是真正和諧,還是群眾有話不想說、不敢說?

藉政治人物逝世去表達某種信息,是中國政治文化一大特色,在當前的政治氣氛下,民間悼念變得十分敏感。(亞新社)

千秋功過 誰與評說

政治領袖逝世,通常有兩種版本的評價,一種是官方的,一種是民間的;官方評價沒有否定李克強的功績,但民間「口碑」更多的是稱讚他「貼地」、務實,更了解一般民眾的所思所想,而且肯講真話、實話,不迴避、不掩飾。

戰爭似乎離香港很遠,地緣政治上跟我們好像沒太大關係;但全球化下的世界局勢,牽一髮動全身。(Shutterstock)

世界新秩序

世界多極化的特徵是除了美國,尚有幾個大國正在冒起,它們未必跟美國對立,但也不一定事事跟隨美國,例如中國、俄羅斯、印度、土耳其、法國,它們都屬於區域大國,有自己的主張,對國際秩序也有自己一套看法。

樓市辣招推出至今13年,本港政經環境已生大變,很多公共政策都已改了,樓市辣招其實早就應該「與時俱進」,檢討其存在價值。(灼見名家圖片)

撤辣條件俱備 何須猶豫?

關於解決香港土地和房屋問題的方案多不勝數,我們不是缺建議,缺的只是決心和執行力。連撤銷一項已執行逾10年、已經無實際作用的樓市辣招都猶豫不決,其他更複雜、涉及更多利益的土地房屋政策,政府是否更加猶豫?

JPEX 案除了涉及數目眾多的投資者和龐大金額,事件也重創香港發展虛擬資產市場的雄圖大計。(Shutterstock)

虛擬貨幣為何讓散戶參與?

虛擬資產的概念十分複雜,跟傳統投資產品截然不同;而其價格大上大落,相信是吸引投資者參與的主因。對於這種結構複雜,價格又大幅波動的投資產品,證監會為何會准許散戶投資者參與?

上周黑雨對香港造成的損失還未點算清楚,但金錢和人命損失之外,世紀黑雨的長遠影響也許更值得計算。(Shutterstock)

「千年一遇」會否成真?

極端天氣來襲,沒有城市可以倖免於難。我們慣見其他國家的特大山火、旱災、洪災,在香港都有機會發生,而我們現有的基建設施,可能已無法有效抵禦!

來源方面,福島核事故是國際核事件中最高的第七級,即堆芯熔化損毁、放射性物質大量釋放,不應混為一談。(亞新社)

沒有公理 只有強權

福島核電站排放的不是「核污染水」是什麼?難道是清潔水?可飲用水?有些為日本政府辯解的專家硬說排放的核污水無害,甚至可飲用。

這次送別宴引出的是制度問題,不是作風問題。(黃大仙家教會聯會Facebook)

送別官員的政治

地區官員不再是「父母官」,地區工作要官民和衷共濟,地區人士應該可以監察專員的工作,令權力不會失衡,落在政府官員一邊。唯有如此,方能杜絕藉迎送酒宴拉關係向官員靠攏的惡習。

對中國「往何處去」的討論,最近又再趨熱烈。(Shutterstock)

中國往何處去?

中國式改革,最後能否創出另一套中國式軟實力與美國抗衡,令中國在經歷眼前的困境之後,能夠再創高峰?這對中國來說是一個重大考驗。

我們到底需要一個什麼樣的香港?(Shutterstock)

靖海侯現象

我們更加希望,香港能夠包容更多不同聲音,讓更多人放心說真話、放心批評、願意說出他們到底需要一個什麼樣的香港。唯有如此,香港才有機會再展活力、再現生機。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訪華,先後會見秦剛、王毅及習近平。(布林肯Twitter圖片)

布林肯帶着對抗去訪華

美國的盤算,是國務卿訪華可以「增進了解、減少誤判」,起碼恢復雙方一個正規且高層的溝通渠道;而最主要目的是安排稍後的習近平、拜登高峰會議。在另一場中美元首會晤前,兩國之間的緊張局面都不會出現任何轉機。

中美爭端的本質是什麼?最終會否走向戰爭?(Pixabay)

沒有硝煙的中美「戰爭」

中美交鋒的戰場,在相當一段時間內仍會集中於制度之爭,在科技、創新、開放、文化、文明等軟實力上較量。這將會是一場爭取民心、民意的無硝煙戰爭,這方面中國可能要急起直追。

Currently Playing

熱門文章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